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發現的僅有趾跡的鳥腳類恐龍足跡。
繼24日依蘭隕石坑被發現的消息公布後,25日,科研人員宣布在哈爾濱市又發現了一處史前遺蹟——早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具體地點還是在依蘭。
當天,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中外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在依蘭縣境內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這是我省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由化石愛好者最早發現,恐龍足跡一共70枚
這批來自史前的巨大腳印是怎麼發現的?事情要從2018年夏天說起,當時化石愛好者朱利在依蘭縣達連河鎮紅星村路邊新修開的剖面上發現了雙殼類化石和龜化石,其旁邊有一些有著明顯規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科考團隊隨後來到現場,確認這些印記為足跡化石。
依蘭恐龍足跡群由5條行跡共計70枚足跡組成,包括平行的蜥腳類恐龍行跡、三趾型鳥腳類行跡、延長的三趾型獸腳類行跡。蜥腳類足跡的後腳長度約49釐米,由於右腳和左腳的步長明顯不同,可能為跛行或異常步態。鳥腳類足跡以趾跡為主,第三趾最發達,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跡幾乎呈三角形,且前緣圓鈍。三趾型獸腳類的爪痕平行,被暫時歸為遊泳跡。獸腳類遊泳跡和其他恐龍的步行行跡的組合,表明它們是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形成的。
研究充滿危險,科研人員與毒蛇「擦肩而過」
記者了解到,科研人員對該化石點的研究充滿危險,考察隊可謂如履薄冰。足跡點的巖層層面陡峭,傾角接近70度,根本無法站立,起初考察隊藉助軟繩梯,希望可以對足跡進行必要作業,如描輪廓、測量和拍照,但是繩梯極其不穩定,無法進行必要操作,特別是拍照取樣。
考察隊求助於依蘭當地路政部門,路政部門派來舉高車,幫助考察隊獲得了化石點的圖像信息。化石點附近的草叢茂密,是蛇的主要棲息地,考察隊多次遇到劇毒的烏蘇里蝮蛇和虎斑頸槽蛇。一名隊員在巖壁上放置比例尺時,就與烏蘇里蝮蛇「擦肩而過」。
接連發現史前遺蹟,哈爾濱化石資源豐富
依蘭隕石坑、依蘭恐龍足跡群的發現先後被公布,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兩次發現都在依蘭縣?科研人員表示,這說明黑龍江、哈爾濱有著豐富的化石資源,這片土地有著重要的科考價值。過去,在黑龍江境內就發現過新生代脊椎動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獁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構成豐富的哺乳動物生物群。遺憾的是,黑龍江早白堊世的骨骼與足跡記錄非常稀少。如今,依蘭恐龍足跡群的發現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也體現出黑龍江地區恐龍生物群的多樣性。
「這兩項科研發現都是在依蘭縣境內,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證明恐龍成群出現在依蘭和小行星撞擊之間有關聯,但從側面體現出哈爾濱尤其是依蘭有著豐富的化石資源,如何保護並利用好這些資源,是今後的科研方向。」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