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2020-11-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田靜 任波)日前,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新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揭示了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為題發表了山東科技大學地科學院教授周長付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是基於在我國內蒙古寧城五化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由周長付與國際著名古哺乳動物學家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波恩大學託馬斯·馬丁教授和耶魯大學安詹·布拉爾博士等共同合作完成。

中生代哺乳型動物化石是現代哺乳動物的近親類群,其新化石發現可以為追溯哺乳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提供最直接證據。所以,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是古生物學和生命演化研究的熱點。「微小柱齒獸」屬於原始哺乳型動物中的柱齒獸類支系。它的精美化石保存了與現代哺乳動物同樣的舌骨構造。這一舌骨構造由甲狀舌骨、基舌骨、角舌骨和上舌骨組成,其特徵非常獨特:骨節之間有活動關節,結構呈鞍狀,區別於更原始的犬齒獸和現代爬行動物的簡單棒狀結構。現代哺乳動物的鞍狀的舌骨構造是咽嚨的框架,對食物傳輸和吞咽中有關鍵作用。微小柱齒獸的新發現表明:現代哺乳動物的舌骨構造起源並傳承於更為原始的哺乳型動物,出現於哺乳型動物獲得咀嚼能力的最早期階段。

新發現的「微小柱齒獸」 化石保存精美,體長約14.7公分,體重約5-9克,是我國發現的體型最小的柱齒獸類化石。它的臼齒形態複雜,齒尖和齒脊發育,上臼齒橫寬,下臼齒具假跟座,有食蟲性兼具雜食性特點。下頜式中耳、T型間鎖骨和帶狀肩胛骨等特徵,是哺乳型動物的特點。「微小柱齒獸」 骨骼輕盈,肢骨長而纖細,尺橈骨長於肱骨,脛腓骨長於股骨,與其它樹棲哺乳動物相似。「微小柱齒獸」的尾巴很長,超過體長的一半,適於樹棲攀援活動的平衡作用。

柱齒獸類是中生代時期北方大陸分布較廣的一個哺乳型動物支系。過去化石發現多以牙齒或齒列保存。近十多年來,在我國東北部地區(包括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和河北北部)的侏羅紀燕遼生物群中發現了一些保存精美的骨架化石,呈現出一個分異度較高的柱齒獸生態類群,包括:半水生遊泳的狸尾獸,掘穴生活的挖掘柱齒獸,以及樹棲生活的伶巧柱齒獸。「微小柱齒獸」的發現不僅表明了柱齒獸類對樹棲生活適應的多樣性,也加大了該類群在體型上的分異。例如,微小柱齒獸的體重僅為狸尾獸的2%,伶巧柱齒獸的15-25%;挖掘柱齒獸的50%。這些突破性的發現為我們探究中生代時期早期哺乳動物演化提供了重要契機。

