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長期以來學界有各種假說,但均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CT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相關研究於2020年6月13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動物是如何起源的呢?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前沿科學問題。
探索這一問題的答案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理論推測,即從分子的層面對比動物及其單細胞親近的發育過程,在分子生物學(分子系統學和分子鐘)構建的動物總界時間樹(time tree of holozoan,動物總界包括所有後生動物及其單細胞近親)的基礎上,推測動物祖先的生物學特徵,並重建這些特徵的系統發生過程,估算其出現的時間;而另一途徑則是古生物學實證研究,即通過追溯最早的動物及其近親的化石記錄,重建動物起源的過程並卡定動物起源時間的上限。
長久以來,由於最早的動物化石記錄難覓蹤跡,動物起源領域一直是演化發育生物學的理論研究佔據主導地位,直到埃迪卡拉紀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了大量動物胚胎狀化石後這一局面才開始發生變化。
甕安生物群中胚胎狀化石的生物學屬性一直充滿爭議,但近幾年的研究進展對這些化石的認識逐漸趨向了一致:它們當中一些類群可能代表了最早的動物(包括幹群動物),而另一些可能代表了動物的單細胞親近。
儘管很難確認哪些是動物,哪些是動物單細胞近親,但將這些胚胎狀化石放置在動物總界範圍內是沒有爭議的。因此,這些在細胞層級上保存了不同發育階段的標本,使得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記錄檢驗演化發育生物學家提出的動物起源模型成為可能。
當前,甕安生物群中動物總界類群的演化發育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工作才剛剛起步,其中仍有大量系統分類位置不明的疑難化石,其中有一些疑難化石和動物胚胎狀化石外觀非常類似——甕安旋孔蟲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甕安旋孔蟲呈球形,發育了類似常見的甕安胚胎狀化石大積球類(Megasphaera)帶裝飾的囊包,囊包上還發育了一條從一極延伸至另一極的螺旋狀線圈。
不同的學者根據甕安旋孔蟲囊包形態和螺旋線圈結構與大積球或者旋胞類相似而將它和大積球或旋胞類聯繫在一起,認為它是大積球或者旋胞類的不同發育階段,從而提出了多種不同的親緣關係假說,包括刺胞動物原腸胚、八臂仙母蟲的胚胎、綠藻、動物單細胞近親等。也有學者認為它們是獨立的物種,並將它們解釋為單細胞生物有孔蟲。
甕安旋孔蟲的生物學屬性之所以存在較大爭議,主要原因是其內部生物學結構不清楚。但解決其身世之謎對深刻理解甕安動物胚胎狀化石的演化生物學意義和解決長久以來的爭論均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湯安佶 編輯/高若婷 陸昱穎(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