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

2020-11-30 環球網

11月28日消息,《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關於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新哺乳動物化石發現於遼寧凌源敞子溝下白堊統九佛堂組,經過長時間室內精心修理、數據處理和對比研究,研究團隊確定該化石代表了多瘤齒獸類始俊獸科的新物種,將其命名為蓋氏熱河俊獸。蓋氏熱河俊獸的正型標本中保存了完整的中耳結構,為研究早期哺乳動物耳區演化提供了直接證據。

「我們提出蓋氏熱河俊獸所屬的異獸類也存在一個過渡型中耳的演化階段,但此階段在異獸類中持續的時間很可能比其他所有哺乳動物類群短,其演化機制很可能是因為異獸類獨特的頜關節及其取食方式,對中耳脫離下頜提供了比其他類群更為顯著的選擇壓力,因此加速了中耳的演化,致使異獸在至少1.6億年前就演化出典型哺乳動物中耳,早於其他所有哺乳動物類群。」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海冰說。

相關焦點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該論文中的哺乳動物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凌源敞子溝下白堊統九佛堂組。該化石與一件北票鱘化石保存在同一個巖板上,大約有1.2億年歷史,預計該動物身長15釐米、體重約50克。蓋氏熱河俊獸正型標本。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網站報導,該蓋氏熱河俊獸的正型標本中保存了完整的中耳結構,為研究早期哺乳動物耳區演化提供了直接證據。此次研究首次揭示,在早期哺乳動物中,上隅骨從一塊獨立的骨骼,變為逐漸與錘骨體癒合的狀態,成為錘骨的後外側部分。新標本中的錘骨、砧骨的形態完整,基本保留了原始關節狀態,二者呈疊覆型(背-腹型)的接觸關係。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最近,瀋陽師範大學領導的國際合作小組報導了一項新研究:在我國內蒙古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 (Microdocodon) 。
  • 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
    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和癌細胞、蟬翼防水又抑菌、金星磷化氫 2020-09-1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原標題: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記者從北京自然博物館了解到,該館孟慶金研究員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比現存最早的滑翔類哺乳動物化石早了1.1億年。北京時間10日凌晨,相關成果的兩篇論文同時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田靜 任波)日前,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新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揭示了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為題發表了山東科技大學地科學院教授周長付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今日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和癌細胞、蟬翼防水又抑菌
    1一箭九星 中國在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中國新聞網2讓原子級厚度的材料更薄,只需兩個鑽石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在線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夏娟研究員、王曾暉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二硒化鎢-二硒化鉬雙層異質結的層間強耦合及高壓調控研究
  • 研究稱:哺乳動物最早起源於2.08億年前
    新華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11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畢順東、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員通過對在我國發現的、年代為一億六千萬年前的6件相當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進行研究,提出哺乳動物起源於至少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並首次命名了神獸、仙獸兩個新屬以及陸氏神獸、玲瓏仙獸和宋氏仙獸三個新種。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 河北出土的1.6億年前化石 揭開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秘密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1.6億年前的化石,揭開了哺乳動物聽覺器官的演化之謎,證實了與恐龍同時代的賊獸已具備哺乳動物中耳結構。
  • 日本發現1.2億年前的遠古鳥類化石
    新華社東京11月16日電 日本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在日本福井縣發現了距今約1.2億年的鳥類化石,它擁有之前發現的類似時期鳥類化石中沒有的尾綜骨,有助於人們了解早期鳥類演化情況。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雙缽翔齒獸復原圖 趙闖 繪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我國遼寧省建昌縣和河北省青龍縣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 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受訪者供圖四川宣漢地區晚三疊世代表性孢子花粉化石。 受訪者供圖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2億年前的四川宣漢,大量蕨類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被風吹散,飄落河流中,被水流聚在一起,再被沙土「封禁」。後經歷漫長的時光更替,這些孢子花粉埋藏在地層深處,保存為化石。2億年後的今天,它們重見天日,這些遠古世界留給我們的密碼,正在被科學家一一破解。
  • 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對2.1億年前板龍化石進行修復
    近日,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修復一個2.1億年前的板龍化石。該恐龍骨骼化石由瑞士弗裡克恐龍博物館(Dinosaur Museum Frick)永久租借給,奧地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對其進行修復組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對公眾展出。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2億年前的四川宣漢,大量蕨類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被風吹散,飄落河流中,被水流聚在一起,再被沙土「封禁」。後經歷漫長的時光更替,這些孢子花粉埋藏在地層深處,保存為化石。2億年後的今天,它們重見天日,這些遠古世界留給我們的密碼,正在被科學家一一破解。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此拉開序幕……2億年前的四川宣漢,大量蕨類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被風吹散,飄落河流中,被水流聚在一起,再被沙土「封禁」。
  • 科學網—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
  • 1億年前琥珀中的昆蟲化石 揭示蠍蛉長口器起源
  • 哺乳動物中耳如何演化?最新研究稱漸進過程與發育具一致性
    (許勇/繪 研究團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孫自法)決定哺乳動物聽覺功能的中耳的演化,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也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在廣泛探討的問題,但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但纖細的聽骨很難保存為化石,近兩百年來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化石極少,其形態細節和關節方式一直不清楚,對其演化過程和機制的解釋存在極大的人為性,各種推論、假說存在較大爭議。 NEW RESEARCH 2020年8月25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關於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熱河生物群化石證據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雖然在不同門類中
  • 1.1億年前蜻蜓化石長什麼樣子呢?
    1.1億年前蜻蜓化石長什麼樣子呢?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1億年前蜻蜓化石驚現甘肅 翅膀仍完整滅絕成謎 來源:國際在線 住在城裡的娃娃們,如今想看到蜻蜓幾乎不太容易。事實上,蜻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