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保存完整的動物類珍貴化石

2020-12-03 知天下古藝

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蹟。化石可以分為四類:實體化石,遺蹟化石,模鑄化石,分子化石。生物分界一般以一 萬年前為界限,-萬年前的生物為古生物,一萬年前以後的為現生生物。由於自然災害, 如:火山爆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瞬間將其掩埋隔離氧化形,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蹟,最常見的是骨頭與貝殼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巖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從古時候到現在都有化石出現。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之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蹟就稱為化石。

這是一塊罕見的完整的蜥蜴化石,自然形成的渾然天功,形態痕跡清晰可見,化石神態栩栩如生,能夠自然形成如此完整,並且能夠經過上萬年保存如此完整的化石實在不多見,動物骨骼被掩埋上億年,骨骼化石已經與周圍的巖石互相滲透,骨肉相連了,不僅原本該為白色的骨骼化石,被染成了巖石同樣的紫紅色,巖石和化石也已融為一體,挖出此化石,是將包裹著化石的巖石一同打包挖出。以最大程度保證其完整性。

古生物化石,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蹟化石。它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蹟,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在收藏界中,一般收藏都是的都是瓷器玉器,古玩等之類的與本身文化相關的物品,也有一些獨特有藥用價值的物品。而近年來,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擁有最為古老的沉澱的化石也進入了收藏家的視野。隨著收藏市場的活躍,這些化石不僅僅是科學研究領域的實物證據,很多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化石,已成為一種地質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因此,也就派生出化石收藏這個領域,出現了化石收藏熱。化石有著極其高的研究價值,同時也是世界各地收藏愛好者競相追逐的,化石的價值堪比黃金還貴,民間藏友對擁有一塊化石抱有很深的熱情。從近幾年一些交易會看來,化石頻頻現身,且有著不錯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額,這足以說明化石已經開始在市場嶄露頭角,化石市場價值不斷攀升,一路走俏。

