清代罕見星象圖現身榮成 由八聯組成保存完整

2020-11-27 閃電新聞

你見過近代星象圖嗎?3月17日,記者在榮成市區收藏愛好者伯女士家中,見到了她收藏的這樣一幅圖。這幅名為「渾天一統星象全圖」的星象圖,蘊藏了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天文知識。

這幅「渾天一統星象全圖」共由八聯組成,字跡清晰,保存完整。圖中不僅有文字說明,更有一幅清晰的星象圖。伯女士的丈夫告訴記者,在2002年前後,這幅圖已經經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天文史學家張培瑜和已逝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文學家和天文學史專家席宗澤兩人鑑定,認定此圖是清代發行的清北洋水師教材。專家表示,這是當時已知的唯一一套道光二年版本星象圖,是中西結合、宋清合璧的珍貴史料。在美國芝加哥和日本金山自然博物館也有八聯星象圖,但那是蘇州石刻的翻版,是清道光六年(1826年)發行的,而伯女士這幅星象圖是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作品。

專家鑑定,此星象圖中有義大利的天文、地理、數學等知識,也有德國的天文學說,作者是「雲遊散人」。據推測,這幅圖是清代皇宮裡觀察天象、制定曆法的欽天監所做,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資源,將西方的天文學說、宋代到清朝康熙年間700多年的天文史料和測量數據濃縮在一起。當年,伯女士的丈夫從民間收藏的這套星象圖,是藏在農家做飯的風匣中保存下來的。

