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發現的恐龍足跡 (供圖)
中國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 胡美東) 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據龍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慶輝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隨後,聯合考察隊及時向省直有關部門、龍巖市及上杭縣作了報告,當地黨委、政府立即採取了應急保護措施。
考古隊員正在對恐龍足跡進行勘探(供圖)
2020年12月15日,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麗霞,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甘肅農業大學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所長李大慶等三位專家深入實地考察認定,開展工作指導。
根據專家組的考察意見,這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黃慶輝表示,龍巖市及上杭縣將進一步加強科學規劃,做好恐龍足跡群化石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加強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加快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發展體系。
航拍視角下的勘測現場(供圖)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導師邢立達介紹,不同大類的恐龍,其足部骨骼結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獨有的特徵會反映到腳印的形狀上,因此我們可以由此判斷造跡恐龍是肉食性還是植食性,根據恐龍腳印的輪廓及形狀還可以區分獸腳類、蜥腳類、小型鳥腳類、禽龍-鴨嘴龍類、劍龍類、甲龍類和角龍類等。此次在上杭發現有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八種造跡者(恐龍)。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知我國發現了不少恐龍腳印化石。其分布遍及四川、雲南、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蘇、湖南、廣東、西藏等省區。其中晚白堊世恐龍足跡非常少。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對研究地理、古生態在白堊紀晚期的時候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隨著後續研究的開展,很有可能會在八大類裡面有一些新的遺蹟的屬種出現。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