相關焦點

  • 甘肅發現世界罕見二疊紀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新華網蘭州6月27日電 (記者王豔明)中國科學家一項重要古動物化石科考成果,日前經瑞典皇家科學院主辦的《動物學報》刊登後,正式公布於眾,研究表明,9年前在甘肅肅北發現的東生甘肅鯊化石是世界罕見的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 男子發現克柔龍化石 系世界保存最完整顎骨(圖)
    原標題:男子發現克柔龍化石 系世界保存最完整顎骨(圖) 資料圖片:克柔龍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裡,具有1億年歷史的史前動物。   中新網4月23日電 據外媒報導,近日,澳大利亞一位農民羅伯特·哈康(Robert Hacon)發現了一個1億年前的克柔龍化石,這塊化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顎骨。   據報導,當時,哈康原本計劃清理一些農場裡帶刺的刺槐,但他發現不遠處有一個閃光的物體。   之後,哈康將這個物體挖出,發現這個1.6米大的物體竟然是一個克柔龍的顎骨。
  • 歐洲發現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
    科學家發現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恐龍幼崽化石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一處採石場的石灰巖下發現了一具足有1.35億年之久的「Sciurumimus 」幼崽恐龍骨骼化石,據分析發現,該恐龍不僅擁有著一條鬆軟的尾巴,還長著帶體毛的「毛茸茸」皮膚,屬於棘龍超科。
  • 澳農民發現克柔龍化石 系世界保存最完整顎骨
    據外媒報導,近日,澳大利亞一位農民羅伯特·哈康(Robert Hacon)發現了一個1億年前的克柔龍化石,這塊化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顎骨。據報導,當時,哈康原本計劃清理一些農場裡帶刺的刺槐,但他發現不遠處有一個閃光的物體。
  • 英國女童湖邊玩耍挖出完整侏羅紀化石[圖]
    英國5歲女孩艾米麗·巴德裡和她的父親在湖邊玩耍時挖出英國首塊完整的鸚鵡螺化石,化石已形成1.6億年。艾米麗挖出的化石直徑有40釐米長,現暫交給地質學家保管。  據外媒13日報導,英國5歲女孩艾米麗·巴德裡和父親在科茨沃爾德水上公園遊玩,沒想到在湖邊沙灘挖坑時,竟挖出了令所有考古學家都豔羨的侏羅紀時代有1.6億年歷史的化石。  這個化石的形狀是遠古的海洋軟體動物,直徑有16英寸(約40釐米)長。經專家鑑定,這是英國出土的第一塊完整的鸚鵡螺化石。由於鸚鵡螺化石上都是短小的刺,所以艾米麗給這塊化石命名為「刺刺」。
  • 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12月18日,記者從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 罕見且幾乎完整的化石揭示了「侏羅紀時期鯊魚中的巨人」
    據外媒CNET報導,與恐龍相比,鯊魚的化石往往更能保存下來。鯊魚的軟骨結構很容易被分解,這也是在巴伐利亞石灰巖中發現的壯觀的鯊魚化石值得慶祝的原因之一。它很大,幾乎是完整的,而且它是了解侏羅紀時期鯊魚的罕見窗口。
  • 罕見|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原標題: 近日,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 加拿大礦工挖出7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保存完好身長約7米
    Enchanted Designs公司的礦工為在尋找菊石化石的過程中發現了另一個寶藏,它們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海怪化石骨架:滄龍化石。在這片曾經的海洋中,礦工們常年在熊爪頁巖中挖掘,通常每年會挖出一兩具海洋爬行動物化石,而且幾乎是很完整的骨骼,這是很罕見的。
  •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近日,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 江蘇發現完整淮河古菱齒象化石
    圖為完整骨架。日前,江蘇省泗洪縣國土資源局在泗洪縣石集鄉毛山進行土地整理時發現了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象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初步確定為淮河古菱齒象。古菱齒象化石保存在距今12.6萬年~1.17萬年間的上更新統含鐵錳質結核的棕黃色亞黏土中。根據古菱齒象化石的產出位置,估計古菱齒象的生活年代為距今5萬年前後。泗洪縣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現古菱齒象化石。2010年6月16日,泗洪青陽鎮南磚瓦廠工人在用挖掘機取土時曾發現過一些零碎的化石。這次出土的古菱齒象化石保存非常完整,實屬罕見。
  • 保存有寒武紀時期軟體動物的伯吉斯化石,距今5億多年
    有一種常見的誤解認為,軟體構型動物化石通常形成平展的碳質膜,以這種形式保存於巖石的表面。伯吉斯動物經過嚴重擠壓,當然也是扁平的——它們缺乏硬體結構,還要承受水以及將其深埋的沉積物的重壓,所以,我們不能指望其三維結構能得以較好的保存。但是,伯吉斯動物化石並非都是完全扁平的。
  • 發現最古老完整硬骨魚類化石
    《自然》雜誌以Article形式發表了一篇題為「最古老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魚揭示原始有頜類的特徵組合」的文章。「至關緊要的是,這條魚代表著人類遙遠祖先的一個分支,它不但罕見地被完整保存下來,而且出人意料的古老。它為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重大分歧事件(輻鰭魚類與肉鰭魚類的分化)提供了一個新的確鑿無疑的最近時間校正點,將會掀起新一輪的在志留紀地層中的野外考察熱潮。」 有頜類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綱的起源與早期分化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古脊椎所發現體內保存蛋殼的中生代鳥類化石
    古脊椎所發現體內保存蛋殼的中生代鳥類化石 2019-03-2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標本保存在扁平的頁巖內,頭部雖然殘缺,但是體腔內基本成型的蛋殼(包括表層膜、角質層等)卻被罕見地保存至今。  組織切片和掃描電鏡結果顯示,蛋殼異常纖薄,呈現了雙層的病態結構(這也是首次在反鳥蛋化石中發現雙殼),研究人員據此推測這隻雌鳥在產卵時出現了現生爬行類所常見的「挾蛋症」,即鳥蛋未能及時產出從而長時間停留在體腔內。
  • 萍鄉孽龍洞發現罕見「蛇龍」化石 脊骨清晰可見(圖)
    孽龍洞發現兩條疑似「蛇龍」化石,脊骨清晰可見媒本記者正在採訪  中國江西網萍鄉訊 記者萬炳全、黃相人、李小濤報導:9月30日,記者在上慄縣孽龍洞景區獲悉,該景區發現兩條罕見的疑似該縣地質礦產局黨組成員、地質工程師歐陽萍帶隊現場勘查,初步判斷,這是第四紀古脊椎動物化石,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記者在現場看到,兩條疑似「蛇龍」的化石,一條長約70釐米,地面隆起部分約1釐米;一條長約90釐米,地面隆起部分約1釐米。雖然有些受損,但不影響其科研價值。
  • 【誰不說俺家鄉好】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恐龍化石保存古老細胞 再造分子生物學分析
    原標題:恐龍化石保存古老細胞 英國科學家從化石中發現7500 萬年前的細胞。這一發現預示化石中有機結構的保存,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加普遍。 科學家以前就曾在數千萬年前的化石中發現過軟組織成分,包括看起來很像細胞的結構以及類似蛋白質的分子,但這只在保存特別完好的標本中發現過,而且鑑定存在爭議。長期以來的假設是,蛋白質分子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就會腐敗,而且不能保存超過400萬年,因此普遍被接受的觀點認為,原始蛋白質只能部分保存,而完整的結構會丟失。
  • 在我國發現寒武紀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原標題: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在我國發現寒武紀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環節動物為無脊椎動物中一個重要門類,包括蚯蚓、螞蟥、沙蠶等蠕形動物。而其中最重要分支——多毛類是現代海洋中最為繁盛的動物類群之一,對於維持海洋底棲及浮遊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寒武紀生命大暴發中出現的類群,環節動物在全球多個寒武紀化石庫中均有出現。
  • 1.8億年前恐龍的最後一餐:植物種子保存完整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了1.8億年前一隻恐龍最後一餐的化石遺蹟。這些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屬於一隻6米長的植食性恐龍,可以追溯到早侏羅紀。這是一個最近才被描述的恐龍物種。這種新的鳥臀目恐龍物種被命名為Isaberrysaura mollensis,其化石保存在阿根廷洛斯莫萊斯組(Los Molles Formation)的海洋-三角洲沉積物中。除了一塊近乎完整的顱骨和大部分骨架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些依然保存完整的腸道內容物。儘管腸道本身已經腐爛消失,但蘇鐵和其他植物的種子以化石的形式存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