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赫章發現侏羅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群,有的小跑有的散步

2020-12-03 今日讀者

2月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貴州省赫章縣境內,發現了一套以中小型獸腳類足跡為主、伴有少量蜥腳類足跡的恐龍足跡化石組合。

這組足跡化石組合,是在貴州省赫章縣輔處彝族苗族鄉發現。足跡化石位於下侏羅統(侏羅紀早期)龍頭山群的細砂巖中,與四川分布的珍珠衝組同類遺蹟特徵組合一致。

本次共發現 32 個三趾型足跡,其中 31 個足跡為肉食性的獸腳類恐龍所留,長度在 14 至 19 釐米之間,它們組成了 4 條行跡。這些足跡大部分保存良好,形態完整,可觀察到趾墊和趾尖。

通過形態學分析,科學家認為這些足跡趨近於蹺腳龍 - 實雷龍足跡類型。根據對 4 條行跡的足跡長與復步研究推測:留下 4 條行跡的恐龍中,有 1 只在小跑,速度為 10 千米 / 小時。剩下 3 只為正常行走,速度分別為 3.6 千米 / 小時,6 千米 / 小時和 4 千米 / 小時。 另一個孤立足跡,科學家們則認為,其形態更趨近於異樣龍足跡,可能為侏羅紀早期一種吃植物的小型鳥臀類恐龍留下。

據了解,本次發現的蜥腳類足跡有 9 個,但僅兩個可以組成可能的行跡,後足跡平均長為 26.8 釐米。由於保存原因無法準確鑑定,僅認為其基本形態特徵上與雷龍足跡類似。

這一發現為中國西南早侏羅世存在不同於基幹蜥腳類(祿豐龍類)的造跡者,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另外,科學家們還發現,行跡中的足跡與華北侏羅 - 白堊紀界線土城子組千家店實雷龍足跡非常相似。這說明,侏羅紀一直到白堊紀早期這類獸腳類足跡形態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據介紹,本次發現的獸腳類 - 蜥腳類 - 鳥臀類足跡化石組合,與四川大足,古藺和自貢,以及貴州畢節和茅臺發現的足跡化石組合基本一致,印證了該類化石組合的廣泛性。

此次研究,補充了中國西南早侏羅世生物群的化石記錄,是對該區恐龍動物群組成和比例豐度 " 普查 " 的重要環節。

據了解,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美國科羅卡多大學丹佛分校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德國足跡學者亨德裡克克萊因(Hendrik Klein)、自貢恐龍博物館彭光照研究館員,貴州省博物館曾嶸等學者共同研究。其研究論文,已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雜誌。

