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年前魚龍肚裡發現魷魚!

2021-02-15 科學解碼

據外媒報導,一隻叫做魚龍的小海棲動物在侏羅紀早期狼吞虎咽地吃下了史前魷魚,然後突然它死了--因為它的肚子還裝滿了未消化的魷魚。在2億年左右後,古生物學家Dean Lomax對這條魚龍的化石進行了研究。最終,他在魚龍的腸道內發現了還未完全消化掉的魷魚。

Lomax和另外一位古生物學家Nigel Larkin將這一發現相關的文章發表在了《 Historical Biology 》期刊上。

據了解,這塊化石有些神秘,它沒有任何關於其來源、地下埋藏深度以及魚龍死亡時間的信息。不過通過觀察石頭裡邊的小化石和骨骼化石,Lomax他們推斷出應該來自侏羅紀早期。

另外,他們還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分析得出該魚龍還未成年:首先,它骨骼看起來還不夠平整,也就是說它還未發育完全;其次,它的環形眼球骨骼比它的眼窩還要大,這也可能意味著這個小傢伙還沒有長大。

魚龍小科普:

魚龍(拉丁語學名:Ichthyosauria,來自希臘語ιχθυς,「魚」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

在三疊紀中期今天還未能確定的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為魚龍,這個過程類似海豚和鯨的演化過程。在侏羅紀它們分布尤其廣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魚龍最早的描述是1699年在威爾斯發現的化石殘片。

1708年最早的脊椎

化石兩次被發表,懷疑為大洪水的遺蹟。1811年瑪麗·安寧在今天被稱為侏羅紀海岸的萊姆裡吉斯發現了第一具完整的魚龍化石。此後她相繼發現了三個具不同的化石。

1905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恐龍遠徵隊在三疊紀是淺海的內華達州發現了25具化石。這些化石今天陳列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考古博物館中。其它化石今天依然埋在石床中,可以在奈伊縣的州立柏林魚龍公園裡被參觀。1977年內華達州將三疊紀的魚龍沙尼龍(Shonisaurus)定為州化石。內華達是唯一一個擁有一具完整的、17米長的沙尼龍的州。1992年一位加拿大魚類學家發現了至今為止最大的魚龍化石,它長23米。

