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巢湖兩棲魚龍化石解開達爾文之惑
魚龍化石研究進展
約2.5億年前,地球古生代生態系統因隕石撞擊、火山噴發、氣候變化等遭受重創而崩潰,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之間的演進究竟是怎樣的?這個謎團因巢湖市馬家山發現的魚龍化石而有了重大的進展。 9日,中國古生物專業領域的院士、專家來到巢湖市,現場探尋魚龍的奧秘。
專家介紹,魚龍是一種外形類似魚和海豚的海生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的早三疊世,約距今9000萬年前消失,曾佔據海洋生態食物鏈頂端。昨日在巢湖市馬家山,大量地殼運動後崛起的巖層裸露出地面,省地質博物館專家解釋,數十層巖層的時間跨度可能長達十幾億年,越薄的巖層距今天時間越久,也越有研究價值。魚龍化石,正是從這些巖層中發掘出來的。
出土魚龍化石的地方,全世界大致有四處,分別是我國安徽省、湖北省以及日本、加拿大,其中以巢湖馬家山出土的化石最為完整。巢湖馬家山發掘的柔腕短吻龍,是公認的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原始魚龍形動物,化石顯示它有有力的前腿,又有海洋生物的構造,是兩棲動物的生活狀態。此前,世界考古中發現魚龍在海洋中突然出現,但並不知道是從何而來,曾讓達爾文陷入困惑。 2014年11月,隨著《自然》雜誌發表關於巢湖出土的柔腕短吻龍論文,證實了陸地爬行動物與海洋生物之間的演進,填補了陸地祖先與海洋生活的魚龍之間的演化環節。
也就是說,世界範圍內稱霸整個中生代海洋的魚龍,最早是從巢湖遊向海洋,進而遊向歐洲和北美。不過,目前至於早三疊世陸地爬行動物究竟為何會遊向海洋,科學家們正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