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現1.1億年前蜻蜓化石 翅膀保存完好(圖)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都教授」400歲不老不算啥古蜻蜓1.1億歲,模樣都沒改

1.1億歲古蜻蜓

「巴依薩晝蜓」的單翅化石

住在城裡的娃娃們,如今想看到蜻蜓幾乎不太容易。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和導師張海春,在甘肅酒泉發現了生活在1.1億年前的遠古蜻蜓——巴依薩晝蜓的化石。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沒啥差別,簡直比來自星星的「都教授」400年容顏不變還牛。

實習生 丁麗瓊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1.1億年前的蜻蜓,翅膀仍完好保存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的桌上,擺放著各類動物化石。這些化石,都來自酒泉老玉門油田附近的一個地層中。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說,這次,巴依薩晝蜓化石是鄭大燃他們在2010年前後採集到的,一共採集到30塊左右。這些遠古的蜻蜓化石,沒有身體,只有翅膀——有完整的翅膀,也有翅膀碎片。

為什麼只有翅膀沒有身體呢?張海春分析說,1.1億年前,巴依薩晝蜓死後,落在湖泊裡,它們的身體有可能很快就變成了魚的美食,而翅膀剩了下來。

另外一種可能是,蜻蜓的身體特別容易腐爛,而翅膀比較堅硬,被火山灰掩埋後,變成了化石。「死亡後,蜻蜓的身體容易破碎分解,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張海春說。

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基本一樣

巴依薩晝蜓和現代的蜻蜓有什麼區別?鄭大燃說,如果用肉眼來看,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個頭和現代蜻蜓也差不多。只是它們已經滅絕了。

「其實,我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甘肅酒泉發現的化石,和遼寧西部的熱河生物群都差不多的。」鄭大燃說,這說明,酒泉的古生物生活年代和遼西熱河生物群的生活年代差不多。

讓專家們感到疑惑的是,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還有珍貴的帶毛恐龍化石,而酒泉沒有。「這也許是兩地的環境不太一樣。也許1.1億年前,遼西的環境更好,生物種群就更豐富。」專家說。

深度追問

這些古蜻蜓從哪裡來的?

從俄羅斯「搬家」,輾轉到達中韓兩國

張海春說,之前在俄羅斯曾經發現過2000多塊巴依薩晝蜓化石,從地質年代來看,它們生活在1.2億年前—1.15億年前;另外,蒙古、韓國、北京也有發現。

「蒙古、中韓的巴依薩晝蜓,生活年代都差不多,大約是1.1億年前。」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說,從現有的化石來看,巴依薩晝蜓在不斷「搬家」,地盤不斷擴大。

從目前資料分析,它們先從俄羅斯遷徙到蒙古,後來又遷徙到了中國和韓國。

這種蜻蜓怎麼滅絕的?

與恐龍同時期,滅絕原因成謎

時光倒流到1.1億年前,古特提斯洋穿過我國大部分地區,甘肅酒泉溫度宜人,這裡有清澈的湖泊,湖邊生活著各種居民。盤旋在湖面的,就是巴依薩晝蜓。

它們曾經在地球上生活了1000萬年左右。張海春說,蜻蜓在距今3億年前後出現,到了中生代時期,蜻蜓們的「個頭」也逐漸變大,成為當時空中的「霸主」。巴依薩晝蜓生活的時代,它們已經變成了一群體態輕盈的小昆蟲,它們飛在湖面上,還會偷吃湖裡的小動物。「它們一直是肉食動物,和恐龍曾經生活在同一個時期。」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們的滅絕?「巴依薩晝蜓是怎麼滅絕的?目前,我們也不清楚。」張海春說。

新聞延伸

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個頭比現在大一倍

遠古蜻蜓比我們想像中大得多。張海春在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地區,找到的中國最大的蜻蜓化石,如果張開雙翅,總長達22.5釐米。它生活在1.65億年前,是目前我國已知蜻蜓中「個頭」最大、世界第四大的蜻蜓。張海春把這種蜻蜓命名為「趙氏修復蟌蜓」。

據了解,這塊蜻蜓化石只保存了它的一隻翅膀。這隻翅膀長度達到了10.76釐米,翅膀裡的翅脈都清晰可辨,每個翅膀寬度為1.43釐米。

「現在世界上現存的最大蜻蜓的兩個前翅翅尖的距離是19釐米,而我們常見的蜻蜓只有3釐米-9釐米左右。」張海春說,已知世界最大的蜻蜓生活於約2.4億年前的法國,其翅展達28釐米。

蜻蜓為何越變越小?

