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發現】不明覺厲!河北出土的1.6億年前化石 揭開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秘密

2021-02-12 河北音樂廣播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1.6億年前的化石,揭開了哺乳動物聽覺器官的演化之謎,證實了與恐龍同時代的賊獸已具備哺乳動物中耳結構。該成果於北京時間28日在線發表在了國際期刊《自然》上。

這是「雙缽翔齒獸」復原圖。  新華社發

論文通訊作者、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教授畢順東介紹,包括人類在內的現生哺乳動物的中耳包含三塊聽小骨——鐙骨、砧骨和錘骨。它們是哺乳動物骨骼系統中最小的骨頭,是聽覺鏈上的重要結構,也是哺乳動物聽到聲音的關鍵。

爬行動物的中耳雖只有一塊鐙骨,但它們頭骨中的「方骨」和下頜中的「關節骨」形成的頜關節,具有咀嚼和聽覺的雙重功能。在爬行動物演化為哺乳動物的過程中,「方骨」和「關節骨」逐漸演變成了砧骨和錘骨,與鐙骨一起,形成了哺乳動物「三骨鼎立」的聽覺結構。但爬行動物的「方骨」和「關節骨」如何演化成聽小骨,一直是生物演化研究難題。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河北省出土的距今約1.6億年的一件「雙缽翔齒獸」化石,揭開了這一奧秘。

「雙缽翔齒獸是一種賊獸類動物,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很像今天的松鼠,它不僅有大尾巴,還有可以滑翔的雙翼。」論文第一作者、內蒙古自然博物館館長王軍有說,這一標本的兩側非常罕見地保存了完整的聽小骨和關節結構,其中,砧骨僅長約1毫米。

古生物學家在對這些細微結構研究後發現,雙缽翔齒獸的聽小骨已明顯與下頜分離,屬於典型的哺乳動物中耳。其中,砧骨、錘骨這兩塊聽小骨,與現生鴨嘴獸類一樣,是上下疊覆的關係。

「正是這種上下疊覆型的連接方式,允許砧骨、錘骨間能發生微小運動,從而為哺乳動物下頜的運動提供了空間。」畢順東解釋說,之後的漫長歲月裡,這兩塊聽小骨與下頜完全分離,並不斷縮小,進入到中耳,專職聽力,真正演化為哺乳動物的聽小骨。

「聽小骨終於從具有咀嚼和聽覺雙重功能,過渡到單一聽覺功能。而強大的聽力,也為哺乳動物躲避天敵提供了預警保護。可以說,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完全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畢順東說。

