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年前恐龍的最後一餐:植物種子保存完整

2021-01-15 IT之家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了1.8億年前一隻恐龍最後一餐的化石遺蹟。這些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屬於一隻6米長的植食性恐龍,可以追溯到早侏羅紀。

這是一個最近才被描述的恐龍物種。對腸道內容物的分析顯示,這種恐龍很可能未經咀嚼就「囫圇」地吞下食物,它們在遠古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植物種子傳播中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種新的鳥臀目恐龍物種被命名為Isaberrysaura mollensis,其化石保存在阿根廷洛斯莫萊斯組(Los Molles Formation)的海洋-三角洲沉積物中。除了一塊近乎完整的顱骨和大部分骨架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些依然保存完整的腸道內容物。

儘管腸道本身已經腐爛消失,但蘇鐵和其他植物的種子以化石的形式存留了下來。研究人員稱,這些化石將有助於我們了解這種恐龍與其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

「恐龍在大多數陸地生態系統中生活了大約1.85億年,與外界的物理環境和包括植物在內的其他生物有著緊密聯繫,」研究者在發表於《自然-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的文章中寫道,「與現代生態系統一樣,植物和植食性動物之間存在複雜的生態聯繫。然而,對於植食性恐龍取食的植物種類和植物部位,目前幾乎都沒有發現證據。」

對化石中腸道內容物的分析顯示,植物種子已經完全礦化,即經過多年的沉澱,植物種子已經完全被堅硬的礦物質所取代。此外,從一些種子化石的外形看,它們似乎沒有經過咀嚼就被恐龍吞進肚中。

「最大的那些化石種子都還保存著完整的種皮,表明它們是被囫圇吞下,沒有經過咀嚼,」研究者在論文中寫道。

「這一現象與Isaberrysaura mollensis上頜牙齒的形態相吻合,也類似一些現生的四足動物(比如大象和野豬類),後者也會不經咀嚼地取食蘇鐵的種子。」

研究者稱,蘇鐵能產生有害的毒性物質,如蘇鐵苷,儲存在莖幹、葉片和種子中。但是,這些恐龍的腸道微生物菌群很可能具有某些活性酶,可以分解這些有害的化合物。

蘇鐵等植物的種子被吃下之後,經過恐龍腸道微生物的處理,較厚、較硬的種子內核會被排洩出去。通過這種方式,Isaberrysaura mollensis很可能在植物種子的傳播中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

