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億年前蜻蜓化石長什麼樣子呢?

2021-01-15 川北在線網

1.1億年前蜻蜓化石長什麼樣子呢?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1億年前蜻蜓化石驚現甘肅 翅膀仍完整滅絕成謎 來源:國際在線 住在城裡的娃娃們,如今想看到蜻蜓幾乎不太容易。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和導師張海春,在甘肅酒泉發現了生活在1.1億年前的遠古蜻

    原標題:1.1億年前蜻蜓化石驚現甘肅 翅膀仍完整滅絕成謎  來源:國際在線

    住在城裡的娃娃們,如今想看到蜻蜓幾乎不太容易。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和導師張海春,在甘肅酒泉發現了生活在1.1億年前的遠古蜻蜓—巴依薩晝蜓的化石。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沒啥差別,簡直比來自星星的「都教授」400年容顏不變還牛。

 1.1億年前的蜻蜓,翅膀仍完好保存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的桌上,擺放著各類動物化石。這些化石,都來自酒泉老玉門油田附近的一個地層中。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說,這次,巴依薩晝蜓化石是鄭大燃他們在2010年前後採集到的,一共採集到30塊左右。這些遠古的蜻蜓化石,沒有身體,只有翅膀—有完整的翅膀,也有翅膀碎片。

 為什麼只有翅膀沒有身體呢?張海春分析說,1.1億年前,巴依薩晝蜓死後,落在湖泊裡,它們的身體有可能很快就變成了魚的美食,而翅膀剩了下來。

 另外一種可能是,蜻蜓的身體特別容易腐爛,而翅膀比較堅硬,被火山灰掩埋後,變成了化石。「死亡後,蜻蜓的身體容易破碎分解,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張海春說。

 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基本一樣

 巴依薩晝蜓和現代的蜻蜓有什麼區別?鄭大燃說,如果用肉眼來看,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個頭和現代蜻蜓也差不多。只是它們已經滅絕了。

 「其實,我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甘肅酒泉發現的化石,和遼寧西部的熱河生物群都差不多的。」鄭大燃說,這說明,酒泉的古生物生活年代和遼西熱河生物群的生活年代差不多。

 讓專家們感到疑惑的是,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還有珍貴的帶毛恐龍化石,而酒泉沒有。「這也許是兩地的環境不太一樣。也許1.1億年前,遼西的環境更好,生物種群就更豐富。」專家說。

 深度追問

 這些古蜻蜓從哪裡來的?

