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大面積,生物群,行跡,化石,黑龍江,鴨嘴龍,陳秉麟,-中國...

2020-11-21 東方網

原標題: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蜥腳類恐龍行跡

  近日,中外科學家宣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復該地區古環境及其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此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邱亮、醜春永、王董浩、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等學者共同參與。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地質學知名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上。

  黑龍江化石資源豐富,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羅斯學者在黑龍江北部嘉蔭地區龍骨山晚白堊世漁亮子組發現了滿洲龍,它屬於鴨嘴龍類恐龍。

  該化石點還有暴龍類、馳龍類、鯊齒龍類、大盜龍類、似鳥龍類化石發現,但鴨嘴龍類的化石佔絕大多數。新生代脊椎動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獁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構成了豐富的哺乳動物生物群。

  遺憾的是,黑龍江早白堊世的骨骼與足跡記錄都非常稀少。唯一的記錄是,1983年大慶石油學院(東北石油大學)的陳秉麟等學者在依蘭縣城南門外牡丹江西岸發現的一個恐龍足跡,但未具體描述與對比。

  2018年夏,化石愛好者朱利在達連河鎮紅星村路邊新修開的剖面上發現了雙殼類化石和龜化石,其旁邊有一些有著明顯規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跡。隨後邢立達團隊確認了這些印記為足跡化石,並迅速奔赴現場展開考察工作。

  據統計,依蘭恐龍足跡群由5條行跡共計70個足跡組成,包括平行的蜥腳類恐龍行跡、三趾型鳥腳類行跡,延長的三趾型獸腳類行跡。

  蜥腳類足跡的後腳的長度約49釐米,由於右腳和左腳的步長明顯不同,可能代表了跛行或異常的步態。

  鳥腳類足跡以趾跡為主,第三趾最發達,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跡幾乎呈三角形,且前緣圓鈍。

  三趾型獸腳類的爪痕平行,被暫時歸於遊泳跡。獸腳類遊泳跡和其它恐龍的步行行跡的組合,表明它們是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形成的。考察隊還重新描述了陳秉麟的舊記錄,認為其足跡可能是甲龍類所留。

  依蘭恐龍足跡群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早白堊世大型足跡點,該發現補充了該地區早白堊世的恐龍化石記錄,也體現出了該地區恐龍生物群的多樣性(包括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可能的甲龍類)。遊泳跡的發現也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恐龍的行為。黑龍江晚白堊世的恐龍生物群(包括俄羅斯阿穆爾地區)很有可能就是這一生物群的延續。

