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中美數家研究機構,在《自然》上聯合發表了關於晚侏羅紀早期燕遼生物群樹賊獸一個新種——阿霍氏樹賊獸的研究成果。新種標本產於河北省青龍縣乾溝鎮髫髻山組,時代為晚侏羅世早期(距今約164-159百萬年前),屬於燕遼生物群。新材料保存了迄今為止賊獸類中最好的滑翔皮翼形態和毛髮印痕的細節,並保存了中生代哺乳動物中時代最早、最為完整的中耳區結構,對於認識中生代哺乳動物多樣性和哺乳動物中耳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賊獸類是已絕滅的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世到晚侏羅世的北方大陸,是哺乳動物中出現最早的分支之一,其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爭議。1847年,賊獸的化石標本在歐洲發現。此後,儘管陸續有新材料發現,但絕大多數標本均為零散的牙齒,只有極少的破碎頜骨。直到2013年金氏樹賊獸以及隨後的神獸、仙獸、翔齒獸、祖翼獸等在《自然》上的系列報導,才逐漸揭開了地史時期賊獸類這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的重要形態學特徵。

  阿霍氏樹賊獸全身骨骼纖細,前後肢骨骼伸長,前後肢之間具主側翼,頸部和前肢間具前翼,以及尾部和後肢間具尾翼,皮翼上有規律排列的毛髮,長且可以展開毛髮的尾部。它們手掌、腳掌都有伸長的指(趾)骨,體現了具抓握、攀緣能力的骨骼特徵。這些綜合特徵和現生的有袋類、齧齒動物中的滑翔物種非常近似。目前,燕遼生物群中的所有賊獸類屬種,均來自距今約164-159百萬年前這一時間段,均呈現出適應樹棲、具有滑翔能力的特徵,代表著一個在侏羅紀森林環境中多樣性較高的樹棲類群,在時代上僅次於2006年發表的已知最早的中生代滑翔哺乳動物,產於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同屬燕遼生物群的翔獸(距今約為168-164百萬年前)。

  除了適應滑翔的特徵和精細結構,阿霍氏樹賊獸還保存有早期哺乳動物中最為完整的中耳結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一直是脊椎動物演化中的經典課題之一。從1837年開始,人們認識到哺乳動物中耳的聽小骨,是由與爬行動物頜關節有關的幾塊骨頭演化而來的。哺乳動物的中耳通常認為由鐙骨、砧骨和錘骨構成,此外還有支撐耳膜的外鼓骨。與此相比,爬行動物的中耳只有一塊耳柱骨(=鐙骨)。而在爬行動物的下頜中,除了牙齒依附的齒骨,還有幾塊齒骨後骨,分別是前關節骨、關節骨、隅骨和上隅骨。根據發育生物學和古生物學的眾多研究,基本上公認哺乳動物的錘骨是和爬行動物下頜中的前關節骨和關節骨同源的,外鼓骨和爬行動物下頜的隅骨同源,而砧骨是和爬行動物頭骨中的方骨同源。但阿霍氏樹賊獸的中耳區,除了上述骨塊之外,還保留了上隅骨,後者在所有已知哺乳動物中耳中都不存在。這些微小的骨骼,基本原位保存,且與下頜完全脫離,呈現出了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特徵,但和現今已知的哺乳動物中耳的相應骨頭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別,代表了一個全新的哺乳動物中耳類型。這個類型的產生,可能與賊獸類特殊的下頜關節的形成以及牙齒的咀嚼運動模式有關。

  阿霍氏樹賊獸中耳的發現,除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形態學信息外,還對現有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挑戰性的問題,具有啟發性的意義。迄今為止,尚沒有研究能夠回答似哺乳爬行動物齒骨後骨中上隅骨的歸宿問題。而上隅骨在賊獸這個類群的存在,說明在哺乳動物耳區的演化過程中,它曾和其它聽小骨一樣進入到耳區,成為聽覺器官的一部分。因此,在其他早期哺乳動物類群中,上隅骨也可能存在於中耳中,但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或與別的骨塊癒合,或丟失。這個新的發現促使古生物學家更重視探索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過程,尤其是上隅骨的歸宿。同時,為發育生物學家提供新的參考線索,在對現生哺乳動物的發育研究中,留意上隅骨存在可能性。結合新的哺乳動物系統發育研究,阿霍氏樹賊獸中耳,和現生哺乳動物中的獸類及單孔類的中耳,或是獨立演化獲得的。這說明中耳聽小骨這樣精細複雜且具有重要感知能力的結構以及滑翔的運動方式,在哺乳動物中獨立演化了多次。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克拉通破壞與陸地生物演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的資助。化石的三維掃描在中科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高精度計算機斷層掃描(CT)中心完成。

