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2020-12-0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瀋陽11月26日消息(記者徐志強)日前,記者在渤海大學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韓剛教授帶領課題組完成的論文「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侏羅紀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由《自然》雜誌在網上發出。此研究成果將拓展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新領域。

&nbsp&nbsp&nbsp&nbsp賊獸是一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晚侏羅紀。雖然在北方大陸都有化石記錄,但它卻是哺乳動物當中的一個神秘分子。賊獸是哺乳動物最早的類群,早在1847年,它的化石標本就在歐洲發現。從那以後,儘管有不斷的報導,但幾乎所有的標本都只有單個的牙齒。直到1997年,在格陵蘭的晚三疊紀地層中,才發現了保存比較好的齒列、下頜和一些肢骨標本。由於賊獸的牙齒形態非常特別,儘管大多數人認為它們是哺乳動物,但它們比較確定的分類地位一直都不清楚。2013年,燕遼生物群的樹賊獸報導在《自然》雜誌發表,才揭開燕遼生物群中賊獸這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的重要形態學特徵。它們適應樹棲、具有滑翔行動能力骨骼形態和皮翼,也讓人們見識到在侏羅紀就開始的哺乳動物的演化。

&nbsp&nbsp&nbsp&nbsp此次研究的標本阿霍氏樹賊獸,以哺乳動物中耳研究著名學者阿林和霍普森的姓命名,是賊獸的一個新種。韓剛告訴記者,這個新種的模式標本產於河北省青龍縣乾溝鎮南石門村地點,時代是晚侏羅紀早期,屬於燕遼生物群。標本展示了這類哺乳動物中耳的形態結構,並保存了迄今為止最好的皮翼和毛髮印痕。雖然保存的化石標本,不是這個動物滑翔中皮翼完全展開的狀態,但也非常清楚地展現了皮翼展開的基本形態。它們前後肢各段骨頭都有伸長的趨勢,肢體的骨骼纖細,前後肢之間的主翼膜、頸部和前肢以及尾部和後肢間的翼、皮翼上有規律排列的毛髮,與現生的有袋類、齧齒動物中的滑翔物種非常接近。這些皮翼和毛髮,受到複雜肌肉的控制,讓空中滑翔和樹上活動輕鬆自由。

&nbsp&nbsp&nbsp&nbsp人類所有骨骼中,形成最早的是三塊聽小骨,它們在人類骨骼中最小。此次發現阿霍氏樹賊獸標本所保存的中耳結構異常珍貴,標本的中耳一共有五塊骨頭,而這些微小的骨骼,基本上保存在它們原始的位置。

&nbsp&nbsp&nbsp&nbsp「目前,這樣的完好保存可能絕無僅有」,韓剛說,研究從2014年年初開始,當時研究皮翼比較好的第一塊標本,但很遺憾頭骨破壞,雖經過修理也無法復原。經過一年多不停地尋找,終於在2015年10月發現了第二塊保存完整的標本。韓剛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圓博士、畢順東博士、王原青博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教授組成的課題組深入研究發現,標本中耳的結構不僅是哺乳動物中最早的記錄,也是中生代哺乳動物中最為完整的記錄。

