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生物化石,還原圖像之後所有人震驚了!

2021-01-13 百姓麗人堂

日前,科學家出土一塊125百萬年前的化石,這塊化石被科學家描述得萌萌噠—可愛的毛球。

這個遠古生物保存完好,精緻完美,是我們已知的最古老的生物,擁有刺蝟一樣的刺和哺乳動物的內部器官。科學家將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這個神秘生物被科學家命名為「spinolestes xenarthrosus」,出土於西班牙中部的拉斯奧亞斯採石場。

波恩大學的託馬斯馬丁教授稱這個生物很可愛。

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柘溪羅博士說:」spinolestes是一個驚人的發現,這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古老生物化石,簡直令人震驚!就連微小的毛髮結構都栩栩如生,皮膚組織也保存很完整。「

「這個白堊紀毛球顯示了現代哺乳動物皮膚和毛髮結構演變的多樣性。」

上圖為西班牙中部出土的毛球化石

該化石標本的肝、肺、膈肌組織完整,並有毛、棘和鱗。

德國波恩大學的託馬斯馬丁教授解釋了該化石的難得和珍貴:「通常我們找到的哺乳動物的骨架或骷髏,或是骨頭,還有許多化石骨架,但絕對沒有這份化石這麼精細詳盡。」

該生物重約50-70克,體型小巧,身形介於大鼠和小鼠之間。它有一對大耳朵和老鼠一樣尖尖的臉。短短的鬃毛和柔軟的腹部,它身上的刺極易脫落,是為了自衛和恐嚇捕食者。它的食物是昆蟲。