相關焦點

  •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成都5月13日電 (記者苑堅) 成都市收藏家協會理事彭雄日前向記者展示了他珍藏的兩幅古代星象圖
  • 罕見清代焦循繪畫作品現身揚州 長98.5釐米(圖)
    所畫峰石,疑似為荷花池公園內的「九峰石」  眾所周知,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汪中、阮元、焦循曾被譽為清代「揚州三儒」。  徵集到《洞天一品圖》  為焦循罕見繪畫作品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裡堂,晚號理堂老人,江蘇甘泉人(今揚州市邗江區),世居黃珏鄉焦莊,嘉慶六年(1801)舉人。
  • 絲綢品、文房四寶、星象圖……
    發掘出來的隨葬品極其豐富,除了文房四寶,絲綢等衣物也是非常罕見地保存下來。9月4日上午,記者來到常州房茂山服務區的在建工地,在距離工地入口處不遠,就是古墓發掘現場。記者看到,這座古墓看上去並不大,大約5平米左右,結構卻十分完整,由磚室、槨和棺木組成,目前已處於半開放狀態。
  • 罕見保存完整的動物類珍貴化石
    保存在地殼的巖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從古時候到現在都有化石出現。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之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
  • 百件私藏國寶北京免費展出 唯一完整虎簋首展(圖)
    本報記者 鞏崢 通訊員 曹蕾  與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大盂鼎出自一人之手的爵中之王—盂爵,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據的西周方座虎簋,罕見的越王劍、吳王劍,皇家藏品宋代哥窯長頸瓶……  現存唯一完整虎簋首展  昨天的發布會上,組織者拿出了將要展出的三件藏品,西周虎簋、唐代石雕造像和大師林風眠所畫仕女圖。  其中,西周時期的方座虎簋,是存世已知的唯一一件完整品。它渾圓敦厚,周身飾以瓦楞紋,並配有虎頭雕飾。
  • 星象圖:古時星空的罕見「寫真」(北魏元乂壁畫墓)
    星象圖   墓誌糾正史書誤   人名元乂非元叉   1974年,北魏元乂壁畫墓在孟津縣朝陽鎮後海資村被發現。考古人員發現墓中的墓誌蓋殘石與出土於洛陽、藏於開封市博物館的元乂墓誌的墓誌蓋花紋很相似。於是,考古人員攜帶墓誌蓋殘石前往開封粘對,居然對上了。
  • 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群。紫微垣是指以北天極為中心的一片天區,東西兩區主要由十五顆星組成,相當於今天國際通用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龍座等星座。由於它居於北天的中央位置,是三垣的中央,因而又被稱為中宮或紫宮。紫微垣是天帝及后妃居住的地方。相應的,紫禁城皇帝及后妃居住的區域採取類似布置方式,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圖2),外加其兩側的東西六宮,合計建築十五座。
  • 靖邊漢墓發現最完整二十八星宿圖
    核心提示: 3月28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工作者在對靖邊渠樹壕東漢壁畫墓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天文星象圖,這是中國考古迄今為止首次發現大量包含星形、星數、圖像、題名四要素的漢代天文圖。
  • 乾隆用純金打造天球儀,千顆珍珠組成星象,耗費重金目的卻是這樣
    康乾盛世三代的科技研究我們對於清代的認知,往往都是不重視科技,並且慢慢落後於世界,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事實上,我們對於清代皇帝是存在偏見的。清代,特別是康乾盛世三代的科技研究都可以說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康熙皇帝開了好頭,據說,康熙皇帝對於外國傳教士帶來的西方文化很感興趣,並且還能夠花費幾個月掌握了,據說康熙光是《幾何原本》就讀了20多遍,這是外國人的記載,沒必要為其吹捧什麼。
  • 陝北發現我國首幅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
    首幅漢代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面世  2015年5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靖邊縣渠樹壕漢代墓群發現了一座被盜的磚室墓,墓室裡繪製的包括二十八星宿在內的天文星象圖,當即震驚了考古專家。經過2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修復,日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這幅天文星象圖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西漢時研究星象:"盱眙星象圖"記錄彗星軌跡
    其實,這樣的「星星熱」古已有之,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漢時期就有人關注星象變化並詳細記錄下來。盱眙縣檔案館提供的檔案資料顯示,世界上最早的木刻星象圖是從盱眙東陽漢墓群中發現的。這件珍貴文物目前就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它比之前世界公認最早的耶路撒冷彗星圖還早了110多年,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
  • 《星經》:記錄著戰國時代的星象,是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石申,是戰國時代魏國人,曾著《天文》八卷。同時代還有位天文學家叫甘德,楚國人(一說齊人),著有《天文星佔》八卷。後人把這兩部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合編在一起,稱為《甘石星經》,亦叫《星經》。星經是戰國時代的星象記錄,成書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60前350年間。中國古代天文學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到戰國時期已形成了自身的體系。
  •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從史籍上看,中國古代的天文星象觀察,對於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月食、太陽黑子、流星雨等特殊天象,都有著豐富的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古代天文觀測成果在民俗花錢上也有所體現。 下面介紹一枚天文星象圖大花錢,明清時期鑄品,直徑80毫米。
  • 山西有座罕見的袖珍小城,被譽為「中國星象第一村」,卻少有人知
    ,山西不僅見證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山西還是中國歷史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省份,中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70%以上都在山西境內,因此,山西又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在眾多的歷史文獻中,但凡提到山西,我們都會看到一句話叫「兵家必爭之地」,山西因而被中國歷任君主所重視,並在此修建了大量的軍事要塞,就連中國唯一的宋代長城也在山西。
  • 知識、傳說與製作:陝西靖邊渠樹壕東漢壁畫墓星象圖的幾個問題
    一、三垣、北鬥與伏羲、女媧 該星象圖中特別重要的是繪有許多中宮星象,在目前所見漢代星象圖中十分罕見而最為豐富,尤其值得注意。(圖一)特別是其中出現了目前所見最早的三垣星象,段毅、武家璧二位先生的研究中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辨認出太微和天市二垣(關於天市垣的辨認筆者有不同意見,後詳),認為紫微垣未出現,壁畫中以北鬥代表中宮,構成三垣的雛形。筆者則認為,壁畫上其實已經出現了完整的三垣星象。
  • 隴達‖定西再現衡之重器----話說清代箱匣式天平
    根據史料記載,1925年秋,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饞口鎮發現的新莽權衡八件銅鑄計量器,在國內外收藏界產生了永久性的轟動效應,它是迄今為止無以匹配的國寶級文物,它在中國文物收藏史上以其絕無僅有的地位,成為絕難忽略的濃墨重彩之筆。無獨有偶,60年之後的1986年7月,一位酷愛文物的隴西收藏者,以慧眼之光在定西市渭源縣會川鎮一個中道沒落的富戶人家,淘到了一件塵封多年的清代箱匣式天平。
  • 完整"王冠蟲"化石現身 證湯山3億年前為海洋(圖)
    完整"王冠蟲"化石現身 證湯山3億年前為海洋(圖) 2014-05-21 10:21:20來源:揚子晚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 東陽漢墓群星象圖刻升仙願望 險被當柴燒(圖)
    其實,這樣的「星星熱」古已有之,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漢時期就有人關注星象變化並詳細記錄下來。盱眙縣檔案館提供的檔案資料顯示,世界上最早的木刻星象圖是從盱眙東陽漢墓群中發現的。這件珍貴文物目前就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它比之前世界公認最早的耶路撒冷彗星圖還早了110多年,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
  • 試圖解開星象圖之謎
    本報訊(臨安記者站 管光前 方向東 通訊員 章國華)昨日,在位於吳山腳下的杭州歷史博物館,央視四套《走進中國》欄目將鏡頭投向吳越國國王錢鏐之父錢寬的仿製墓穴,他們要揭開錢氏家族墓穹頂上的星象圖之謎。
  • 敦煌星象圖 精確超過想像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的壁畫上,繪有生動的九曜、二十八星宿星官圖   最近,一幅由1300年前中國天文學家繪製的敦煌星象圖在倫敦大英圖書館展出。英國學者研究認為,這幅星圖的繪製時間並非此前西方學界普遍認可的公元940年,而是649年至684年。  其實,早在1983年,我國學者已經得出星圖可能抄繪於公元705年左右的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