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1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強)記者從今天召開的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多枚。專家表示,龍翔村恐龍足跡群化石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行跡,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據龍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慶輝介紹,上述恐龍足跡群是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的聯合考察隊,2020年11月7日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工作時首次發現的。
根據專家組意見,這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彭光照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恐龍足跡化石是恐龍在柔軟的泥沙地面行走所留下的痕跡被保留下來而形成的化石,叫遺蹟化石。恐龍骨骼化石則是恐龍死亡之後,屍體被泥沙迅速埋藏起來,其骨骼、牙齒、甲板等比較堅硬的部分會保留下來,形成化石,叫實體化石。恐龍足跡和恐龍骨骼化石是恐龍不同性質、不同埋藏環境狀態下形成的,一般情況下,在比較小的範圍同一地層中,恐龍足跡和恐龍骨骼化石是不會同時出現的,在比較大的區域、不同沉積環境、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中,兩者都是有可能發現的。既然恐龍在這個區域生活,那它們死亡後也可能在某個地方保存下來成為化石,四川、雲南、新疆、內蒙古、山東、江西、廣東等恐龍化石產區都出現過這種情況。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發現恐龍足跡點上百個,其中晚白堊世恐龍足跡非常少,主要在黑龍江嘉蔭、安徽黃山、廣東南雄、雲南楚雄、四川昭覺、浙江東陽等地。恐龍化石發現地為遼寧北票、江西贛州等地。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