 從俄羅斯「搬家」,輾轉到達中韓兩國

相關焦點

  • 甘肅現1.1億年前蜻蜓化石 翅膀保存完好(圖)
    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碩士研究生鄭大燃和導師張海春,在甘肅酒泉發現了生活在1.1億年前的遠古蜻蜓——巴依薩晝蜓的化石。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它們和現代蜻蜓的模樣沒啥差別,簡直比來自星星的「都教授」400年容顏不變還牛。
  •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  1.1億年前蜻蜓化石與恐龍同時期 俄古蜻蜓遷徙東亞滅絕原因成謎(圖文無關)  日前,甘肅竟然出現了1.1億年前的蜻蜓化石,這些化石的時間,或與恐龍是同一個時期的。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原始蜻蜓化石,大小如同成年人手掌 新華網南京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
  • 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發現2億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東方網6月15日消息:記者15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科研人員領銜的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最新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與成年人手掌長度類似,是目前在我國發現的第二大蜻蜓化石。
  • 我國最大蜻蜓1.65億年前從翼龍口中驚險逃生
    1.65億年前的一天,在內蒙古地區,一隻翅膀展開寬達225毫米的巨型蜻蜓剛吃完午飯。1.65億年前的一天,在內蒙古地區,一隻翅膀展開寬達225毫米的「巨型」蜻蜓剛吃完「午飯」。早已「觀察」它很久的一隻翼龍突然一口咬住了它。蜻蜓掙扎了幾下,雖然從翼龍的嘴裡「逃脫」,但留下幾片翅膀飄落在湖面。
  • 2.5億年前的巨蟲時代,蜻蜓體長能達到一米,可以載著人類飛行
    而在巨蟲時代,蜻蜓並不是最大的昆蟲,在陸地上,我們所熟悉的蜈蚣,在當時長度將近2.5米,也是地球進化史上最大的節肢動物,沒有之一。我國內蒙古寧城侏羅紀道虎溝化石層產有豐富的動、植物化石,其中蜻蜓化石就將近20種,是世界級的化石。我國科學家在新疆準噶爾盆地考察的時候發現了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
  • 1.65億歲的沙螽夫妻 在化石上「拉家常」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1.65億年前,沙螽夫妻突然遭遇火山爆發的吞噬。如今,這對沙螽「夫妻」被科學家們發現時,依舊保持著「咬耳朵」拉家常的姿勢。昨天,《飛向天空的先驅——古昆蟲》特展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出,來自遠古的昆蟲化石一個個呈現在眾人面前,它們有的是蜻蜓的遠祖,有的是蟑螂的祖先,有的是鳴螽的祖先……這些昆蟲,也把觀眾帶進了遠古時期的昆蟲世界。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張海春教授就向記者推薦了一塊奇特的化石:上面清晰地保留了兩隻昆蟲。「這是沙螽,化石上面的是一雌一雄兩隻。」
  • 新疆發現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圖為林氏中國三疊蜓化石(受訪者供圖) 2億年前的一天,在溼潤的準噶爾盆地,一隻翅展寬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結束了它的一生。雨水衝刷著它的遺體,流水和泥漿將它埋葬……時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及其團隊找到,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林氏中國三疊蜓。
  • 「夫妻沙螽」見證1.65億年前愛情
    1.65億年前,一對沙螽(讀zhōng)「夫婦」正在頭碰頭說著「悄悄話」。突然周圍的火山噴發了,漫天的火山灰將它們「掩埋」起來。它們形成的化石被古生物專家在內蒙古寧城發現。昆蟲是自然界種類最豐富的類群,從出現至今已有4億年的歷史,人類自然無法觀察它們漫長的演化歷程,然而化石卻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的「物證」。
  • 埃迪卡拉紀: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群長什麼樣子?
    元古宙末期,此時距離地球形成已經39億年了,在前面的39億年間,地球雖然已經出現了生命,但是因為生命個體非常微小,因此看上去一片死寂。但是在這片死寂之下,生命在默默的積蓄力量。6.35億年前,覆蓋著地球的厚厚的冰層在火山爆發的影響下迅速消退,生命們不需要再尋找溫暖的水域苦苦掙扎了,現在,整個寬廣的大洋都是它們的繁殖地;與此同時,在板塊運動的影響下,原本是一整塊的羅迪尼亞大陸開始分裂成為諸多小的陸塊,移動到了地球的各個角落,地理的隔離對於生物多樣性總是有利的。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
  • 我國學者發現大型蜻蜓類化石 這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光明日報南京6月15日電(鄭晉鳴、徐曉陽)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我國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發現一枚距今2億年的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
  • 3億年前的蜻蜓和現在的鷹鷲那麼大,當時的地球有何不同?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蜻蜓低飛,不風即雨」或者「蜻蜓高,曬得焦;蜻蜓低,雨迷迷」等等有關於蜻蜓的諺語。這或許是我們對於蜻蜓的第一印象,它們雖然體型不大,但卻有預測天氣的能力。當然了我們小時候也常喜歡將它們抓住,很是調皮的折斷它們的翅膀。
  • 化石裡的地球故事:1.45億年前第一朵花開
    化石裡的地球故事:1.45億年前第一朵花開化石標本。 世界上第一朵花開在哪裡?46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有多高?達爾文進化論真的靠譜麼? 地球上那些遙遠的歲月,人類未曾經歷,卻又真實存在。 中龍化石的分布佐證了大陸漂移說,不同時期的珊瑚外壁環紋數量則為地球自轉速度不斷變慢提供了旁證。
  • 日本發現1.2億年前的遠古鳥類化石
    新華社東京11月16日電 日本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在日本福井縣發現了距今約1.2億年的鳥類化石,它擁有之前發現的類似時期鳥類化石中沒有的尾綜骨,有助於人們了解早期鳥類演化情況。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新哺乳動物化石發現於遼寧凌源敞子溝下白堊統九佛堂組,經過長時間室內精心修理、數據處理和對比研究,研究團隊確定該化石代表了多瘤齒獸類始俊獸科的新物種,將其命名為蓋氏熱河俊獸。
  • 【中國科學報】豆娘化石再現億年前昆蟲求偶行為
    「求偶行為廣泛存在於現生昆蟲的各個類群,但化石記錄極為罕見,這是因為昆蟲(包括其他動物)行為保存為化石的機率極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昆蟲的古行為研究多藉助間接的證據來推導,如一些特殊的身體結構。」
  • 1.12億年前的蜘蛛化石眼睛還能發光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探索自然界」,再點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最近,瀋陽師範大學領導的國際合作小組報導了一項新研究:在我國內蒙古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 (Microdocodon) 。
  • 四川自貢又火了,1.6億年前恐龍化石被發掘,專家:在世界都罕見!
    恐龍滅絕至今已經超過了6500萬年,在如此漫長時間長河裡,遺留到至今的也只有恐龍化石,在世界範圍內,任何一塊恐龍化石都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完整的恐龍化石,然後在近期,四川自貢又火了,1.6億年前恐龍化石被發掘,專家:在世界都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