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瞬間」不是件容易事兒,靠的是機緣巧合,然而由於「瞬間」自帶意想不到、意料之外的特質,它往往都比較精彩。還好大自然從不讓人失望,總能給人驚喜,它的「抓拍」能力,遠比任何一部相機都厲害,比如最近,英國普利茅茨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就在一塊化石上,發現了魷魚捕魚的瞬間。
這塊化石可以追溯到1.9億年前,出土於有名的侏羅紀海岸,事實上英國地質學家早在19世紀就找到了它,隨後就一直將它保存在英國地質調查局的倉庫中。化石長約60釐米,其上能夠明顯地看到兩個相對獨立的個體,一左一右,但是當古生物學家馬爾科姆·哈特前不久對其進行細緻研究時,驚喜地發現它們互相糾纏,二者應該曾經上演過一場激烈的惡鬥。
位於化石左側的是一種類似魷魚的遠古生物,被稱為「Clarkeiteuthis montefiorei」,而化石的右邊則是一隻遠古魚類,有點像今天的鯡魚,名為「Dorsetichthys bechei」。
我們知道在魷魚的頭前方,有10條靈活的觸足,哈特在化石上觀察到的便是包裹在魷魚觸足中的部分:斷裂、粉碎的魚類頭骨。這塊化石不僅記錄了珍貴的瞬間,還因為年代久遠,成為現在已知最古老的魷魚捕食場景,但它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研究人員們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只能進行合理的推測。
第一種可能是魷魚過於貪食,結果兩敗俱傷。也就是說,被捕食的那條魚個頭有點大,大到佔據了魷魚的整個口腔,使得它沒法進行咀嚼,於是魚就卡在了魷魚的嘴裡,結果它們就纏在一起沉入了海底的泥土裡,換句話說魷魚由於「肚飽眼睛飢」而喪了命。
第二種可能是魷魚太過謹慎,結果過猶不及。這個猜測是說,魷魚捕食到獵物後會將其拖入海底,再在相對安全的地方食用,以免自己進食的時候一不留神淪為了別人的獵物,這種行為在現生魷魚中非常普遍,但是也潛藏著危險,在將獵物託向水下的過程中,魷魚所能攝入的氧氣含量變低,很容易缺氧進而窒息,結果也是自己和獵物雙亡。
無論成因如何,這塊化石能夠保存下來還有很多偶然因素,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在沉入海底後都會淪為其他海洋生物的獵物,然而在這隻類魷魚和類鯡魚完全被泥沙包裹前,捕獵者並沒有發現它們,我們才能在1.9億年後的今天想像那時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