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早白堊世松柏類木化石「周氏短木」交叉場紋孔及木射線構造。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7月27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7日通報,該所聯合中外研究團隊,在中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1.1億年且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
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科研人員介紹,保存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礦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是地史時期重建古植被面貌和古氣候的重要參數。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
最近,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和中國地質科學院蔣子堃高級工程師,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以及德國波恩大學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浙江白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1.1億年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並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
該化石發現於浙江永康地區的早白堊世館頭組地層中,距今1.1億年左右,其在解剖構造上與之前浙江地區所報導的木化石均不相同。
研究團隊人員在與世界各地已報導的相似木化石進行了仔細對比後,建立了一個新種——「周氏短木」。
據介紹,新發現的周氏短木保存為矽化木,是植物次生木質部的一部分,顯微切片觀察顯示其主要解剖特徵包括明顯的生長輪,具混合型的徑壁紋孔、南洋杉型的交叉場紋孔以及較高的單列木射線,並具有創傷樹脂道。研究人員還對周氏短木的生長輪進行了定量化分析,顯示該植物為常綠喬木,葉持續時間可達3—15年。
短木屬是中生代常見的一種松柏類木化石,與已滅絕的掌鱗杉科植物具有系統學親緣關係。周氏短木的發現豐富了對浙江早白堊世植被組成和古氣候特徵的認知,也為揭示浙江白堊紀的恐龍生存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重大項目和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B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共同資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