相關焦點

  • 重慶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大型肉食恐龍出沒證據:正在「小跑」
    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研究人員現場描繪恐龍足跡什麼是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最初指的是一種較大的(長約為35cm)三趾型兩足行走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的屬名,這種獸腳類恐龍最早發現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下侏羅統地層。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足跡特點是不保留拇趾印痕,保留了第四指的蹠趾墊印痕,與其餘的印痕完全分開。
  • 貴州茅臺鎮發現中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蜥腳類足跡群
    據悉,該恐龍足跡群為一群蜥腳類恐龍在不同時段留下,是我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的蜥腳類足跡群,該發現對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2017年夏,該公司員工郭松波看到貴州習水恐龍足跡的報導後,認為後山的凹坑可能是某種足跡,並多方聯繫到邢立達副教授。「我看到郭松波提供的照片後非常激動,這些足跡是典型的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所留,這些足跡是非常罕見,」邢立達回憶道,「該地恐龍行跡的間距非常的狹窄,爪痕跡較長,這是典型的早期蜥腳類行跡特徵,也與中國西南,如雲南祿豐等地發現的此類骨骼化石相吻合。」
  • 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肉食恐龍證據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6月1日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由攀巖愛好者在重慶主城區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附近發現的一堆「雞爪印」,經組織相關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的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重慶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最強肉食恐龍證據
    最新成果的科研論文發表在SCI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研究確認了該恐龍足跡為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為亞洲保存最完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重慶市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代輝、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研究館員魏光飈等專家學者共同完成。
  • 侏羅紀大型肉食恐龍「出沒」重慶中心城區 當時它正在「小跑」
    近日,研究的最新成果以科研論文發表於英國知名SCI期刊《歷史生物學》上,研究確認了該恐龍足跡為卡巖塔足跡,距今約一億九千萬年,且可以歸入其模式種,霍氏卡巖塔足跡,為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據了解,該足跡群位於兩個相距大約3米的石英砂巖表面,共有46個三趾型獸腳類足跡。其中,第一層表面包含7條行跡共計由32個足跡組成,另有12個孤立的足跡;第二層共計2個孤立的足跡。
  • 侏羅紀早期?肉食性恐龍?重慶歌樂山發現疑似罕見恐龍足跡
    今(9)日,微博認證為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邢立達的微博號@邢立達發布消息稱: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恐龍活動證據!
  • 恐龍足跡化石群或有上千腳印
    本報記者 邱明 攝      本報臨沂7月3日訊(記者 邱明) 6月17日,一支由多名學者組成的考察隊對外發布消息,在臨沂市郯城縣李莊鎮發現一處白堊紀恐龍足跡化石群(詳見本報6月22日A05版報導)。7月初,在該化石群南側約100米處的水塘邊上,又有數十枚恐龍足跡化石被發現,隨著這個化石群範圍逐步擴大,有學者推測此處的恐龍足跡化石可能有上千個之多。
  • 貴州茅臺鎮發現大規模蜥腳類恐龍足跡群
    光明日報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張蕾)來自中美德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10日宣布,他們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下侏羅統發現了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並確認這是一群蜥腳類恐龍在不同時段留下的,是我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的蜥腳類足跡群。
  • 侏羅紀早期最強肉食恐龍曾出沒重慶城區 很可能是中國龍
    研究團隊介紹,該足跡「造跡者」很有可能是中國龍。中國龍的頭上有兩個冠狀物,體長約5.6米,體重可達半噸,是兇猛的大型食肉恐龍。△歌樂山卡巖塔足跡特徵「造跡者」正做小跑的步態研究團隊介紹,該足跡群位於兩個相距大約3米的石英砂巖表面,共有46個三趾型獸腳類足跡。
  • 重慶發現大型肉食恐龍出沒證據!「造跡者」或為正在小跑的中國龍
    6月1日,「重慶發現大型肉食恐龍出沒證據」的消息刷上微博熱搜。南都記者從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獲悉,去年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發現一堆「雞爪印」,後經初步鑑定,為誕生於1億9000萬年前下侏羅統恐龍足跡群。目前該研究已發表在英國知名SCI期刊《歷史生物學》。
  • 重慶歌樂山發現恐龍化石 類型屬我國首次發現
    來源:上遊新聞攀巖愛好者景隨心在重慶歌樂山發現了這片卡巖塔足跡化石一片60度角的峭壁,是攀巖愛好者們「徵服」歌樂山的道路之一,當大家徒手攀登的時候,誰也沒注意到,就在自己的手旁腳下,隱藏著一堆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的
  • 又發現一處侏羅紀公園!1億多年前,山東為啥這麼多恐龍…
    馬陵山,橫跨山東臨沭、郯城和江蘇新沂等兩省的3個縣,是一條低山丘陵,北南走向綿延60餘公裡,以形似奔騰的駿馬而得名,是一處國家地質公園。馬陵山上的金雞嶺以出產鑽石聞名,當地居民曾在附近的地表先後發現了國內出產的兩顆最大的天然鑽石,分別重達281.25、157.786克拉。
  • 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山東郯城恐龍足跡化石:四道平行"腳印"是最重大發現
    受訪者供圖郯城恐龍足跡化石群中,一枚巨大的圓形蜥腳類恐龍足跡。邱明 攝  三年前偶然發現  去年正式開始考察  馬陵山,橫跨山東臨沭、郯城和江蘇新沂等兩省的3個縣,是一條低山丘陵,北南走向綿延60餘公裡,以形似奔騰的駿馬而得名,是一處國家地質公園。
  • 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當時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
    攀巖愛好者在歌樂山峭壁上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1.9億年前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所留,填補亞洲卡巖塔足跡空白。重慶歌樂山地區發現的恐龍足跡群 | 邢立達供圖作者 |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展覽部主任責編 | 高佩雯清晨的陽光灑滿湖面,一隻恐龍開始了一天的覓食之旅。
  • 怎麼別人度個假,都能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我酸了
    國慶期間,四川一名5歲男孩楊哲睿在回巴中通江老家度假時,在山間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趕赴現場確認,證實了這一發現。 專家判斷足跡化石的主人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
  • 四川現60釐米巨型恐龍足跡 盤點史前十大恐龍(組圖)
    近日,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恐龍足跡數量第三次得到刷新。記者了解到,繼前兩次發現500餘個恐龍足跡後,桂花鄉在小地名石廟溝、雷背、石花灣三個地點,又發現了70餘個恐龍足跡。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邢立達為探訪恐龍足跡第三次來到桂花鄉,據邢立達介紹,此次發現含蜥腳類、鳥腳類和獸腳類三類恐龍腳印。通過對腳印走向和大小的細緻勘察,發現了1億年前食草恐龍成群活動的證據和分布密集的中小型肉食恐龍足跡。
  • 安順么鋪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足跡,研究者認為可能為這種動物足跡
    在現場,記者看見古生物化石足跡的地方已經被村裡保護起來,加蓋了頂棚和拉上了隔離帶。走進,便可見巖石上面分布著形狀各異與大小不等的腳印,這些腳印,有的像牛蹄,有的像雞爪,還有的分辨不出形狀。除了足跡,現場還有很多條明顯的行跡交叉在巖石上。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早在1985年,這處恐龍足跡就被重慶自然博物館的楊興隆和楊代環所發現,2001年美國恐龍足跡學家Martin G. Lockley又對該地區進行了調查。由於該足跡點位於約60°的陡壁上,限於技術手段,上述兩次對此處恐龍足跡的調查僅限於遠處觀察和素描。
  • 怎麼別人度個假,都能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我酸了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趕赴現場確認,證實了這一發現。專家判斷足跡化石的主人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緣(廣元、巴中和南充)第一次發現白堊紀恐龍足跡,表明約一億年前此地有恐龍活動。(PS:在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專家也曾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也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