曾經有專家推斷,空氣中的含氧量是影響昆蟲個頭大小的重要因素。距今3億年前後,當時地球大氣的含氧量達到27%—35%,而現在地球大氣的含氧量在21%左右。

「但我們研究發現,蜻蜓在古生代晚期的個頭比它的近親——原蜻蜓類要小很多,反而到了中生代變得最大。」張海春介紹說,蜻蜓到古生代晚期才出現,到了中生代時期,蜻蜓們的「個頭」也逐漸變大。

可惜「好景不長」,它逐漸受到了翼龍的捕食,「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反而是個頭小的因為靈活而容易存活。到了侏羅紀後期,隨著鳥類的出現,蜻蜓們來自空中的壓力更加大了,為了生存,所以體型越來越小。

相關焦點

  • 1.1億年前蜻蜓化石長什麼樣子呢?
    1.1億年前蜻蜓化石長什麼樣子呢?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1億年前蜻蜓化石驚現甘肅 翅膀仍完整滅絕成謎 來源:國際在線 住在城裡的娃娃們,如今想看到蜻蜓幾乎不太容易。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
  •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圖文無關)  日前,甘肅竟然出現了1.1億年前的蜻蜓化石,這些化石的時間,或與恐龍是同一個時期的。
  • 鳥類祖先水中遊 甘肅發現1億年前鳥類化石(圖)
    圖為幾乎完整的「甘肅玉門鳥」骨骼化石TOM科技訊 它看起來像鴨子,遊泳的樣子也像鴨子。只是我們無法了解他叫的聲音和鴨子是否相似。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他絕對不是鴨子。科學家們發掘出了生活在一億一千萬年前的鳥類化石,它的外形和生活在現代的水禽非常接近。其中一塊在中國西北城市甘肅新發現的化石甚至完整的保存了趾間的蹼。周日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新發現,科學家稱,現今生活的所有鳥類,大至鴕鳥,小至蜂鳥,全都來自於生活在水邊的祖先。首次發現這種最早的鳥類化石「甘肅鳥」是在25年前,甘肅省玉門市,就以發現地點給這種化石命了名。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新華網南京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東方網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與成年人手掌長度類似,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第二大蜻蜓化石。
  • 豆娘化石揭示億年前昆蟲求偶行為—新聞—科學網
    求偶行為復原圖 黃氏憶人扇蟌 「求偶行為廣泛存在於現生昆蟲的各個類群,但化石記錄極為罕見,這是因為昆蟲(包括其他動物)行為保存為化石的機率極低。」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
  • 新疆發現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圖為林氏中國三疊蜓化石(受訪者供圖) 2億年前的一天,在溼潤的準噶爾盆地,一隻翅展寬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結束了它的一生。雨水衝刷著它的遺體,流水和泥漿將它埋葬……時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及其團隊找到,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林氏中國三疊蜓。
  • 我國學者發現大型蜻蜓類化石 這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光明日報南京6月15日電(鄭晉鳴、徐曉陽)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
  • 【中國科學報】豆娘化石再現億年前昆蟲求偶行為
    「求偶行為廣泛存在於現生昆蟲的各個類群,但化石記錄極為罕見,這是因為昆蟲(包括其他動物)行為保存為化石的機率極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昆蟲的古行為研究多藉助間接的證據來推導,如一些特殊的身體結構。」
  • 中國發現世界首例體內保存蛋殼鳥類化石 距今1.1億年 (1/4)
    中國發現世界首例體內保存蛋殼鳥類化石距今1.1億年 (1/4) "← →"翻頁
  • 我國最大蜻蜓1.65億年前從翼龍口中驚險逃生
