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2.4億年前的魚龍最後一餐吃的啥?

2020-12-06 騰訊網

這是一群魚龍目貝薩諾龍,這種古代海洋爬行動物有點像海豚或鯨魚。一項新研究發現,在貝薩諾龍的近親貴州魚龍的化石裡,保留著它的最後一餐。圖源:FABIO MANUCCI

撰文:JASON BITTEL

大約2.4億年前,一隻巨型海洋爬行動物吞下了另一隻略小的爬行動物,不久即死亡。體型較大的那隻形似海豚,是一隻魚龍,它和肚子裡的那隻較小的動物一起變成了化石。

這兩隻爬行動物就這樣沉睡在石頭中,直至2010年,科學家在中國西南部開始挖掘化石。現在,科學家表示,這種「火鴨雞」海怪可能會顛覆我們對史前海洋中的生與死的認知。(「火鴨雞」是一種詭異的美食:把去骨的雞放在去骨的鴨子中,再塞進去骨的火雞裡。)

在這份獨特的化石中,貴州魚龍肚子裡那隻較小的動物是海龍:這是一種古代海洋爬行動物,身體細長,看起來更像蜥蜴,而非魚。4米長的海龍近乎完整的軀幹從4.9米長的魚龍的胃裡鼓了出來,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古生物學家Ryosuke Motani意識到這一點時,他知道自己的團隊有了重大發現。8月20日,期刊《iScience》登載了關於化石的描述。

在魚龍胃裡發現的海龍標本。圖源:JIANG ET AL

魚龍呼吸空氣,直接分娩幼仔。雖然一些魚龍的長度接近藍鯨,但早期魚龍,比如Motani研究的貴州魚龍要小一些,長度在4米至5.8米之間。一般認為,這些古代遊泳者以光滑的、魷魚狀的頭足類動物為食,用滿嘴鈍牙從水中捕獲獵物。事實上,人們認為當時沒有水生生物會捕食大型獵物;那種處於食物鏈頂端的海怪是後來進化出來的。

但根據Motani的說法,新發現的化石表明,早期魚龍屬於中生代最早的「巨型捕食者」,即捕食其他大型動物的巨型動物。「它們吃的動物比人類還要大,」Motani說。

史前懸案

想要把幾億年前的事情拼湊起來,有不小的挑戰。首先,Motani和團隊需要證明魚龍確實吃了海龍,而不是較小的海龍偶然疊在魚龍身上,一起形成了化石。

「幸好這次我們有辦法,」他說。魚龍的肋架繞在被捕食的動物身上,說明海龍的確是它的大餐。第二個重要問題是,這是一道什麼樣的大餐?魚龍可能只是吃了死於其他原因的海龍的屍體。

然而,在魚龍體內,Motani和同事發現了兩段長而完整的海龍椎骨。這些骨骼化石表明,脊椎仍由結締組織連接在一起,沒有支離破碎、腐爛。

胃容物中沒有海龍的頭骨和尾巴。研究團隊在距離魚龍約2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段海龍尾巴,雖然無法證明這段尾巴就屬於魚龍肚子裡的海龍,「問題是,尾巴的尺寸剛好符合,」Motani說。

研究團隊推測,事情可能是這樣的:魚龍在水面上襲擊並殺死了海龍。然後這位捕食者就開始對屍體下手了,它打算像鱷魚吞食獵物那樣,把海龍整個或者大部分吞下去。在啃咬和撕扯過程中,魚龍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最大、肉最多的那部分,而海龍的細脖子和尾巴可能掉了下來,順水漂走了。

這是魚龍的標本,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胃容物突了出來。圖源:RYOSUKE MOTANI

鑑於無法回到史前的進餐時刻,科學家通常通過觀察牙齒化石,來確定古代動物可能的食物。在早期魚龍身上,圓錐形的鈍牙說明它們偏愛更容易吃的食物,它們沒有頂級捕食者那種鋒利的鋸齒狀牙齒。

但Stephen Brusatte說,新發現的化石說明,科學家不能只憑牙齒的形狀,就判斷某個物種的食物。一些早期魚龍不僅會咬下軟乎乎的頭足類動物,可能還會勇敢地追尋更豐盛的大餐。Brusatte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沒有參與此次研究。

「有時候,根據史前犯罪現場的細節,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武器的殺傷力比我們想像力大得多,」Brusatte說。

魚龍最後的晚餐

馬裡蘭州霍華德社區學院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Jessica Lawrence Wujek沒有參與此次研究,她說,胃容物化石極其罕見。Lawrence Wujek研究過幾百份魚龍標本,表示可能有一兩個的胃容物變成了化石,即「bromalites」。

「胃容物化石被保存下來不是很常見,尤其是這麼大的,」Lawrence Wujek:「這塊化石太令人驚訝了。」

海龍的骨頭沒有明顯被消化的跡象,所以魚龍很有可能在最後一餐後,就迎來了死亡。附近的尾巴碎片化石年代與魚龍大致相同,指向另一條線索:魚龍吃完大餐後不久就死去了。

雖然海龍的身長和魚龍差不多,但Motani估計前者的重量只有後者的八分之一。不過,海龍也會回擊。

「這只是猜測,但可能在那次戰鬥中,(魚龍的)頸部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損傷,」他說。雖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知真相,但魚龍在努力吞食來之不易的大餐時,很有可能加重了損傷情況。