  論文連結 

圖1.具翼膜和毛髮印痕的晚侏羅早期阿霍氏樹賊獸(毛方園供圖)

圖2.中耳在哺乳動物中的平行演化(毛方園供圖)

圖3.阿霍氏樹賊獸復原圖(史愛娟繪製)

相關焦點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由於賊獸的牙齒形態非常特別,儘管大多數人認為它們是哺乳動物,但它們比較確定的分類地位一直都不清楚。2013年,燕遼生物群的樹賊獸報導在《自然》雜誌發表,才揭開燕遼生物群中賊獸這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的重要形態學特徵。它們適應樹棲、具有滑翔行動能力骨骼形態和皮翼,也讓人們見識到在侏羅紀就開始的哺乳動物的演化。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此研究成果將拓展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新領域。&nbsp&nbsp&nbsp&nbsp賊獸是一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晚侏羅紀。雖然在北方大陸都有化石記錄,但它卻是哺乳動物當中的一個神秘分子。賊獸是哺乳動物最早的類群,早在1847年,它的化石標本就在歐洲發現。從那以後,儘管有不斷的報導,但幾乎所有的標本都只有單個的牙齒。
  • 哺乳動物中耳如何演化?最新研究稱漸進過程與發育具一致性
    (許勇/繪 研究團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孫自法)決定哺乳動物聽覺功能的中耳的演化,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也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在廣泛探討的問題,但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古生物學也早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但纖細的聽骨很難保存為化石,近兩百年來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化石極少,其形態細節和關節方式一直不清楚,對其演化過程和機制的解釋存在極大的人為性,各種推論、假說存在較大爭議。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田靜 任波)日前,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新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揭示了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為題發表了山東科技大學地科學院教授周長付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河北出土的1.6億年前化石 揭開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秘密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1.6億年前的化石,揭開了哺乳動物聽覺器官的演化之謎,證實了與恐龍同時代的賊獸已具備哺乳動物中耳結構。
  • 國際團隊新發現:距今1.6億年,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會滑翔
    這可是現代滑翔型動物最顯著的特點,四肢肢骨與軀幹之間的皮膚衍生物會連接成一張翼膜,當四肢打開時就像一個降落傘。然而,這些新發現的化石可比現代滑翔型動物古老了許多,它們出現在距今約1.6億年的晚侏羅世。經過鑑定,它們屬於哺乳型動物的基幹支系,也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賊獸類的新屬種,分別被命名為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
  • 基幹獸類聽覺和咀嚼器官的模塊式演化與分離研究獲進展
    12月5日,《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王元青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學者關於早白堊基幹獸類李氏源掠獸的研究成果:在下孔類脊椎動物演化中,曾經是一體化的聽覺和咀嚼結構,受各自基因機制的調控,在獸類哺乳動物中分別適應自然選擇以提高聽覺和咀嚼的效率
  • 研究稱:哺乳動物最早起源於2.08億年前
    新華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11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畢順東、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員通過對在我國發現的、年代為一億六千萬年前的6件相當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進行研究,提出哺乳動物起源於至少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並首次命名了神獸、仙獸兩個新屬以及陸氏神獸、玲瓏仙獸和宋氏仙獸三個新種。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註:哺乳型動物,是指現生哺乳動物的非直系祖先,和現生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生活在一個時代,後來滅絕) 該化石的發現,揭示了現生哺乳動物的「馬鞍狀」舌骨構造(不利於吞咽)傳承於更為原始的哺乳型動物,可能在整個哺乳動物家族祖先獲得咀嚼能力的最早期階段就已成型。該成果於7月 19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在脊椎動物演化歷史中,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通常被認為是生物重演律的經典案例:哺乳動物中耳經歷了從下頜中耳(Mandibular Mammalian Middle Ear),過渡型中耳(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到典型哺乳動物中耳(Definitive Mammalian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新發現的滑翔動物屬於哺乳型動物基幹支系,也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均為哺乳動物演化樹的早期分化絕滅支系——賊獸類的新屬種,分別被命名為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   該重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
    11月28日消息,《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關於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中科院團隊發表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11月28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最新通過對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化石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