    1.65億年前的一天,在內蒙古地區,一隻翅膀展開寬達225毫米的巨型蜻蜓剛吃完午飯。1.65億年前的一天,在內蒙古地區,一隻翅膀展開寬達225毫米的「巨型」蜻蜓剛吃完「午飯」。早已「觀察」它很久的一隻翼龍突然一口咬住了它。蜻蜓掙扎了幾下,雖然從翼龍的嘴裡「逃脫」,但留下幾片翅膀飄落在湖面。
  • 「夫妻沙螽」見證1.65億年前愛情
    上圖:鳴螽。1.65億年前,一對沙螽(讀zhōng)「夫婦」正在頭碰頭說著「悄悄話」。突然周圍的火山噴發了,漫天的火山灰將它們「掩埋」起來。它們形成的化石被古生物專家在內蒙古寧城發現。昆蟲是自然界種類最豐富的類群,從出現至今已有4億年的歷史,人類自然無法觀察它們漫長的演化歷程,然而化石卻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的「物證」。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我國內蒙古寧城縣發現罕見柱齒獸化石,其舌骨結構保存完好,將現生哺乳動物的舌骨構造起源向前推進了近4000萬年。 最近,瀋陽師範大學領導的國際合作小組報導了一項新研究:在我國內蒙古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 (Microdocodon) 。
  • 這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億年的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  「這塊化石的發現讓科學家找到了一個新的遠古蜻蜓,也是目前為止,我國在2億年前這個時間段發現的最大蜻蜓。」張海春告訴記者,此次新發現的這類原始蜻蜓屬於蜻蜓總目下的原蜻蜓目,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相當於成年人手掌長度。它的單翅長101至102毫米,僅略小於此前在內蒙古發現的單翅長107.6毫米的趙氏修復蟌蜓,從形態看,它的翅膀擁有獨特而古老的脈絡,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 恐龍般古老的罕見大蜻蜓史前巨獸蜻蜓吃肉的
    恐龍般古老的罕見大蜻蜓史前巨獸蜻蜓吃肉的時間:2015-06-24 14:10   來源:伊秀新聞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6月24日,恐龍般古老的罕見大蜻蜓化石驚現甘肅,外表和現代蜻蜓沒啥差別的罕見大蜻蜓,但史前巨獸仍然是史前巨獸,1.1億年前的巨獸蜻蜓不僅翼展有2米,而且還是吃肉的,如此
  • 1.12億年前的蜘蛛化石眼睛還能發光
    根據發表在《系統古生物學雜誌》上的論文,因為蜘蛛的脆弱的軟體不能很好地保存所以蜘蛛在化石記錄的歷史中並不常見。這是第一次在除琥珀之外發現的一個蜘蛛種類,並且第一次在化石中發現了蜘蛛的反光眼組織。一位韓國高中生和業餘化石獵人首先在韓國發現了一塊有1.12億年的前白堊紀時期的化石。該地層已經產生了大量其他化石,包括植物,軟體動物,魚類和恐龍,以及一種身份不明的蜘蛛物種化石。這項新研究分析了暗灰色頁巖中的10個蜘蛛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和測量它們,科學家們確定他們代表了七種不同的物種。僅此一點便很令人驚訝,並證明可能還有更多已滅絕的蜘蛛物種尚待發現。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 原標題: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一件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並命名為「長臂渾元龍」的善攀鳥龍類帶羽毛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羽毛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 巴西雨林現巨型圖86%的原始森林在亞馬孫流域仍然保存完好
    網絡配圖 巴西雨林現巨型圖引關注!「研究證明了雨林並非如過往所想般,從無人類活動,原住民早在歐洲人抵達前已在管理雨林。」據悉,雖然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近年過度砍伐大量林地夷為平原,但是86%的原始森林在亞馬孫流域仍然保存完好。一些環保人士竭力主張建立一個亞馬孫自然保護區,但該地區的人口已由1970年的350萬猛增到現在的2000萬,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近年過度砍伐,大量林地夷為平原。
  • 英國發現大量保存完好恐龍腳印化石 細節清晰可見
    英國發現大量保存完好恐龍腳印化石細節清晰可見 (1/3)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