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中耳如何演化?最新研究稱漸進過程與發育具一致性

2020-11-30 光明網

  潘氏中華俊獸復原圖。(許勇/繪 研究團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孫自法)決定哺乳動物聽覺功能的中耳的演化,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也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在廣泛探討的問題,但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

潘氏中華俊獸(Sinobaatar pani)正型標本。(研究團隊/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科研人員,通過對中國熱河生物群化石中新發現的潘氏中華俊獸保存完好聽骨的合作研究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潘氏中華俊獸聽骨形態。(研究團隊/供圖)

  這一古生物演化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論文通訊作者兼第一作者毛方園副研究員介紹說,爬行類動物具原始頜關節,由下頜關節骨與頭骨上的方骨構成,中耳只有一塊聽骨(鐙骨=耳柱骨),而哺乳動物中耳則由錘骨、砧骨、鐙骨形成聽骨鏈,外鼓骨支撐鼓膜收集聲音,下頜由一塊齒骨構成,形成齒骨-鱗骨頜關節。

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祖先表型與過渡型固樞關節。(研究團隊/供圖)

  此前解剖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的大量研究證明,哺乳動物的聽骨和爬行動物的齒骨後骨和方骨具有同源關係。古生物學也早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但因纖細的聽骨很難保存為化石,近200年來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化石極少,其形態細節和關節方式一直不清楚,對其演化過程和機制的解釋存在極大的人為性,各種推論、假說存在較大爭議。

  她表示,合作團隊對採自遼寧朝陽的多瘤齒獸——潘氏中華俊獸保存完好的聽骨化石進行高精度CT掃描重建,首次揭示出多瘤齒獸5塊聽骨確切的三維形態和接觸關係:中華俊獸具典型哺乳動物中耳,聽骨與齒骨已完全脫離並進入顱基部;外鼓骨與錘骨組成趨於完整的卵圓形框架以支撐鼓膜;錘骨發育錘骨柄、基、頸等進步特徵;上隅骨與錘骨前支依然由骨縫分隔,但後端骨體癒合,共同參與錘骨-砧骨關節;砧骨體仍保持與錘骨大致前後向而非背腹向的關節方式;砧骨具長短突,長突末端與雙腿的鐙骨相關節。

現生哺乳動物(單孔類,有袋類,有胎盤類)中耳形態。(研究團隊/供圖)

  研究團隊還對遼尖齒獸、源掠獸,以及現生哺乳動物中形態較為原始的單孔類針鼴、有袋類負鼠和真獸類刺蝟的中耳進行高精度CT掃描和重建,並進行系統的對比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遼尖齒獸、源掠獸、中華俊獸這三種中生代哺乳動物體現出中耳演化三個不同的漸進階段,作為祖先表型的不同形態,填補了似哺乳的下頜中耳與典型哺乳動物中耳之間的形態空缺。這些祖先表型體現的演化程度差別,與現生哺乳動物中耳個體發育過程可以對應。此外,從更細微的結構上,錘骨的一些進步特徵如錘骨柄、基、頸等的出現,其演化順序也與個體發育過程一致。這些研究結果,也都支持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與發育具有一定程度相關性的觀點。

潘氏中華俊獸舌骨形態。(研究團隊/供圖)

  在這三種化石門類中,雖然聽骨與齒骨的連接關係演化發育階段不同,但錘骨-砧骨的頜關節均為一種保守的過渡關節模式,體現出滯後的異時發育現象,也代表了哺乳動物中耳祖先表型的一個共性。