相關焦點

  • 古生物學家發現1.9億年前的化石,記錄魷魚捕魚瞬間,魚頭已碎裂
    還好大自然從不讓人失望,總能給人驚喜,它的「抓拍」能力,遠比任何一部相機都厲害,比如最近,英國普利茅茨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就在一塊化石上,發現了魷魚捕魚的瞬間。這塊化石可以追溯到1.9億年前,出土於有名的侏羅紀海岸,事實上英國地質學家早在19世紀就找到了它,隨後就一直將它保存在英國地質調查局的倉庫中。
  • 奧地利驚現億年前 魷魚與章魚的祖先
    導讀: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復原了一塊此前未知的動物化石的原貌,根據研究發現這很可能是章魚或烏賊的祖先!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復原了一塊此前未知的動物化石的原貌。根據復原圖,這隻動物渾身長滿釘狀結構,據信是現代魷魚與章魚  的祖先。
  • 魷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始源於3億年前,常年隱居於深海
    吸血鬼既不是真正的魷魚,也不是章魚,它是一個古老群體的最後一個倖存者,眾所周知,在3億年前,它已經變得更大,在更溫暖、更明亮的水域中遊泳,然後來自更快、更兇猛的海洋生物的競爭將它們帶回了嚴酷的陰影區。適應儘可能少的消耗能量,他們的凝膠狀身體在水中中立漂浮,幾乎不需要主動遊泳,他們緩慢的新陳代謝通過從他們稱之為家的遠洋廢棄物中提取的少量氧氣來進行。
  • 新墨西哥州發現2.9億年前人類足跡??
  • 2016-2017年阿根廷魷魚、秘魯魷魚、北太魷魚行情總結及回顧
    水產養殖網  出處:凍品攻略整理        瀏覽量: 4420 次 我要評論 2016年,全球魷魚價格飆升,到了2017年,魷魚捕撈量相對稍有好轉,行情也出現相應變動。2016年總結:漁獲很低,價格飆升2016年4月-12月,阿根廷魷魚捕撈量增長緩慢,甚至跌至20年內的最低值。去年後三季度,阿魷捕撈量僅為57500噸,和2015年同期相比猛跌55%。福克蘭群島捕撈量同樣很低,去年1-9月,捕撈量比2015年同期驟降99%,總量僅為2000噸。產量偏低,需求上漲,推動全球魷魚價格直線上漲。
  • 看一看,2.4億年前的魚龍最後一餐吃的啥?
    一項新研究發現,在貝薩諾龍的近親貴州魚龍的化石裡,保留著它的最後一餐。圖源:FABIO MANUCCI 撰文:JASON BITTEL 大約2.4億年前,一隻巨型海洋爬行動物吞下了另一隻略小的爬行動物,不久即死亡。體型較大的那隻形似海豚,是一隻魚龍,它和肚子裡的那隻較小的動物一起變成了化石。
  • 2.5億年前「晶片」化石被發現,它與3億年前「螺絲」有什麼聯繫?
    02石頭上的秘密科學家們經過對這塊石頭進行嚴密的分析之後發現,這塊石頭形成的時間可能在2.5億年前,是距離現在非常遠的時間。而更加奇怪的是,在這塊石頭上,表面存在了一種白色的物體,看起來跟現今的晶片十分的相似,讓人覺得它可能就是古代的晶片。
  • 2.9億年前深海巨獸,牙齒多達150顆,每次捕獵都是「電鋸」驚魂
    海洋裡的巨怪--旋齒鯊。早在2.9億年前的二疊紀時期,旋齒鯊的大到6米長左右。今天大白鯊的體重不過只有3噸左右,旋齒鯊的體重保守估計是大白鯊的3倍。如此龐然大物如果活到今天,只怕海洋霸主虎鯨也不是對手。它張大嘴而後用力合上,沿著輪狀切實產生的咬合力,能輕鬆把一隻200公斤的魷魚給粉碎,因其獨特的下顎和鋸齒般的牙齒而聞名。
  • 澳大利亞海域 發現罕見大鰭魷魚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1月12日發布公報說,該組織的科研人員在澳南部的大澳大利亞灣拍攝到5隻大鰭魷魚的罕見鏡頭,這是首次在澳海域發現這種軟體動物。 在這家研究組織安排的深海科考中,科研人員運用攝像裝置在大澳大利亞灣某海域水深兩三千米處拍攝到這些魷魚。
  • 【天了嚕】紐西蘭海灘發現一隻巨型魷魚,別想炭燒魷魚啦,它已經被收藏了~
    當地時間5月13日,紐西蘭南島Kaikoura的海灘發現一隻被海水衝上岸邊的巨型魷魚,其最長觸手長達5米。
  • 2.5億年前重慶是一片汪洋大海?重慶首次發現三疊紀波痕遺蹟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近日,古生物愛好者在北碚境內發現一面巨大的條紋石壁。據專家判斷,這是海洋波浪形成的波痕,可以推測2.5億年前重慶是一片汪洋大海。這也是我市首次發現三疊紀時期的波痕遺蹟。據古生物愛好者市民伍定金介紹,他們當時登山的時候發現了這面石壁,它與周圍的環境明顯不同,像波浪一樣,醒目壯觀。波痕遺蹟本身並不罕見,但是海洋的波痕卻不多見。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正高級工程師、古生物學專家張鋒博士告訴記者,這是重慶地區經歷最後一個海洋時期的直接證據,從周圍的巖石形態可以判斷,這一面波痕石壁距今2.5億年,屬於三疊紀早期。
  • 巴彥淖爾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珍貴化石!
    2020年9月,巴彥淖爾市地質公園管理局戴瑞明、賈勝等人與中科院古脊椎所開展「巴彥淖爾古生物化石調查」課題過程中,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海力素以南5公裡處寶日漢圖地區的一處石炭系海相沉積巖中發現距今3.2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 四川攀枝花發現2.1億年前怪獸足跡
    攀枝花發現的手獸足跡。   恐龍在大家的印象裡體型龐大,曾經是地球的霸主。而恐龍有天敵沒?這個問題現在有了部分答案—近日在金沙江畔,有一些奇怪的足跡被人發現。足跡距今約2.1億年,即三疊紀晚期。根據古生物學者研究後初步斷定,足跡的主人為「手獸」,屬於主龍假鱷類。這類怪獸體型超過5米,在三疊紀晚期的四川,乃至其他大陸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頂級掠食者,早期的恐龍根本不是它的對手,可被輕易「秒殺」,當做點心吃掉。
  • 日本發現1.2億年前的遠古鳥類化石
    新華社東京11月16日電 日本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在日本福井縣發現了距今約1.2億年的鳥類化石,它擁有之前發現的類似時期鳥類化石中沒有的尾綜骨,有助於人們了解早期鳥類演化情況。
  • "海洋暴龍"可吞下轎車 北極發現1.5億年前龍化石
         一個挪威科研小組2月27日稱,他們在北極島嶼上發現的1.5億年前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上龍,這種生活在恐龍時代兇猛異常的「海怪」體長約15米,牙齒巨大,撕咬力驚人,可一口吞下一輛小轎車。
  • 西太平洋監測發現「核輻射魷魚」
    白頭鶴在崇明東灘(中間一隻是灰鶴)袁曉 攝 (資料圖片)晨報記者 葛志浩 見習記者 金玉蓉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後,海洋生物魷魚樣品中日前被檢出含有明顯的放射性物質鍶-90。不過,對於這一公告,也有專家認為,由於我國捕撈的魷魚主要位於北太平洋傳統魷釣作業漁場,與日本福島相距1000多公裡,截至目前尚未受核輻射影響,人們不必過於擔心。受檢魷魚核輻射汙染嚴重超標「監測海域魷魚(巴特柔魚)放射性檢測結果顯示,鍶-90的放射性比活度為我國沿海生物樣品放射性本底平均值的29倍。」
  • 英國四歲的小女孩發現2.2億年前的生物化石
    圖源/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近日,英國一名年僅4歲女童有一項重大發現。她和家人散步時,找到了距今2.2億年前的恐龍腳印化石,這一發現令全世界的古生物學家「十分興奮」。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31日消息,小女孩莉莉·懷爾德跟著父親和寵物狗沿英國威爾斯州的海灘散步時,在一個低矮的巖石上,看到一個保存完好的恐龍足跡。小女孩的母親稱,那塊巖石和莉莉的肩膀差不多高,她恰巧看到了,激動地叫父親來看。她的父親拍下照片,並把這一發現告知專家。
  • 雲南發現疑似「蒼龍」 專家:2.5億年前鱗木化石(圖)
    倖存下來的鱗木化石  整個化石鑲嵌在風化石裡,裸露部分十分堅硬,光滑的表皮上附著了一塊塊排列規則的黑色鱗片,讓目擊者嘆為觀止,卻又疑竇叢生……本月12日,昭通市鎮雄縣坪上鎮老場村巖腳村民小組在河邊發現一塊異形化石
  • 古生物學家發現2.5億年前「植物分解師」
    新華社南京10月2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我國新疆地區的化石木材內部,存在大量微生物和節肢動物降解木材的證據。這是古生物界首次在中緯度地區有此類發現。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東方網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與成年人手掌長度類似,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第二大蜻蜓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