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2020-11-25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錦州11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畢玉才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人類有三塊聽小骨,是身體裡最小的骨骼,而通過對這兩個標本的研究,我國科學家發現它們的中耳聽小骨與現在已知的哺乳動物中耳類型差別很大,說明哺乳類動物聽小骨獨立進化了多次。

  14日中午,記者在渤海大學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韓剛教授帶領課題組完成的論文「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侏羅紀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由《自然》雜誌在14日零點網上發出。此研究成果將拓展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新領域。

  難覓蹤跡的神秘夜行哺乳動物

  賊獸是一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晚侏羅紀。雖然在北方大陸都有化石記錄,但它卻是哺乳動物當中的一個神秘分子。賊獸是哺乳動物最早的類群,早在1847年,它的化石標本就在歐洲發現。從那以後,儘管有不斷的報導,但幾乎所有的標本都只有單個的牙齒。直到1997年,在格陵蘭的晚三疊紀地層中,才發現了保存比較好的齒列、下頜和一些肢骨標本。由於賊獸的牙齒形態非常特別,儘管大多數人認為它們是哺乳動物,但它們比較確定的分類地位一直都不清楚。2013年,燕遼生物群的樹賊獸報導在《自然》雜誌發表,才揭開燕遼生物群中賊獸這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的重要形態學特徵。它們適應樹棲、具有滑翔行動能力骨骼形態和皮翼,也讓人們見識到在侏羅紀就開始的哺乳動物的演化。

  復原圖。資料圖片

  此次研究的標本阿霍氏樹賊獸,以哺乳動物中耳研究著名學者阿林和霍普森的姓命名,是賊獸的一個新種。韓剛告訴記者,這個新種的模式標本產於河北省青龍縣乾溝鎮南石門村地點,時代是晚侏羅紀早期,屬於燕遼生物群。標本展示了這類哺乳動物中耳的形態結構,並保存了迄今為止最好的皮翼和毛髮印痕。雖然保存的化石標本,不是這個動物滑翔中皮翼完全展開的狀態,但也非常清楚地展現了皮翼展開的基本形態。它們前後肢各段骨頭都有伸長的趨勢,肢體的骨骼纖細,前後肢之間的主翼膜、頸部和前肢以及尾部和後肢間的翼、皮翼上有規律排列的毛髮,與現生的有袋類、齧齒動物中的滑翔物種非常接近。這些皮翼和毛髮,受到複雜肌肉的控制,讓空中滑翔和樹上活動輕鬆自由。

  五塊微小聽小骨留下進化之謎

  人類所有骨骼中,形成最早的是三塊聽小骨,它們在人類骨骼中最小。此次發現阿霍氏樹賊獸標本所保存的中耳結構異常珍貴,標本的中耳一共有五塊骨頭,而這些微小的骨骼,基本上保存在它們原始的位置。

  「目前,這樣的完好保存可能絕無僅有」,韓剛說,研究從2014年年初開始,當時研究皮翼比較好的第一塊標本,但很遺憾頭骨破壞,雖經過修理也無法復原。經過一年多不停地尋找,終於在2015年10月發現了第二塊保存完整的標本。韓剛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圓博士、畢順東博士、王原青博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教授組成的課題組深入研究發現,標本中耳的結構不僅是哺乳動物中最早的記錄,也是中生代哺乳動物中最為完整的記錄。

阿霍氏樹賊獸化石標本。

  哺乳動物的中耳由鐙骨、砧骨和錘骨構成,相比爬行動物只有一塊骨頭的中耳更加複雜。因此,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一直是脊椎動物演化中的一個經典課題。1837年開始,人們就認識到這些哺乳動物聽小骨,由爬行動物與頜關節有關的幾塊骨頭演化而來。研究發現,在阿霍氏樹賊獸的中耳中,除了在爬行動物頭骨中可找到同源的上鐙骨、砧骨、錘骨和外鼓骨外,還多了一塊骨頭,被鑑定為上隅骨。「目前,沒有研究能夠回答,似哺乳爬行動物下頜中的上隅骨的歸宿。」韓剛說。

阿霍氏樹賊獸化石標本。

  「上隅骨的存在,說明在哺乳動物耳區的演化過程中,上隅骨曾經在賊獸這一個類群中進入到耳區,成為聽覺器官的一部分」,韓剛說,在別的哺乳動物中,尤其在早期類群中,上隅骨也可能存在於它們的中耳,但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則和別的骨頭癒合甚至丟失。這個新的發現,對古生物學家有啟發性的意義,在探索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過程中,將積極推動上隅骨的歸宿研究。

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韓剛教授介紹阿霍氏樹賊獸化石研究情況。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將改變哺乳類中耳演化認識

  此外,它也會對發育生物學家提供信息。韓剛告訴記者,阿霍氏樹賊獸中耳的鐙骨、砧骨、錘骨和外鼓骨,和現在已知的哺乳動物中耳中的相應骨頭在形態上都有很大的差別,代表了一個全新的哺乳動物中耳類型,這個類型的產生,可能和賊獸特殊的下頜關節的形成與牙齒的咀嚼運動模式有關。阿霍氏樹賊獸中耳的發現,將會改變人們現有對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認識。阿霍氏樹賊獸聽小骨和現生哺乳動物獸類,單孔類的中耳,從系統發育的角度看,應該是各自獨立演化獲得的,說明中耳聽小骨這樣精細而且具有重要感知能力的結構,在哺乳動物中獨立演化了多次。

  《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15日 15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

