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朝曦報導
1月12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從福建省新聞發布廳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汀江之畔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近年來,龍巖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加強規劃引導,統籌推進遺產保護利用傳承與經濟發展、城鄉發展、民生改善的關係,努力使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在會上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科考隊,在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2020年12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麗霞、專家委員彭光照、李大慶等人組成的專家組進行了實地考察。
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腳類、鳥腳類(大型、中型和小型)、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和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恐龍,這些足跡尺寸長度為8釐米至55釐米不等,其中多種恐龍足跡保存有良好的行跡,行跡模式清楚。剖面的層面還保存有波痕、泥裂、蟲跡等豐富的沉積構造和遺蹟化石,顯示出多種恐龍在旱季湖畔(湖岸帶或湖灘)活動(如飲水、進食)的場景。
「此次在上杭發現的恐龍足跡有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八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邢立達介紹,恐龍化石大致可分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兩種,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時期形成的沉積巖中。恐龍足跡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骨骼化石保存了恐龍生前身後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而足跡化石保存的則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恐龍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係,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寶貴信息。
目前我國已發現恐龍足跡點百餘個,其中晚白堊世恐龍足跡非常少,主要在黑龍江嘉蔭、安徽黃山、廣東南雄、雲南楚雄、四川昭覺、浙江東陽等地。恐龍化石發現地為遼寧北票、江西贛州等地。
「龍翔村恐龍足跡群化石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行跡,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邢立達說,恐龍足跡如此多樣地集中在1600多平方米的區域,是目前為止非常震撼、非常重要的發現,對於研究距今約8000萬年的晚白堊世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隨著後續研究的持續推進,這個足跡群化石裡還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遺蹟屬種。
上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羅劍說,下一步,上杭縣將成立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機構,組建工作專班,切實做好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聘請恐龍足跡研究科考專家,在全縣轄區內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以白堊紀為重點,摸清家底。同時,加強原址保護,包括提前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恐龍足跡進行翻模、製作模型、建設臨時性保護棚、對化石及巖層進行防風化處理等。此外,上杭縣還將搭建恐龍足跡保護研究平臺,在合適時機舉辦相關研討論壇,交流研討恐龍足跡保護相關經驗,並做好恐龍足跡群保護利用規劃及項目策劃工作,依託客家緣文化中心現有的博物館、族譜館等資源,打造自然歷史博物園,推動上杭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