相關焦點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光明日報錦州11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畢玉才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新材料保存了迄今為止賊獸類中最好的滑翔皮翼形態和毛髮印痕的細節,並保存了中生代哺乳動物中時代最早、最為完整的中耳區結構,對於認識中生代哺乳動物多樣性和哺乳動物中耳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賊獸類是已絕滅的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世到晚侏羅世的北方大陸,是哺乳動物中出現最早的分支之一,其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爭議。1847年,賊獸的化石標本在歐洲發現。
  • 國際團隊新發現:距今1.6億年,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會滑翔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兩種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它們和現代滑翔哺乳動物的演化如出一轍。這個發現對演化生物學來說意義重大。現代滑翔哺乳動物一般性的演化模式實際上在遠古哺乳動物的遠親中就已經存在,所謂的「特異」其實一點也不稀奇。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 【1024·發現】不明覺厲!河北出土的1.6億年前化石 揭開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秘密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1.6億年前的化石,揭開了哺乳動物聽覺器官的演化之謎,證實了與恐龍同時代的賊獸已具備哺乳動物中耳結構。
  • 哺乳動物中耳如何演化?最新研究稱漸進過程與發育具一致性
    (研究團隊/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科研人員,通過對中國熱河生物群化石中新發現的潘氏中華俊獸保存完好聽骨的合作研究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在我國遼寧省建昌縣和河北省青龍縣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   新發現的滑翔動物屬於哺乳型動物基幹支系,也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均為哺乳動物演化樹的早期分化絕滅支系——賊獸類的新屬種,分別被命名為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   該重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古生物學也早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但纖細的聽骨很難保存為化石,近兩百年來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化石極少,其形態細節和關節方式一直不清楚,對其演化過程和機制的解釋存在極大的人為性,各種推論、假說存在較大爭議。
  • 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原標題: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記者從北京自然博物館了解到,該館孟慶金研究員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比現存最早的滑翔類哺乳動物化石早了1.1億年。北京時間10日凌晨,相關成果的兩篇論文同時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中國發現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化石
    本報訊(記者劉冕)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聯手,在中國遼寧省建昌縣和河北省青龍縣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這是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這一發現日前在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發布。
  • 研究稱:哺乳動物最早起源於2.08億年前
    新華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11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畢順東、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員通過對在我國發現的、年代為一億六千萬年前的6件相當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進行研究,提出哺乳動物起源於至少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並首次命名了神獸、仙獸兩個新屬以及陸氏神獸、玲瓏仙獸和宋氏仙獸三個新種。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該成果是基於在我國內蒙古寧城五化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由周長付與國際著名古哺乳動物學家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波恩大學託馬斯·馬丁教授和耶魯大學安詹·布拉爾博士等共同合作完成。中生代哺乳型動物化石是現代哺乳動物的近親類群,其新化石發現可以為追溯哺乳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提供最直接證據。
  • 中國發現2種1.6億年前"小飛獸" 或比鳥更早上天(圖)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似叉骨祖翼獸(Maiopatagium furculiferum)。距今1.6億年前,體重大約120克-170克,在中生代哺乳動物中屬中等體型。其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建昌縣。
  • 中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中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周氏混元獸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我國科學家將一件在內蒙古發現的約1.26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並認為混元獸是人類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認為是袋鼠等有袋類哺乳動物祖先的中國袋獸,與混元獸同屬一支。新研究動搖了有袋類起源於亞洲的結論,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於北京時間14日在線發表該成果。
  • 我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改寫有袋類動物的起源歷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日前,雲南大學畢順東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等單位合作,在內蒙古寧城地區發現一件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該重大發現表明亞洲可能不是有袋類動物的起源中心。  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018年6月14日凌晨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
    日前,由中國古生物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合作課題組在我國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並證實了迄今最早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19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這對於研究我國及全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我國內蒙古寧城縣發現罕見柱齒獸化石,其舌骨結構保存完好,將現生哺乳動物的舌骨構造起源向前推進了近4000萬年。該化石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舌骨保存非常完好,且比之前發現的「周氏混元獸」舌骨化石還要早將近4000萬年。
  • 早期哺乳動物:夾縫中求生存
    其實現生哺乳類裡也有一大類飛行高手,那就是翼手目,也就是各種各樣的蝙蝠,種類有900多種,是哺乳動物裡的第二大類群。只不過它們大都生活在一些偏僻的山林裡,造成了我們認為它們比較稀有的錯覺。當然,蝙蝠的老祖宗直到5000多萬年前才出現,但與現代的鼯鼠類似的能夠滑翔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中晚期就已經出現了。
  • 中國發現滑翔蜥蜴化石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  記者從瀋陽師範大學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於3月22日零時(北京時間)發表了由瀋陽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科學家聯合撰寫的論文——「中國白堊紀早期的滑翔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