相關焦點

  • 1.45億年前的恐龍,最後一餐吃的什麼?肚子裡的木炭怎麼來的?
    1.45億年前的恐龍,最後一餐吃的什麼?肚子裡的木炭怎麼來的?恐龍作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生物,統治了地球1.6億年的時間,也一直對人類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尤其是對於一些小男孩,經常會買一些關於恐龍的玩具,愛不釋手。
  • 科學家發現恐龍最後一餐 88%是蕨葉7%是梗和嫩枝
    據新華社電 一隻長滿硬甲的巨大恐龍1.1億多年前吃下最後一餐後死去。加拿大研究人員從它胃中保存完好的食物化石分析出它最後一餐吃了什麼。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網站2日報導,這是一隻馬克·米切爾北方盾龍,其化石2011年出土於加拿大麥克默裡堡附近。
  • 科學咖啡館 | 恐龍大肚子裡的最後一餐
    著名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老師進行「恐龍大肚子裡的最後一餐通過恐龍的「最後一餐」,讓我們了解了不同的恐龍平時都吃些什麼。這是我在2011年發現的一個非常完整的標本,但它的羽毛保存的並不是特別好,只有腳部的一個翅膀保存的相對好一點
  • 看一看,2.4億年前的魚龍最後一餐吃的啥?
    一項新研究發現,在貝薩諾龍的近親貴州魚龍的化石裡,保留著它的最後一餐。圖源:FABIO MANUCCI 撰文:JASON BITTEL 大約2.4億年前,一隻巨型海洋爬行動物吞下了另一隻略小的爬行動物,不久即死亡。體型較大的那隻形似海豚,是一隻魚龍,它和肚子裡的那隻較小的動物一起變成了化石。
  • 這隻甲龍會挑食:迄今最完好胃化石,呈現恐龍死前大餐
    這是一隻 1.1 億年前的恐龍,重達 1.3 噸,它死後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被衝到海裡,陷入海床。
  • 1.1億年前,這隻甲龍死前吃了啥?科學家花費數年找到答案
    不過,此文並不打算說甲龍和霸王龍之間的故事,而是要說九年前,研究人員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一個露天礦井中的重大發現,據了解,當時人們發現了一個距今長達1.1億年的化石,而這塊化石正好是關於食草甲龍的,更為重要的是,這塊恐龍化石的發現,讓人類得到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
  • 1.3億年前的恐龍腳印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科學家完整還原一生活在2.33億年前的恐龍大腦 比一顆...
    據英國《都市報》11月3日報導,近日,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大腦被科學家們成功還原。它比一顆豌豆還輕,屬於一隻生活在2.33億年前的食肉恐龍——布氏盜龍。當這隻猛獸被發現時,它的頭部被完好地保存下來,為精確重建其大腦提供了便利條件。
  • 甘肅現1.1億年前蜻蜓化石 翅膀保存完好(圖)
    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和導師張海春,在甘肅酒泉發現了生活在1.1億年前的遠古蜻蜓——巴依薩晝蜓的化石。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沒啥差別,簡直比來自星星的「都教授」400年容顏不變還牛。
  • 與恐龍「共舞」的蕨類植物之王:億年滄桑看桫欏
    桫欏被稱為「樹蕨」,在所有蕨類植物中可謂是「一枝獨秀」。從名字中可以看出,區別於其他長得像草的蕨類植物,桫欏更像是一棵樹。它那直立的莖幹,雖然內部中空,但好歹是立起來長的。在自然界中是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所以人們給它冠以「蕨類植物之王」美稱。
  • 存活1.6億年的植物「活化石」長什麼樣?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董重博士等人與美國科研人員一起合作,在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村的侏羅紀化石層中,發現了兩枚1.6億年前的穗花杉化石植物。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科學家是如何辨別出1.6億年前化石的真實身份?作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穗花杉與它的祖先相比有什麼改變?它們如今的生存狀態又如何呢?
  • 1.6億年!一個存活到現在的植物「活化石」
    ◎ 實習生 王溪佳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1億多年前,它與恐龍共生;1億多年裡,地球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它卻至今還存活在我們的世界裡,且形態幾乎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樣一種神奇的生物就是紅豆杉科的穗花杉。
  • 一億年前琥珀現最完整古鳥 8件珍貴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2018年2月4日訊,2月2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 新發現1.3億年前駝背恐龍:背部突起似駝峰
    新發現1.3億年前駝背恐龍  據國外媒體報導,西班牙發現一種新的大型食肉恐龍化石,其身體結構與眾不同,背部長有一個尖尖的駝峰狀突起,腿部肌肉非常發達。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的研究論文指出,這種「駝背」恐龍的發現為地球上一些最先出現的羽毛提供了證據。  這種恐龍被稱之為「Concavenator corcovatus」(意為來自昆卡的駝背獵手),生活在1.3億年前,棲息地位於現在的西班牙昆卡。
  • 1.1億年前冒著風險覓食,最終遭遇意外
    前段時間,《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導,該報導稱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的完整甲龍化石很可能並非死於正常原因,而是意外導致的。說到甲龍,看過《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朋友可能會聯想到裡面那種爬行緩慢、身上如同披上盔甲的恐龍。
  • 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保存完整種類繁多,就在中國!
    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保存完整種類繁多,就在中國!,自貢恐龍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恐龍化石埋藏遺址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是中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的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性恐龍博物館,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位於自貢市東北郊大山鋪恐龍化石發掘現場,距自貢市中區11公裡。是我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分館舍、綠化地帶和附屬建築3部分。
  • 1.1億年前的悲傷故事,一隻甲龍遭遇意外,留下整個胃給人類研究
    大概九年前,有人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一口露天礦井裡面發現了一塊巨大的化石,後來經過考古學家的鑑定該化石就是食草恐龍甲龍研究結果指出,該化石距今至少有1.1億年,它被發現的時候骨骼結構等方面保存得十分完好,因此它也被譽為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度最高的化石之一。
  • 1.6億年樣貌不變 這種植物「活化石」暗藏古氣候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董重博士等人與美國科研人員一起合作,在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村的侏羅紀化石層中,發現了兩枚1.6億年前的穗花杉化石植物。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雜誌上。科學家是如何辨別出1.6億年前化石的真實身份?作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穗花杉與它的祖先相比有什麼改變?它們如今的生存狀態又如何呢?記者走訪了參與研究的相關科學家。
  • 2億年前 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受訪者供圖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2億年前的四川宣漢,大量蕨類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被風吹散,飄落河流中,被水流聚在一起,再被沙土「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