《自然》雜誌評論該成果:「這是哺乳動物演化的經典童話。」

來源丨新華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
    11月28日消息,《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關於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原標題: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記者從北京自然博物館了解到,該館孟慶金研究員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比現存最早的滑翔類哺乳動物化石早了1.1億年。北京時間10日凌晨,相關成果的兩篇論文同時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在脊椎動物演化歷史中,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通常被認為是生物重演律的經典案例:哺乳動物中耳經歷了從下頜中耳(Mandibular Mammalian Middle Ear),過渡型中耳(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到典型哺乳動物中耳(Definitive Mammalian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最近,瀋陽師範大學領導的國際合作小組報導了一項新研究:在我國內蒙古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 (Microdocodon) 。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光明日報錦州11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畢玉才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國際團隊新發現:距今1.6億年,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會滑翔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兩種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它們和現代滑翔哺乳動物的演化如出一轍。這個發現對演化生物學來說意義重大。現代滑翔哺乳動物一般性的演化模式實際上在遠古哺乳動物的遠親中就已經存在,所謂的「特異」其實一點也不稀奇。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在我國遼寧省建昌縣和河北省青龍縣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祖翼獸和翔齒獸化石標本都非常精美地保存了皮膜和毛髮的結構,這些皮翼連接在頸部、前後肢和尾椎之間,形成前皮翼(膜)、側皮翼(膜)和尾皮翼(膜),與現生哺乳動物的滑翔皮翼(膜)相似。   新化石屬種的另一特徵是其鎖骨與間鎖骨已經癒合,形成「Y」的形狀,與飛行的鳥的叉骨形狀相似趨同。
  • 一汽轎車有個不明覺厲工作室 專門研究黑科技!
    本期稿件主角,就是他們……  不明覺厲工作室  在一汽轎車辦公大樓內,不明覺厲工作室那是大名鼎鼎,團隊成員不僅年輕,還擅長研究黑科技。  一個名字聽上去頗為網紅時髦的工作室,為何被贊?一汽轎車奔騰開發院不明覺厲創新工作室負責人李彥奇,揭開了謎底。  「我們工作室是2017年底策劃的,次年1月18日正式成立。」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該成果是基於在我國內蒙古寧城五化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由周長付與國際著名古哺乳動物學家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波恩大學託馬斯·馬丁教授和耶魯大學安詹·布拉爾博士等共同合作完成。中生代哺乳型動物化石是現代哺乳動物的近親類群,其新化石發現可以為追溯哺乳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提供最直接證據。
  • 中科院團隊發表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11月28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最新通過對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化石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酉陽發現改變地球演化的化石 揭開封存5億年的氣候密碼
    記者從酉陽旅投集團獲悉,2017年2月26日,古生物調查組在重慶酉陽板溪鎮附近,發現了規模面積不低於2平方千米,距今約5億年的寒武紀疊層石化石。「石上生花」景象。「這次發現疊石層的規模,以成片石林形式出現,堪稱中國南方之最。」重慶二零八地質遺址保護研究院張鋒博士表示。這是改變地球演化的一種化石,正是由於疊層石的出現讓地球大氣氧氣含量急劇升高,為生命演化打下基礎,且對於恢復古地理、古環境與古氣候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國發現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化石
    本報訊(記者劉冕)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聯手,在中國遼寧省建昌縣和河北省青龍縣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這是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這一發現日前在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發布。
  • 遼寧建昌出土最早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圖)
    中華侏羅獸化石復原圖本報訊(記者趙穎彥)體重僅為13克左右,生活在距今1.6億年前的真獸類(有胎盤類)哺乳動物中華侏羅獸化石被發現。據研究分析表明,它是包括人類在內當今所有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曾祖母"。今天上午,北京自然博物館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發布了該消息。據介紹,中華侏羅獸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博士於2009年發現,標本目前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收藏。據季強介紹,中華侏羅獸出自遼寧建昌縣玲瓏塔地區距今1.6億年的髫髻山組,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獸類哺乳動物化石記錄。
  • 中國發現會滑翔的蜥蜴化石 距今約為1.3億年
    中國發現會滑翔的蜥蜴化石 距今約為1.3億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12:03 來源:     來源:科學時報           日前,記者從瀋陽師範大學獲悉,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新發現了一種蜥蜴化石
  • 又一「不明覺厲」的實驗室落戶科學城
    又一「不明覺厲」的實驗室落戶科學城 2021-01-09 1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發現2種1.6億年前"小飛獸" 或比鳥更早上天(圖)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似叉骨祖翼獸(Maiopatagium furculiferum)。距今1.6億年前,體重大約120克-170克,在中生代哺乳動物中屬中等體型。其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建昌縣。
  • 90載化石研究探索5億年生命演化奧秘
    1929年的一個冬日,北京周口店「第1地點」古人類發掘遺址,時年25歲的裴文中捧起了一個距今約50萬年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揭開了世界古人類研究的新紀元。這件被稱為「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由於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歷史中的地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也自此肇始。
  • 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新材料保存了迄今為止賊獸類中最好的滑翔皮翼形態和毛髮印痕的細節,並保存了中生代哺乳動物中時代最早、最為完整的中耳區結構,對於認識中生代哺乳動物多樣性和哺乳動物中耳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賊獸類是已絕滅的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世到晚侏羅世的北方大陸,是哺乳動物中出現最早的分支之一,其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爭議。1847年,賊獸的化石標本在歐洲發現。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