自有其道

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古生物學家Aubrey Jane Roberts一直在研究古代海洋爬行動物,沒有參與此次研究。他表示,除了古代海洋動物的致命戰鬥,這塊化石也為我們描繪了生態系統迅速恢復的畫面。

Roberts也是國家地理探險家,他說:「大約2.52億年前,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尤其在海洋中,90%的海洋動物都滅絕了。」那次損失慘重,然而生命在短短幾百萬年裡就得以復甦,恢復多樣化,這太神奇了,Roberts說。但大滅絕後不久,就出現了魚龍這樣的巨型捕食者,科學家認為,食物鏈重建後,這些頂級捕食者應該是最後發展出來的動物。

「這就是這篇論文為什麼這麼重要,」Roberts說:「它講述了海洋如何從徹底破壞恢復過來,重建完整的生態系統。」

(譯者:Sky 4)

相關焦點

  • 1.45億年前的恐龍,最後一餐吃的什麼?肚子裡的木炭怎麼來的?
    1.45億年前的恐龍,最後一餐吃的什麼?肚子裡的木炭怎麼來的?恐龍作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生物,統治了地球1.6億年的時間,也一直對人類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尤其是對於一些小男孩,經常會買一些關於恐龍的玩具,愛不釋手。
  • 吃東西會被噎死?這種現象很罕見,但幾千萬年前在魚龍身上發生了
    多年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吃東西的時候要充分咀嚼,這樣有助於消化。如果一個人囫圇吞棗地吃東西,最後不僅可能導致食物的營養沒有被充分吸收,反而還可能導致消化系統出現問題,因為食物未經過充足的咀嚼就進入食道和胃裡,會對食道黏膜和胃腸造成損傷。不僅人類存在這種情況,任何一種擁有胃的動物都存在這種情況。
  • 科學家發現一種2.5億年前的魚龍,牙齒呈鵝卵石狀
    然而,現實中也存在牙齒像鵝卵石一樣圓圓的恐龍,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它們確實很溫順,因為它們只吃海底的無脊椎動物。在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從一種2.5億年前的遠古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中,發現了鵝卵石般的牙齒。
  • 1.8億年前恐龍的最後一餐:植物種子保存完整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了1.8億年前一隻恐龍最後一餐的化石遺蹟。這些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屬於一隻6米長的植食性恐龍,可以追溯到早侏羅紀。這是一個最近才被描述的恐龍物種。「恐龍在大多數陸地生態系統中生活了大約1.85億年,與外界的物理環境和包括植物在內的其他生物有著緊密聯繫,」研究者在發表於《自然-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的文章中寫道,「與現代生態系統一樣,植物和植食性動物之間存在複雜的生態聯繫。然而,對於植食性恐龍取食的植物種類和植物部位,目前幾乎都沒有發現證據。」
  • 安徽巢湖發現2.5億年前生物 魚龍化石解達爾文之惑
    >魚龍化石研究進展約2.5億年前,地球古生代生態系統因隕石撞擊、火山噴發、氣候變化等遭受重創而崩潰,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之間的演進究竟是怎樣的?這個謎團因巢湖市馬家山發現的魚龍化石而有了重大的進展。 9日,中國古生物專業領域的院士、專家來到巢湖市,現場探尋魚龍的奧秘。專家介紹,魚龍是一種外形類似魚和海豚的海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的早三疊世,約距今9000萬年前消失,曾佔據海洋生態食物鏈頂端。
  • 國外7歲男童在海岸玩耍,意外發現2.5億年前魚龍化石
    7歲男童希連科,和姐姐在海岸上玩耍時發現2.5億年前的魚龍化石。俄羅斯7歲男童希連科(Dmitry Sirenko),日前在俄國濱海邊疆區的俄羅斯島(Russky Island)海岸意外找到一處化石痕跡,專家隨後證實那就是2.5億年前的魚龍化石。 據報導,小男孩希連科表示,他非常喜歡恐龍,而且一直夢想著找到真正的恐龍化石,當時他在海岸上和姐姐一起玩耍,突然就看了這塊不尋常的石頭。
  • 2億年前魚龍肚裡發現魷魚!
    據外媒報導,一隻叫做魚龍的小海棲動物在侏羅紀早期狼吞虎咽地吃下了史前魷魚,然後突然它死了--因為它的肚子還裝滿了未消化的魷魚。
  • 5300年前冰人最後一餐吃的啥?
    據外媒報導,1991年,兩位德國遊客偶然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屍體,其凍結在義大利東部阿爾卑斯山的冰層中。
  • 神奇的魚龍