馬丁教授連聲誇獎這枚化石:「它很可愛,很可愛,它看起來像一個現代的多刺的老鼠,這樣也很可愛啊!」

但除了它可愛的外表屬性,這個小傢伙還是有一定防守能力的。它背部像刺蝟一樣的尖尖的刺,是幫助它抵禦天敵的。

如圖所示,它腹部有柔軟的毛緩衝跳躍的衝擊力,背部尾椎上尖尖的小刺時刻都在防禦。

馬丁教授說:「如果有捕食者來咬它的背,背上的尖刺就會扎到捕食者的嘴,並且立即脫落,便於毛球逃跑。」

它潛在的天敵食肉動物可能包括小型恐龍,也就是在西班牙同一地點出土的小恐龍。

在西班牙出土毛球的地點也發現了鱷魚、蜥蜴、青蛙、鳥類和昆蟲的標本。

雖然現代西班牙中部天氣炎熱乾燥,125000000年前,它卻是一個灌木繁茂的熱帶溼地。

馬丁教授說:「這些動物生活在相當於現代生態系統的沼澤環境,有利於保存它的毛髮和肌肉。」

相關焦點

  • 歐洲發現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
    科學家發現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恐龍幼崽化石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一處採石場的石灰巖下發現了一具足有1.35億年之久的「Sciurumimus 」幼崽恐龍骨骼化石,據分析發現,該恐龍不僅擁有著一條鬆軟的尾巴,還長著帶體毛的「毛茸茸」皮膚,屬於棘龍超科。
  • 甘肅臨夏古生物化石得到保護 已徵集到3萬多件標本
    和政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總面積960平方公裡,全縣迄今已經發現化石出露點50多處,分布面積達700多平方公裡。  「17國21個海外華媒高層幾乎大多數沒有來過甘肅,這一路大家覺得很震撼,完全不可想像」,美國《中美郵報》總編輯屠新時說,在美國還沒看過這麼完整的化石,「我們都是從中國走出去的,永遠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不可分割的感情,有責任多做海外傳播」。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
    日前,由中國古生物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合作課題組在我國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並證實了迄今最早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19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這對於研究我國及全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 迄今最古老動物化石,顯微CT"看見"6億年前細胞核
    如何有效識別地質歷史早期化石記錄中的真核細胞及其亞細胞結構,是重建地球真核生物早期演化歷史的關鍵所在。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1億年,是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殷宗軍副研究員和朱茂炎研究員與來自英國、巴西和瑞典的合作者組成的國際團隊,對化石進行了顯微CT掃描。
  • 遼西古生物化石:讓人歡喜讓人憂
    遼西為什麼會蘊藏著如此豐富而精美的古生物化石
  • 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別小看了它們 其中還有兩項世界之最呢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徐氏曙光鳥」是世界上最早的鳥 「赫氏近鳥龍」是最早的帶羽毛恐龍1月13日,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學界多位院士、專家和有關部門人員嘉賓共同為回歸化石揭幕。  歐洲收藏家願捐珍貴化石回遼  這8塊化石的大小多在50釐米左右,只有一件小盜龍類的標本加上尾部的長度達到73釐米。它們姿態各異,骨骼、翅膀甚至羽毛的痕跡均清晰可見,保存十分完好。
  • 古生物化石「萬卷書」記載史前植物大戰殭屍 堪稱世界上最完好的標本
    這硅藻頁巖質地細膩,顏色灰白,微理層極為發育,1釐米厚可達四五十層,許許多多的古生物化石就蘊藏其中,為地質史上的第三紀中新世。顛在手裡,特別像一巴掌拍扁了的法風燒餅。一千多萬年前的山旺一帶是一片湖泊,氣候溼潤,水裡生長著大量的硅藻,陸地上有亞熱帶落葉和常綠闊葉混生林,許多動物棲息其間。隨著硅藻的沉積,植物和動物遺體埋在硅藻土層中,形成了化石。
  • 綦江地質探秘之三:綦江古生物 化石密碼
    大自然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巨變之後,留下了大量化石。綦江境內就有豐富的恐龍足跡化石,數量眾多、類型獨特,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國內罕見、世界少有,成為世界恐龍化石中耀眼的明星。目前,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收藏有680件地質標本。如果地球的歷史是一本史書,那麼,古生物化石就是史書中精彩的文字,保護古生物化石就是保留地球珍貴的史籍。
  • 遼寧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照片記者31日從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獲悉,遼寧省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據介紹,這次發現的「李氏果」化石保存完好,形態特徵與現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在葉形、脈序和果實特徵等方面特別像現生的鐵線蓮、翠雀花等。真雙子葉植物是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主要分支之一,以具有三溝型花粉為特徵。人們平時常見的槭樹、柞樹以及毛茛科植物等都是真雙子葉植物。
  • 科普|古生物化石標本如何分級?
    巨型矽化木◆整窩或近於整窩保存的、且蛋殼完好的脊椎動物蛋化石,單枚或多枚具有分類學意義的含胚胎蛋化石;規模較大的或集中分布的、特徵清晰且指示運動特徵的脊椎動物足跡化石;、保存完整或密集的重要無脊椎動物化石和高等植物化石(不含木化石);◆保存清晰、完整程度較高的大型木化石;◆同窩保存、蛋殼完整且反映部分排列特徵的多枚脊椎動物蛋化石;較為集中的特徵清晰的脊椎動物足跡化石;◆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確定的其他二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
  • 這隻甲龍會挑食:迄今最完好胃化石,呈現恐龍死前大餐
    2011 年,其化石在麥克莫瑞堡被發現。尤為難得是,其胃部以及胃容物保留完好,這給了科學家絕佳的研究機會。自 2017 年以來,這隻恐龍化石連同其胃部內容物和骨骼在皇家泰瑞爾博物館展出。來自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布蘭登大學和美國薩斯喀徹溫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個化石做了仔細研究發現,這個恐龍化石保留了最完好的胃,其大小相當於一隻足球。
  • 一億年前琥珀現最完整古鳥 8件珍貴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緬甸7釐米琥珀中 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旅遊地學新視野》之六|聖潔之花:海百合古生物化石
    附底型海百合化石。浮遊型海百合化石。關嶺和貞豐等地晚三疊紀地層中,保存的完美而豐富的海百合化石,為中國和世界罕見,數量豐富,分布範圍較廣,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我對海百合的深入了解是在2003年承擔了《貴州關嶺國家地質公園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任務,對關嶺一帶進行了深入調研之後,才知道這種化石的科研價值及意義。關嶺地區在晚三疊紀為海灣環境,並逐漸由淺海陸棚向局限盆地演化。
  • 遠古的記憶-黑龍江古生物化石(伊春地區之嘉蔭恐龍)
    , 又有食肉類,目前化石保存完好 研究程度最高的要數鴨嘴龍,屬原地埋藏,基本保存了恐龍死亡後掩埋的自然狀態。俄人裡亞賓寧認為,產自黑龍江邊的這一動物群與加拿大埃德蒙頓組動物群相似。據上述的化石數量和分布密度分析,當時應是氣候比較溫暖,植被豐富,此地有大量恐龍生活,特別是鴨嘴龍較多,死亡後大部分被搬運到現在恐龍地質公園所在的挖掘地點,但搬運距離不大,絕大部分骨骼完整,易於恢復組裝。此外,還有部分骨骼屬原地埋藏。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甘肅現1.1億年前蜻蜓化石 翅膀保存完好(圖)
    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和導師張海春,在甘肅酒泉發現了生活在1.1億年前的遠古蜻蜓——巴依薩晝蜓的化石。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沒啥差別,簡直比來自星星的「都教授」400年容顏不變還牛。
  • 中國遼西——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填補完善達爾文進化論的寶地
    了解生物考古以及喜歡化石的朋友對遼西古生物一定不陌生。這裡是享譽世界的中生代珍稀生物化石富集地區,是世界自然遺產珍貴的一部分,被譽為「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中生代古生物化石聚寶盆」。這裡不但是生物考古學極為關注的地方,也是化石收集和收藏者嚮往的寶地,並且形成了一種獨有的遼西生物化石產業,這些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很少見的。那麼為什麼遼西地區有著如此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呢?還得從這裡獨有的生態環境條件以及化石形成過程說起。
  • 在北票,探秘古生物化石資源,翻閱活的歷史教科書
    北票是遼寧省的一座小城,北票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北票市上元鎮,成立於20世紀末,主要保護對象是如鳥類等古生物化石資源。化石是活的歷史教科書,遠古時代的動植物遺體在經歷了滄桑巨變後,化身為煤,化骨為石,形成了化石。
  • 我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新華社瀋陽3月31日電(記者 陳夢陽、王瑩)科學家最近在我國東北遼寧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這一古老的真雙子葉植物非常接近現生的毛茛科植物,也是現生的大多數有花植物有直接系統演化聯繫的迄今最早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