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團隊發表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重要研究成果

2021-01-08 網易

2019-11-29 08:34:08 來源: 人民網新聞

舉報

  人民網-圖片頻道

  

  

  

  

  

  

  

  2019年11月28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最新通過對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化石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該類哺乳動物獨特的頜關節及其取食方式,對中耳脫離下頜提供了比其他類群更為顯著的選擇壓力,因此加速了中耳的演化,通俗而言可謂「吃促進了聽力」。中科院古脊椎所王海冰、王元青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共同完成的這項有關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當天凌晨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14日中午,記者在渤海大學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韓剛教授帶領課題組完成的論文「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侏羅紀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由《自然》雜誌在14日零點網上發出。此研究成果將拓展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新領域。
  • 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中美數家研究機構,在《自然》上聯合發表了關於晚侏羅紀早期燕遼生物群樹賊獸一個新種——阿霍氏樹賊獸的研究成果。新種標本產於河北省青龍縣乾溝鎮髫髻山組,時代為晚侏羅世早期(距今約164-159百萬年前),屬於燕遼生物群。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NEW RESEARCH 2020年8月25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關於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熱河生物群化石證據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雖然在不同門類中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
    11月28日消息,《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關於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田靜 任波)日前,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新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揭示了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為題發表了山東科技大學地科學院教授周長付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哺乳動物中耳如何演化?最新研究稱漸進過程與發育具一致性
    (研究團隊/供圖)   這一古生物演化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論文通訊作者兼第一作者毛方園副研究員介紹說,爬行類動物具原始頜關節,由下頜關節骨與頭骨上的方骨構成,中耳只有一塊聽骨(鐙骨=耳柱骨),而哺乳動物中耳則由錘骨、砧骨、鐙骨形成聽骨鏈,外鼓骨支撐鼓膜收集聲音,下頜由一塊齒骨構成,形成齒骨-鱗骨頜關節。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早白堊世哺乳動物——蓋氏熱河俊獸揭示了哪些進化趨勢?國寶大熊貓的祖先在其基因中傳達了何種信息?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最新研究:中國早期人類為應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做出重要轉變
    (中國新聞網)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由中外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古人類研究結果表明,在距今120萬-70萬年的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顯著階段,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氣候變化,在地理分布和石器製作行為等方面做出重要轉變。
  • ...張國捷/周琦等首次發表鴨嘴獸和針鼴的基因組,為哺乳動物的演化...
    genomes reveal mammalian biology and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表了鴨嘴獸和短鼻針鼴(後簡稱針鼴)的基因組,並利用其信息對哺乳動物的演化以及單孔目性染色體演化進行了分析,為深入了解哺乳動物的重要演化歷程提供了新的結果。
  • 盤點早期人類起源和演化研究重成果
    ▲澠池上河曙猿在動物進化史中所處梯級示意圖  ▌中國早期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是與現代人起源、農業起源和國家文明的起源並列的重大考古學問題。  預期這項研究將取得以下成果:(1)獲得一批珍貴的古猿和人類化石標本,為闡明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過程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澄清許多目前有爭議的有關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重大理論問題;(2)發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系列專著,它包括古人類化石缺環的研究、早期舊石器文化的研究、人類近親古猿化石和靈長類化石研究、與人類起源有關的陸相地層學、古脊椎動物學、古植物學、微體古生物學、古環境地理學、
  • 基幹獸類聽覺和咀嚼器官的模塊式演化與分離研究獲進展
    12月5日,《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王元青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學者關於早白堊基幹獸類李氏源掠獸的研究成果:在下孔類脊椎動物演化中,曾經是一體化的聽覺和咀嚼結構,受各自基因機制的調控,在獸類哺乳動物中分別適應自然選擇以提高聽覺和咀嚼的效率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以及蛔蟲寄生生活的適應機制和大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在脊椎動物演化歷史中,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通常被認為是生物重演律的經典案例:哺乳動物中耳經歷了從下頜中耳(Mandibular Mammalian Middle Ear),過渡型中耳(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到典型哺乳動物中耳(Definitive Mammalian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古脊椎所成果「侏羅紀擅攀鳥龍類的發現和膜質翅膀在獸腳類恐龍中的演化」、「熱河俊獸——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新模式」、「發現具有現代人特徵的30萬年前人類頭骨化石」分別入選。 成果介紹 侏羅紀擅攀鳥龍類的發現和膜質翅膀在獸腳類恐龍中的演化 隨著不斷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有關鳥類飛行起源這一重要科學問題取得了重要進展。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中科院力學所趙亞溥團隊發表重要科研成果
    在 B 類先導專項「超常環境下系統力學問題研究與驗證」的初期論證會議上,專家組成員多次呼籲要重視範德華力中的 Hamaker 常數作為連續介質力學向介觀力學過渡的能量標杆作用。在剛剛閉幕的「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9 聯合學術年會」上,範德華力在介觀力學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再次成為學術討論的焦點問題之一。 範德華異質結是一種二維層狀材料,具有結構多樣性、電子多樣性和力學多樣性,兼具高門控性、高載流子收集率及強柵極響應能力等獨特的功能性。這為功能器件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在能源、電子、生物醫藥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自然》破天荒一次拿出8頁的篇幅,據了解,《自然》發表的綜述性論文通常是由編輯指定撰稿人,一般不超過6頁。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