相關焦點

  •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黑龍江化石資源豐富,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羅斯學者在黑龍江北部嘉蔭地區龍骨山晚白堊世漁亮子組發現了滿洲龍,它屬於鴨嘴龍類恐龍。該化石點還有暴龍類、馳龍類、鯊齒龍類、大盜龍類、似鳥龍類化石發現,但鴨嘴龍類的化石佔絕大多數。
  • 託一位化石愛好者的福,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僅有趾跡的鳥腳類恐龍足跡黑龍江化石資源豐富,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羅斯學者在黑龍江北部嘉蔭地區龍骨山晚白堊世漁亮子組發現了滿洲龍,它屬於鴨嘴龍類恐龍。該化石點還有暴龍類、馳龍類、鯊齒龍類、大盜龍類、似鳥龍類化石發現,但鴨嘴龍類的化石佔絕大多數。新生代脊椎動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獁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構成了豐富的哺乳動物生物群。遺憾的是,黑龍江早白堊世的骨骼與足跡記錄都非常稀少。
  • 村裡修路現凹坑,專家確認黑龍江首個早白堊紀大型恐龍足跡點
    考察隊攀峭壁、躲毒蛇黑龍江化石資源豐富,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羅斯學者在黑龍江北部嘉蔭地區龍骨山晚白堊世漁亮子組發現了滿洲龍化石,它屬於鴨嘴龍類恐龍。該化石點還有暴龍類,馳龍類,鯊齒龍類,大盜龍類,似鳥龍類化石發現,但鴨嘴龍類的化石佔絕大多數。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 ▲鴨嘴龍足跡單步 2020年9月,福建省委、宣傳部有關領導在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指導工作時,了解到福建與恐龍資源的關係後指示,既然福建省確實有發現恐龍的希望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 中國範圍內發現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點面積約1600平方米,產出年代早於江西贛州、廣東河源等地的恐龍化石點,多樣性遠高於黑龍江嘉蔭、安徽黃山、廣東南雄、雲南楚雄
  • 依蘭發現大面積早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當天,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中外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在依蘭縣境內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這是我省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烏拉特後旗發掘的大型鴨嘴龍化石首次亮相,震驚了恐龍界!
    2013年6月,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組織科考隊,對年前發現的恐龍化石進行了系統、科學的發掘。根據骨骼化石的大小和形態,推測該具鴨嘴龍骨架化石長8米左右,是目前內蒙古西部地區少見的大型鴨嘴龍類恐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從野外發掘現場可見,該具恐龍化石保存完好,骨骼保存率達70%-80%,包括頭、頸椎、胸腰椎、腰帶、前肢、後肢和十分完整的尾部。
  • ...發現迄今中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多樣性最高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中國網海峽1月12日訊(彭成燦) 1月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有關情況。據悉,這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足跡,填補了福建省發現恐龍方面的空白。還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保存最好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 「零」的突破:福建上杭恐龍足跡群大發現
    考察隊員正在觀察暴露出來的足跡午後,考察隊在縣城周遭陸續取得一些線索,下午16點,考察隊員苗勝水駕車在龍翔大道實驗中學一側發現了一個裸露的山坡,大面積的砂巖層面非常醒目。鈕科程打趣道:「就這個坡了,這個坡又平整工作面又大,如果有發現夠咱們幹一陣了」。
  • 這是我省首個大規模白堊紀恐龍足跡點,依蘭史前到底發生了啥...
    □郝政焱 本報記者 郝欣  繼24日依蘭隕石坑被發現的消息公布後,25日,科研人員宣布在哈市又發現了一處史前遺蹟——白堊紀恐龍足跡群,具體地點還是在依蘭。  當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中外科學家宣布,其研究團隊在依蘭縣境內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這是我省第一個大規模白堊紀恐龍足跡點。
  • 福建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初步勘察,該恐龍足跡點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距今約8000萬年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 福建龍巖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腳類、鳥腳類(大型、中型和小型)、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和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恐龍,這些足跡尺寸長度為8釐米至55釐米不等,其中多種恐龍足跡保存有良好的行跡,行跡模式清楚。
  • 國內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福州1月12日電 (記者謝開飛 操秀英)距今8000萬年、至少8種、240餘枚,福建在龍巖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記者從1月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這一恐龍足跡群化石是國內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2020年11月7日,福建省恐龍資源聯合考察隊在上杭縣龍翔大道旁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坡進行勘探時,從坡面覆蓋著的紅褐色風化土層下,意外發現了一枚三趾型恐龍足跡。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距今8000萬年共240餘枚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 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12日,記者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進行。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晚白堊世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在中國首次發現
    記者12日從福建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該足跡群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察隊於2020年11月發現,目前已清理出恐龍足跡240餘枚,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型鳥腳類、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
  • 福建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
    該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12日,記者從福建省新聞發布廳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汀江之畔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中國"最年輕"恐龍足印被發現 研究恐龍滅絕意義大
    5天科學考察,學者們此次科考發現了中國目前最晚期的恐龍足跡。  在南雄市油山楊梅坑的鴨嘴龍足跡保護區,學者們將保護區內覆蓋恐龍腳印的紅砂石挖開,進行細緻的探索。他們經過仔細發掘,發現了一批埋藏在紅砂石下的恐龍足跡。馬丁·洛克利表示,此次在南雄的科考成果非常豐富,在8米乘4米的面積裡,發現了大概25個足跡,是由13道行跡構成的。初步判斷是來自白堊紀的最晚期,也可以說是中國目前「最年輕」的恐龍足跡。
  • 貴州赫章發現侏羅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群,有的小跑有的散步
    足跡化石位於下侏羅統(侏羅紀早期)龍頭山群的細砂巖中,與四川分布的珍珠衝組同類遺蹟特徵組合一致。本次共發現 32 個三趾型足跡,其中 31 個足跡為肉食性的獸腳類恐龍所留,長度在 14 至 19 釐米之間,它們組成了 4 條行跡。這些足跡大部分保存良好,形態完整,可觀察到趾墊和趾尖。
  • 遠古的記憶-黑龍江古生物化石(伊春地區之嘉蔭恐龍)
    早在1902年,嘉蔭縣的恐龍化石就被發現了。幾名俄國地質學家在嘉蔭縣龍骨山上挖出一具高達4.5米、長達8米恐龍骨架化石,被稱為神州第一龍「鴨嘴龍」(鴨嘴龍為「科」,「屬」為滿洲龍),這一重大發現在當時曾經轟動全球考古學界。但這具恐龍化石被運到俄國並被專家裡亞賓寧組織組裝,現在保存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全俄地質博物館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