    圖1 貴州省博物館展出的魚龍化石圖2 貴州省博物館展出的魚龍化石骨架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35億年前出現單細胞生物。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終於在寒武紀上演「生命大爆發」,屬於脊椎動物的魚類即於這一時期出現(圖3)。
  • 12米長魚龍化石,1.8噸猛獁象骨架,秋哥帶你逛石林地質博物館
    這個叫「瑞獸吉祥」,恕我眼拙,實在沒看出來是啥「瑞獸」,有知道的麼?這一大塊長度接近13米,高接近4.5米的巨石板,可是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的哦!太震撼了!這個的名字特別貼近真實:石林勝景,簡直就是縮小版的石林啊!左邊這個叫「大疊水瀑布」真像!
  • 雪山上的「超級海豚」:薩斯特魚龍—— 蟲洞列車系列二
    請看下集《雪峰上的「超級海豚」:喜馬拉雅魚龍——蟲洞列車系列二》。被罰「館長,我錯了,真不知道那是最後一隻雌性普氏鋸齒螈。但當時的情況太危險了,那普氏鋸齒螈是最早進化出鱷類形態的怪物,咬合力強。如果不封住它的嘴,別說虎子,我們四個都會有危險。
  • 考古新發現:1.8億年前的侏羅紀不只有恐龍,還有熱血「魚龍」
    >但海中其實還有一個被遺忘的侏羅紀 侏羅紀時期的海洋 近日在西南部的德國發現了距今1.8億年前的魚龍化石從中辨認出皮膚下面的脂肪,所以相關研究的人員們認定,魚龍是一種熱血的生物。
  • 科學家發現恐龍最後一餐 88%是蕨葉7%是梗和嫩枝
    據新華社電 一隻長滿硬甲的巨大恐龍1.1億多年前吃下最後一餐後死去。加拿大研究人員從它胃中保存完好的食物化石分析出它最後一餐吃了什麼。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網站2日報導,這是一隻馬克·米切爾北方盾龍,其化石2011年出土於加拿大麥克默裡堡附近。
  • 科學咖啡館 | 恐龍大肚子裡的最後一餐
    著名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老師進行「恐龍大肚子裡的最後一餐通過恐龍的「最後一餐」,讓我們了解了不同的恐龍平時都吃些什麼。,想知道他們最後一餐到底吃什麼。我們在當地發現,在距今大約1.2億年前,遼寧生活過一種大型的
  • 2億年前除了恐龍還存在哪些生物?僅有一種存活至今
    麗齒獸,麗齒獸可能是首次長有犬齒的動物,生活於沙漠與針葉林中,具有銳利的牙齒和高超的奔跑能力,奔跑時速超過100千米,生活在2.52億年前,比恐龍略早出現一些,麗齒獸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大重要突破。長棘龍,長棘龍屬於下孔類動物,生活在2.8億年前,其身體特徵是從頸部到尾部長有許多棘棒,支持著一層皮膜,狀如船帆,體長達到3.5米,是類似爬行動物動物種,但實際長棘龍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主要分布在歐洲以及北美地區。
  • 帶你回到46億年前!三疊紀魚龍化石新年擬在青亮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2021年1月1日,《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將,亮相青島市博物館,其中,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全長6.7米的三疊紀魚龍化石將亮相。地球何時形成?生命如何演化?
  • 怎麼把恐龍做成大餐——魚龍肉丸
    在古生物學者居維葉細緻的描述下,「魚龍具有海豚的吻,鱷魚的牙齒,蜥蜴的頭和胸骨,鯨一樣的四肢,魚形的脊椎。」 居維葉指出,這是一類古老的爬行動物。1839年,古生物學家歐文將魚龍和鰭龍類合併,作為一類,稱為「Enaliasauria」,包括兩個目:魚龍目和蛇頸龍目。
  • 8片牛肉,1個雙黃蛋,美太空人升空前「最後一餐」,美網友:難過
    趣味探索訊 讓人失望,一次非常重要的航天發射就這樣被終止了,原計劃美國東部時間5月27日16:33分發射的SpaceX載人龍飛船2因為天氣原因,在最後15分鐘宣布任務取消,發射時間延後至5月30日15:22,即本周六。儘管這一次美國人的航天發射,跟我國沒有多大關係,但是我國還有很多航天迷表示:這個通宵白熬了,希望下一個通宵不要再失望。
  • 俄羅斯考古學家發現魚龍化石 (1/3)
    俄羅斯考古學家發現魚龍化石) "← →"翻頁 當地時間10月28日,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俄羅斯某考古項目的參與者發現魚龍化石
  • 老人發現6500萬年前的魚龍化石,這個功勞應該屬於他的寵物狗
    據每日郵報今日報導,英國一位54歲老人上周六在海灘遛狗時發現了6500萬年前的魚龍石。該化表面的紋理非常清晰,似乎擁有鱷魚般的鱗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件化石其實是他的兩隻狗幫他嗅到的。喬恩·戈普西爾(Jon Gopsill)是一位業餘的考古學家,他認為在薩默塞特郡斯託爾福德海灘發現的這塊化石屬於史前海豚類海洋生物,被稱之為魚龍,生活在侏羅紀時期。此後他便將拍到的照片拿給了化石專家進行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