相關焦點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我國內蒙古寧城縣發現罕見柱齒獸化石,其舌骨結構保存完好,將現生哺乳動物的舌骨構造起源向前推進了近4000萬年。(註:哺乳型動物,是指現生哺乳動物的非直系祖先,和現生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生活在一個時代,後來滅絕) 該化石的發現,揭示了現生哺乳動物的「馬鞍狀」舌骨構造(不利於吞咽)傳承於更為原始的哺乳型動物,可能在整個哺乳動物家族祖先獲得咀嚼能力的最早期階段就已成型。該成果於7月 19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
    日前,由中國古生物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合作課題組在我國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並證實了迄今最早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19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這對於研究我國及全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 有完整舌骨的哺乳動物化石竟然被你發現了
    日前,由瀋陽師範大學領導的國際合作課題組在中國內蒙古寧城五化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並證實了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 (Microdocodon), 這是中國發現迄今最早的舌骨保存完好的哺乳型動物化石。7月19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這對於研究我國及全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 最早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在中國發現完整的舌骨
    原標題: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最近,由中國古生物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合作研究小組已經發現並證實了中國侏羅紀地層中最早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微柱齒」,其大約有1.64億年前。該研究於19日在美國雜誌「0x9A8B」上發表,為中國和世界早期哺乳動物進化研究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 我國學者發現 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 哺乳動物中耳如何演化?最新研究稱漸進過程與發育具一致性
    (許勇/繪 研究團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孫自法)決定哺乳動物聽覺功能的中耳的演化,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也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在廣泛探討的問題,但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但纖細的聽骨很難保存為化石,近兩百年來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化石極少,其形態細節和關節方式一直不清楚,對其演化過程和機制的解釋存在極大的人為性,各種推論、假說存在較大爭議。 NEW RESEARCH 2020年8月25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關於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熱河生物群化石證據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雖然在不同門類中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早期哺乳類的「演化大爆炸」
    原作者: John Pickrell近年來哺乳類化石的發現呈大爆發之勢,對這些化石的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演化出了對天空、河流及地下巢穴等多種多樣的生活環境的適應。夜幕降臨在1億8500萬年前早期侏羅紀的一天,一隻卡巖塔獸正在照料一窩剛出生的幼崽,它望著那幾十個小傢伙;瓢潑大雨不斷衝刷著它們巢穴上方的土層。這隻雌獸的體型和一隻大貓差不多,很容易被當成是哺乳動物。但是它的顎骨很大,牙齒極具特色,而且還沒有外耳,這暴露了它的身份:它是一種犬齒獸,哺乳類正是從這個類群演化而來的。
  • 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經歷「演化大爆炸」
    在侏羅紀晚期的演化速率比平均速率慢得多  據國外媒體報導,2億年前,當恐龍家族即將進入大跨越發展之時,哺乳動物也正經歷著被戲稱為「演化大爆炸」的時期。  在侏羅紀中期,即2億年前到1.45億年前,哺乳動物的體型、形態出現了巨大變化,並分化出了眾多適應不同覓食環境和行動方式的種類。  早期的哺乳動物,如鴨嘴獸的祖先硬齒鴨嘴獸,以及形態類似老鼠的多瘤齒獸類,在2.52億年前至2.66億年前的中生代與恐龍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光明日報錦州11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畢玉才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早期哺乳動物長什麼樣?生物學家發現遠古牙齒,還原出它們的形態
    在2002年4月,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自中美聯合的科學家團隊表示,在我國遼寧地區,發現了一個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化石,從時間上推測,距今至少有1.3億年的歷史,很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胎生哺乳動物的祖先。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但實際上,哺乳動物的故事開端比這還要早許多。 哺乳動物的進化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故事,我們也許不知道這個故事會在哪裡結束,但我們卻可以憑藉著化石和各種資料穿越回過去,去看看最早的哺乳動物和它們的祖先。
  • 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中美數家研究機構,在《自然》上聯合發表了關於晚侏羅紀早期燕遼生物群樹賊獸一個新種——阿霍氏樹賊獸的研究成果。新種標本產於河北省青龍縣乾溝鎮髫髻山組,時代為晚侏羅世早期(距今約164-159百萬年前),屬於燕遼生物群。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我國遼寧首次發現「中生代的嚙齒類」動物化石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 王立彬)中美兩國科學家16日宣布,在我國遼寧首次發現被稱為「中生代的嚙齒類」的侏羅紀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    記者當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在當日的國際著名學術雜誌《科學》上報導了這件產自遼寧建昌1.6億年前的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Nature:中國發現最古老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
    英國《自然》雜誌8月25日發表中美科學家的研究文章,介紹了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古老的「曾祖母」——中華侏羅獸。中華侏羅獸化石2009年發現於中國遼寧建昌縣玲瓏塔地區,地質年代距今1.6億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記錄。此前這一紀錄為中國遼寧省凌源市發現的攀援始祖獸保持,其地質年代距今約1.25億年。
  • 早期哺乳動物:夾縫中求生存
    哺乳動物與恐龍出現的時間其實相差不多,都是2億多年前。恐龍一出現,就開始向大型化發展,很快就以巨大的體型和運動能力方面的優勢,佔據了當時陸地生態系統裡的統治地位。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們,體型則要小得多,大多數接近於現在的松鼠、老鼠,還是一群毫不起眼的「鼠輩」。因為還處於演化的早期,它們與現在的哺乳動物還有比較大的差別,可以說還是一個「非主流」的哺乳動物世界。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瀋陽11月26日消息(記者徐志強)日前,記者在渤海大學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韓剛教授帶領課題組完成的論文「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侏羅紀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由《自然》雜誌在網上發出。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有關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通過報導發現於遼寧凌源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Jeholbaatar Kielanae),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