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隻 1.1 億年前的恐龍,重達 1.3 噸,它死後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被衝到海裡,陷入海床。2011 年,其化石在麥克莫瑞堡被發現。尤為難得是,其胃部以及胃容物保留完好,這給了科學家絕佳的研究機會。
自 2017 年以來,這隻恐龍化石連同其胃部內容物和骨骼在皇家泰瑞爾博物館展出。來自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布蘭登大學和美國薩斯喀徹溫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個化石做了仔細研究發現,這個恐龍化石保留了最完好的胃,其大小相當於一隻足球。
於是科學家想到,從這隻甲龍胃部中或許可以發現其日常活動方式、居住環境以及食物選擇等多方面信息。6 月 3 日,這則研究發表在了《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雜誌。
(來源:MACHARIO ON WIKIPEDIA)
之前的研究只知道,這些恐龍會進食植物種子和樹枝,但並不清楚這些植物的種類。彼時的加拿大北部比現在要更加溼潤、溫暖,森林茂密,開花植物剛剛開始傳播。森林以針葉林和棕櫚狀植物為主,地面則是蕨類和馬尾。
一般而言,甲龍牙齒較小,呈葉片狀,常常以相對柔軟的食物為主。這次新的研究發現,這隻甲龍的最後一餐主要是蕨葉,其中 88% 為葉子,7% 為枝莖。布蘭登大學生物學家大衛 · 格林伍德(David Greenwood)說,「當我們在顯微鏡下檢查胃內容物的薄切片時,我們震驚地看到保存完好的濃縮植物材料。在海洋化石中,我們幾乎從未見過如此出色的葉子保存,包括能產生孢子的蕨類植物孢子囊。」
化石顯示,這隻恐龍死於夏日,是進食最後一餐後數小時內死掉的。研究人員將甲龍胃部內容物與同一時期的植物做了比較,發現甲龍是挑食的,他們選擇特定的蕨類植物如薄囊蕨類(這是當今最大的蕨類植物),而不是白堊紀早期更常見的蘇鐵和針葉類植物。具體而言,研究人員在其胃部內容物中鑑定了 48 種花粉和孢子等微化石,包括苔蘚或地錢,26 種棍苔和蕨類,13 個裸子植物(主要是針葉樹)和 2 個被子植物(開花植物)。
圖 | 胃內容物的詳細觀察。(來源:CNN)
圖 | 恐龍胃部如足球大小。(來源:CNN)
此外,研究人員還在甲龍胃部發現了燒過的木炭(佔胃容物的 6%),這就意味著恐龍在野火蔓延區覓食。白堊紀早期森林野火是很常見的,大火之後,恐龍會在空曠區域尋覓地面上的蕨類食物。不過,研究人員不清楚恐龍進食木炭是刻意行為還是無意行為。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胃石,這些石頭是幫助其消化的。
研究人員稱,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推斷動物的生態,包括其食物選擇,如何利用森林大火來覓食,這些有助於了解恐龍的消化和生理學。
皇家泰瑞爾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迦勒 · 布朗(Caleb Brown)說,這項新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大型草食性恐龍飲食的認識,而此前人們只能從化石骨骼中獲取信息。
-End-
參考:
https://www.cnn.com/2020/06/02/world/nodosaur-fossil-stomach-contents-scn-trnd/index.html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2020/06/borealopelta-armored-dinosaur-last-meal-fossilized-in-stunning-detail/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