  毛方園透露,除完好的聽骨外,潘氏中華俊獸化石還保存了迄今最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舌骨懸器。合作團隊通過CT掃描重建的方式,首次以三維形態呈現該舌骨懸器:由單根的基舌骨,成對的角舌骨、莖舌骨和甲舌骨,組成類似現生哺乳動物的鞍狀舌骨結構。其靈活的關節模式表明,此階段多瘤齒獸已具有吞咽和吸吮的可能性。(完)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古生物學也早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但纖細的聽骨很難保存為化石,近兩百年來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化石極少,其形態細節和關節方式一直不清楚,對其演化過程和機制的解釋存在極大的人為性,各種推論、假說存在較大爭議。
  • 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除了適應滑翔的特徵和精細結構,阿霍氏樹賊獸還保存有早期哺乳動物中最為完整的中耳結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一直是脊椎動物演化中的經典課題之一。從1837年開始,人們認識到哺乳動物中耳的聽小骨,是由與爬行動物頜關節有關的幾塊骨頭演化而來的。哺乳動物的中耳通常認為由鐙骨、砧骨和錘骨構成,此外還有支撐耳膜的外鼓骨。與此相比,爬行動物的中耳只有一塊耳柱骨(=鐙骨)。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人類有三塊聽小骨,是身體裡最小的骨骼,而通過對這兩個標本的研究,我國科學家發現它們的中耳聽小骨與現在已知的哺乳動物中耳類型差別很大,說明哺乳類動物聽小骨獨立進化了多次。資料圖片  此次研究的標本阿霍氏樹賊獸,以哺乳動物中耳研究著名學者阿林和霍普森的姓命名,是賊獸的一個新種。韓剛告訴記者,這個新種的模式標本產於河北省青龍縣乾溝鎮南石門村地點,時代是晚侏羅紀早期,屬於燕遼生物群。標本展示了這類哺乳動物中耳的形態結構,並保存了迄今為止最好的皮翼和毛髮印痕。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韓剛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圓博士、畢順東博士、王原青博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教授組成的課題組深入研究發現,標本中耳的結構不僅是哺乳動物中最早的記錄,也是中生代哺乳動物中最為完整的記錄。  哺乳動物的中耳由鐙骨、砧骨和錘骨構成,相比爬行動物只有一塊骨頭的中耳更加複雜。因此,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一直是脊椎動物演化中的一個經典課題。
  • 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
    ——新華網3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奧秘▲潘氏中華俊獸復原圖 許勇/繪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被廣泛探討的問題,也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然而,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
  • 今日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和癌細胞、蟬翼防水又抑菌
    ▲潘氏中華俊獸復原圖 許勇/繪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被廣泛探討的問題,也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然而,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科研人員,通過對我國熱河生物群化石中新發現的潘氏中華俊獸保存完好聽骨的合作研究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這一重要科研成果的論文,已於近日由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然而,這一演化如何在不同的哺乳動物群體中發生,以及為何發生,目前仍沒有答案。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網站報導,該蓋氏熱河俊獸的正型標本中保存了完整的中耳結構,為研究早期哺乳動物耳區演化提供了直接證據。此次研究首次揭示,在早期哺乳動物中,上隅骨從一塊獨立的骨骼,變為逐漸與錘骨體癒合的狀態,成為錘骨的後外側部分。新標本中的錘骨、砧骨的形態完整,基本保留了原始關節狀態,二者呈疊覆型(背-腹型)的接觸關係。
  • 中科院團隊發表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11月28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最新通過對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化石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田靜 任波)日前,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新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揭示了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為題發表了山東科技大學地科學院教授周長付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基幹獸類聽覺和咀嚼器官的模塊式演化與分離研究獲進展
    形態解剖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的大量研究,早已提出哺乳動物的聽骨(錘骨,砧骨,外鼓骨)和爬行動物的齒骨後骨(關節骨,前關節骨,方骨,隅骨)具有同源關係。近年來的研究,更進一步表明,這些骨骼在各個類群的早期發育過程中,受到相同基因機制的調控;這些機制,甚至可以追溯到魚類下頜的發育。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此研究成果將拓展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新領域。&nbsp&nbsp&nbsp&nbsp賊獸是一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晚侏羅紀。雖然在北方大陸都有化石記錄,但它卻是哺乳動物當中的一個神秘分子。賊獸是哺乳動物最早的類群,早在1847年,它的化石標本就在歐洲發現。從那以後,儘管有不斷的報導,但幾乎所有的標本都只有單個的牙齒。
  • 河北出土的1.6億年前化石 揭開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秘密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1.6億年前的化石,揭開了哺乳動物聽覺器官的演化之謎,證實了與恐龍同時代的賊獸已具備哺乳動物中耳結構。
  • 研究稱:哺乳動物最早起源於2.08億年前
    新華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11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畢順東、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員通過對在我國發現的、年代為一億六千萬年前的6件相當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進行研究,提出哺乳動物起源於至少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並首次命名了神獸、仙獸兩個新屬以及陸氏神獸、玲瓏仙獸和宋氏仙獸三個新種。
  • 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哺乳動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月7日凌晨,《自然》發表了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獲得了鴨嘴獸等單孔類哺乳動物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包括人等哺乳動物已有的基因組信息,如同時光倒流般反向追溯了我們整個哺乳動物類群的演化歷程,確認了一些關鍵的事件和時間點,追蹤到了我們共同祖先的遺傳信息,同時也解讀了哺乳動物性染色體演化的故事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
    11月28日消息,《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關於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自然》最新論文: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軟殼蛋演化確鑿證據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兩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們通過對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羊膜動物的蛋的演化進行闡述,已研究發現關於軟殼蛋演化的確鑿證據。其中,一項研究認為最初的恐龍所產的蛋可能是軟殼蛋,這與一般的流行觀點——恐龍產的是硬殼蛋相左;另一項研究描述了一個來自約6600萬年前南極洲白堊紀沉積物的大號軟殼蛋,也是迄今在南極洲發現的第一個化石蛋。該研究論文介紹,羊膜動物所產的蛋包含一塊內膜或羊膜,可以幫助防止胚胎變幹。
  • 「超級大陸」發現新物種完整骨架 為理解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帶來線索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超級大陸」的一具完整哺乳動物骨架。該骨架是岡瓦納獸目的首個近乎完整的骨架,這項發現為理解早期哺乳動物的演化帶來了線索。岡瓦納的中生代(2.52億—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化石記錄,遠遠不及北方超級大陸勞亞古大陸。
  • 槍蝦如何演化出致命的聲學武器?漸進的關節改變
    那麼,這種小巧的物種是如何演化出一個能觸發空穴現象的大螯的呢?這其中需要什麼機關?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對槍蝦大螯的演化史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大螯的連接處。根據近期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論文,研究這一特徵演化的問題在於「蝦螯閉合速度是否快得足夠產生空穴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