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小學生都知道的神秘古生物,它們生活在2.2億年前-6500萬年前(三疊紀-侏羅紀),統治地球長達1.5億年之久,在6500萬年前突然在地球上消失了,其消失的原因有多種說法,有人推斷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有人認為是火山噴發造成的......不一而足,但如果它們一直生活下去,可能地球上就沒有人類什麼事了(但有的專家認為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只是對人類沒有產生較大的威脅)。
黑龍江省是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化石分布於雞西、黑河、伊春等地,伊春地區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其所屬嘉蔭縣建立了國家恐龍地質公園,其內的博物館裡陳列著恐龍的化石和相關展品。
嘉蔭恐龍地質公園大門
嘉蔭縣恐龍雕塑
一、是誰首先發現了嘉蔭恐龍?
早在1902年,嘉蔭縣的恐龍化石就被發現了。幾名俄國地質學家在嘉蔭縣龍骨山上挖出一具高達4.5米、長達8米恐龍骨架化石,被稱為神州第一龍「鴨嘴龍」(鴨嘴龍為「科」,「屬」為滿洲龍),這一重大發現在當時曾經轟動全球考古學界。但這具恐龍化石被運到俄國並被專家裡亞賓寧組織組裝,現在保存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全俄地質博物館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全俄地質博物館和滿洲龍標本、專家裡亞賓寧
二、嘉蔭恐龍分布在哪裡?
平面地理位置:嘉蔭恐龍主要產地是縣城西12公裡處。
剖面位置:嘉蔭恐龍生物群賦存層位是嘉蔭群漁亮子組(K2y)(地質術語,代表沉積地層的一種)的深灰色礫泥質巖屑砂巖的較大透鏡體中,透鏡體長大於 10米,最大厚度1.2米。透鏡體含兩層恐龍化石,上層化石產於中部,下層化石產於底部,層間距20—30釐米,上層化石密度大,下層略少,兩層出土化石近648個,大小化石平均密度4個/平方米(破損除外)。可見,化石賦存密度之大,實屬罕見。
白堊紀時期嘉蔭漁亮子組的位置(來自網絡,圖片右側為海洋)
三、研究現狀
2011年,伊春市組織了國際研討會,來自世界15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在黑龍江嘉蔭縣宣布:在本地區首次發現了具有國際對比標準的陸相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根據專家的表述,能夠完整展示白堊紀東北亞地區恐龍等生物群發生群體滅絕的地質歷史記錄在這裡被找到。
我國古生物學家瀋陽師範大學教授孫革等專家對此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相繼出版了相關專著和論文。
孫革論文研究成果
孫革論文研究成果(續)
孫革等出版的專著
四、科學價值和意義
1.可以還原當時的古地理環境
在嘉蔭龍骨山同一地區除鴨嘴龍外同時還發現鴨嘴獸、虛骨龍、甲龍和霸王龍等4種恐龍化石,即有食草類, 又有食肉類,目前化石保存完好 研究程度最高的要數鴨嘴龍,屬原地埋藏,基本保存了恐龍死亡後掩埋的自然狀態。俄人裡亞賓寧認為,產自黑龍江邊的這一動物群與加拿大埃德蒙頓組動物群相似。
據上述的化石數量和分布密度分析,當時應是氣候比較溫暖,植被豐富,此地有大量恐龍生活,特別是鴨嘴龍較多,死亡後大部分被搬運到現在恐龍地質公園所在的挖掘地點,但搬運距離不大,絕大部分骨骼完整,易於恢復組裝。此外,還有部分骨骼屬原地埋藏。 這些化石還未被風化時,就被大量含礫泥沙掩埋和封閉,形成一個缺少氧氣的還原環境,才能有機會一直保存到今天。
嘉蔭地質公園內還原的當年研究現場景觀
嘉蔭恐龍所處的地層在最接近恐龍滅絕時期形成的,專家考證它所在的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是距今655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的、以陸地上的恐龍及海洋中的菊石等為代表的一次全球性生命大滅絕與復甦的一個地層界面。地質學上叫做K-Pg界線,就是白堊紀與古近紀之間的界線,這是尋找恐龍滅絕原因的重要地質界面。
找到恐龍滅絕的原因對於現今的人類社會也有重要的借鑑意義,搞清楚原因最起碼也許可以使人類想辦法避免類似的災難再次發生。
2.具有重要的科普意義
嘉蔭恐龍古生物化石的發掘和研究活動,推動了各地博物館為滿足科普活動而進行的恐龍化石裝架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十一具之多。
最早為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滿洲龍,1924年在裡亞賓寧指導下裝架。 隨後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伊春地質博物館、長春地質學院、伊春地質博物館、嘉蔭恐龍地質公園都先後裝架恐龍化石標本。
專家學者發表的科學論文,科普標本都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地學知識和提高認識水平。
嘉蔭恐龍博物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