相關焦點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瀋陽11月26日消息(記者徐志強)日前,記者在渤海大學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韓剛教授帶領課題組完成的論文「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侏羅紀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由《自然》雜誌在網上發出。
  • 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新材料保存了迄今為止賊獸類中最好的滑翔皮翼形態和毛髮印痕的細節,並保存了中生代哺乳動物中時代最早、最為完整的中耳區結構,對於認識中生代哺乳動物多樣性和哺乳動物中耳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賊獸類是已絕滅的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世到晚侏羅世的北方大陸,是哺乳動物中出現最早的分支之一,其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爭議。1847年,賊獸的化石標本在歐洲發現。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古生物學也早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但纖細的聽骨很難保存為化石,近兩百年來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化石極少,其形態細節和關節方式一直不清楚,對其演化過程和機制的解釋存在極大的人為性,各種推論、假說存在較大爭議。
  • 哺乳動物中耳如何演化?最新研究稱漸進過程與發育具一致性
    (許勇/繪 研究團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孫自法)決定哺乳動物聽覺功能的中耳的演化,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也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在廣泛探討的問題,但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
  • 河北出土的1.6億年前化石 揭開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秘密
    這是「雙缽翔齒獸」復原圖。  新華社發論文通訊作者、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教授畢順東介紹,包括人類在內的現生哺乳動物的中耳包含三塊聽小骨——鐙骨、砧骨和錘骨。它們是哺乳動物骨骼系統中最小的骨頭,是聽覺鏈上的重要結構,也是哺乳動物聽到聲音的關鍵。
  • 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原標題: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記者從北京自然博物館了解到,該館孟慶金研究員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比現存最早的滑翔類哺乳動物化石早了1.1億年。北京時間10日凌晨,相關成果的兩篇論文同時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 國際團隊新發現:距今1.6億年,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會滑翔
    在現代哺乳動物中有一種比較特別的類型,它們能在空中滑翔,比如中國的特有物種復齒鼯鼠、東南亞的鼯猴、澳洲的有袋飛鼠,這在哺乳動物演化歷史上是最為特異的演化適應特徵之一,那麼,這種特徵最早又是出現在什麼時候?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新發現的滑翔動物屬於哺乳型動物基幹支系,也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均為哺乳動物演化樹的早期分化絕滅支系——賊獸類的新屬種,分別被命名為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   該重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 中科院團隊發表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11月28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最新通過對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化石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中國發現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化石
    本報訊(記者劉冕)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河北地質大學聯手,在中國遼寧省建昌縣和河北省青龍縣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兩種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這是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這一發現日前在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發布。
  • 研究稱:哺乳動物最早起源於2.08億年前
    新華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11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畢順東、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員通過對在我國發現的、年代為一億六千萬年前的6件相當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進行研究,提出哺乳動物起源於至少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並首次命名了神獸、仙獸兩個新屬以及陸氏神獸、玲瓏仙獸和宋氏仙獸三個新種。
  • 早期哺乳動物:夾縫中求生存
    其實現生哺乳類裡也有一大類飛行高手,那就是翼手目,也就是各種各樣的蝙蝠,種類有900多種,是哺乳動物裡的第二大類群。只不過它們大都生活在一些偏僻的山林裡,造成了我們認為它們比較稀有的錯覺。當然,蝙蝠的老祖宗直到5000多萬年前才出現,但與現代的鼯鼠類似的能夠滑翔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中晚期就已經出現了。
  • 基幹獸類聽覺和咀嚼器官的模塊式演化與分離研究獲進展
    ,呈模塊式趨離演化;李氏源掠獸完好地展現了兩個模塊在基幹獸類中演化分離節點的表型特徵;分離的聽覺和咀嚼模塊,增強了它們的可變異性或可演化能力,成為獸類哺乳動物輻射演化可能的內在驅動因素之一。近二十年中國遼西地區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爬獸等的骨化麥氏軟骨、遼尖齒獸等的聽骨,提供了從下頜中耳到典型哺乳動物中耳之間演化過渡模式的證據。但在過渡型中耳中,聽骨雖然脫離了齒骨,但仍與骨化的麥氏軟骨緊密絞合,後者與齒骨相連;因此,聽覺和咀嚼的功能尚未完全分開,相互還有影響。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我國內蒙古寧城縣發現罕見柱齒獸化石,其舌骨結構保存完好,將現生哺乳動物的舌骨構造起源向前推進了近4000萬年。 2018年,在距今1.26億年前的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真獸類哺乳動物——周氏混元獸的化石上,古生物學家發現了首個精美保存的類似於現生哺乳動物的舌骨構造,震驚了整個古生物學界,被評為當年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該成果是基於在我國內蒙古寧城五化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由周長付與國際著名古哺乳動物學家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波恩大學託馬斯·馬丁教授和耶魯大學安詹·布拉爾博士等共同合作完成。中生代哺乳型動物化石是現代哺乳動物的近親類群,其新化石發現可以為追溯哺乳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提供最直接證據。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
    11月28日消息,《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關於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在脊椎動物演化歷史中,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通常被認為是生物重演律的經典案例:哺乳動物中耳經歷了從下頜中耳(Mandibular Mammalian Middle Ear),過渡型中耳(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到典型哺乳動物中耳(Definitive Mammalian
  • 早期哺乳類的「演化大爆炸」
    這塊化石屬於老鼠大小的胡氏遼尖齒獸。它和來自中國北方地區的很多其它化石一起讓我們對哺乳類特徵的演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圖片來源:J. Meng et al.2006年,孟津團隊報告3了第一種會滑翔的哺乳動物——生活在1億6400萬年前的翔獸(Volaticotherium屬),它們與現存的鼯鼠一樣有著由毛茸茸的皮膚構成的翼膜。2017年,羅哲西團隊4,5在滑翔哺乳類的名單裡又增添了翔齒獸(Vilevolodon屬)和祖翼獸(Maiopatagium屬),它們生存的年代相近,並且都屬於一個叫賊獸的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