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2020-11-26 騰訊網

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在廣泛探討的問題,也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爬行類具原始頜關節(primary jaw joint),由下頜關節骨與頭骨上的方骨構成,中耳只有一塊聽骨(鐙骨=耳柱骨)。與此相比,哺乳動物中耳則由錘骨、砧骨、鐙骨形成聽骨鏈,外鼓骨支撐鼓膜收集聲音,下頜由一塊齒骨構成,形成齒骨-鱗骨頜關節。解剖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的大量研究證明,哺乳動物的聽骨和爬行動物的齒骨後骨和方骨具有同源關係。古生物學也早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但纖細的聽骨很難保存為化石,近兩百年來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化石極少,其形態細節和關節方式一直不清楚,對其演化過程和機制的解釋存在極大的人為性,各種推論、假說存在較大爭議。

NEW RESEARCH

2020年8月25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關於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熱河生物群化石證據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雖然在不同門類中,聽骨與齒骨的連接關係演化發育程度不同,但錘骨-砧骨的頜關節均為一種保守的過渡關節模式,體現出滯後的異時發育現象,也代表了哺乳動物中耳祖先表型的一個共性。

圖一、潘氏中華俊獸(Sinobaatar pani)正型標本(研究團隊供圖)

產自遼寧朝陽大平房下白堊統九佛堂組的多瘤齒獸Sinobaatar pani(潘氏中華俊獸) 保存了完好的聽骨,高精度CT掃描重建首次揭示了多瘤齒獸五塊聽骨確切的三維形態和接觸關係。中華俊獸具典型哺乳動物中耳,聽骨與齒骨已經完全脫離並進入顱基部;外鼓骨與錘骨組成趨於完整的卵圓形框架以支撐鼓膜;錘骨發育錘骨柄、基、頸等進步特徵;上隅骨與錘骨前支依然有骨縫分隔,但後端骨體癒合,共同參與錘骨-砧骨關節;砧骨體依然保持與錘骨大致前後向而非背腹向的關節方式;砧骨具長短突,長突末端與雙腿的鐙骨相關節。

圖二、潘氏中華俊獸聽骨形態(研究團隊供圖)

此外,研究者對遼尖齒獸、源掠獸,以及現生哺乳動物中形態較為原始的單孔類針鼴、有袋類負鼠和真獸類刺蝟的中耳進行了高精度CT掃描和重建,以期進行系統的對比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遼尖齒獸、源掠獸、中華俊獸這三種中生代哺乳動物體現了中耳演化三個不同的漸進階段,作為祖先表型不同形態,填補了似哺乳的下頜中耳與典型哺乳動物中耳之間的形態空缺。這些祖先表型體現的演化程度差別,與現生哺乳動物中耳個體發育過程可以對應。例如,有袋類個體發育初期,外鼓骨為三叉式,有長的前支和相對短的背、腹支,類似於遼尖齒獸的外鼓骨。發育過程中,前支縮短,背、腹支伸長,可類比源掠獸外鼓骨體現的過渡階段。最終前支消失,背、腹支發育完整,呈馬蹄形或環形,中華俊獸的鐮刀形外鼓骨與此最為接近。發育過程中,聽骨逐步與麥氏軟骨和下頜分離的過程,是一個關鍵節點,在源掠獸中也有相對應的記錄。此外,從更細微的結構上,錘骨的一些進步特徵,如錘骨柄、基、頸等的出現,其演化順序也與個體發育過程一致。這些研究結果,支持了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與發育具有相關性的觀點。同時,上隅骨在尖齒獸、源掠獸、中華俊獸中均存在並參與錘骨-砧骨關節,這表明上隅骨並沒有在哺乳動物中耳演化中突然丟失,可能廣泛存在於基幹哺乳動物中,並最終融合於錘骨末端,但它在現生哺乳動物中的存在與否,目前沒有定論。

圖三、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祖先表型與過渡型固樞關節(研究團隊供圖)

圖四、現生哺乳動物(單孔類,有袋類,有胎盤類)中耳形態(研究團隊供圖)

圖五、潘氏中華俊獸舌骨形態(研究團隊供圖)

三種熱河生物群中生代化石中,聽骨前端和腹部變化較大,而錘骨和砧骨關節相對保守,表現出聽骨前、後端的異時演化發育現象。可能的解釋是,在演化過程中,砧骨雖然也在不斷縮小,但它一直位於顱基部,與巖骨等顱基結構的位置關係變動不大。而聽骨與齒骨的分離,或者說聽覺功能和咀嚼功能的分離,可以看成是聽骨(齒骨後骨)不斷縮小、向後退縮,離開齒骨進入顱基部的演化過程,因而變化較大。砧骨-錘骨關節相對於頭骨,位置較為穩定,並一直起著一定的輔助頜關節的作用,等同於聽骨與顱骨連接的錨點,所以演變速率較低。研究者把這種比較保守的錘骨-砧骨關節稱之為固樞關節(braced hinge joint)。其特點是,錘骨和砧骨關節大致呈前後向、弧形的凹凸關係,保持了似哺乳爬行動物頜關節的基本形態。但錘骨關節窩外緣具有窄的片狀骨質襯邊。相對於這個襯邊,砧骨的位置偏靠內側。這個不起眼的骨質襯邊,從物理結構上加固了錘骨-砧骨樞紐關係,使錘骨外側接收到的聲波振動能有效傳遞給砧骨和鐙骨,最後進入內耳。因為固樞關節至少存在於三尖齒獸、對齒獸和多瘤齒獸三個重要早期哺乳動物類群中,可以認為它是哺乳動物中耳祖先表型的共有特徵,而非前人認為的二分型關節方式,代表了摩根獸等的原始的方骨-關節骨頜關節和獸類的馬鞍型錘骨-砧骨關節(saddle-shape joint)之間的過渡類型。單孔類錘骨-砧骨的平貼式接觸(abutting contact)是否也由類似的固樞關節獨立演化而來,有待新的化石證據來驗證。

除了完好的聽骨外,潘氏中國中華俊獸也保存了迄今最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舌骨懸器。通過CT掃描重建的方式,舌骨懸器首次以三維形態呈現。這一舌骨懸器由單根的基舌骨,成對的角舌骨、莖舌骨和甲舌骨,組成類似現生哺乳動物的鞍狀舌骨結構。靈活的關節模式表明多瘤齒獸此時已具有吞咽和吸吮的可能性。

圖六、潘氏中華俊獸復原圖(許勇繪)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Kalbfleisch博士後基金的資助。

作者:毛方園

供圖:毛方園

彩蛋環節

馬上打開「物種博物館」小程序

開始你的生命探索之旅吧!

相關焦點

  • 哺乳動物中耳如何演化?最新研究稱漸進過程與發育具一致性
    (研究團隊/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科研人員,通過對中國熱河生物群化石中新發現的潘氏中華俊獸保存完好聽骨的合作研究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 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除了適應滑翔的特徵和精細結構,阿霍氏樹賊獸還保存有早期哺乳動物中最為完整的中耳結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一直是脊椎動物演化中的經典課題之一。從1837年開始,人們認識到哺乳動物中耳的聽小骨,是由與爬行動物頜關節有關的幾塊骨頭演化而來的。哺乳動物的中耳通常認為由鐙骨、砧骨和錘骨構成,此外還有支撐耳膜的外鼓骨。與此相比,爬行動物的中耳只有一塊耳柱骨(=鐙骨)。
  • ...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將改變哺乳動物中耳演化認識
    光明日報錦州11月14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畢玉才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論文進而提出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搖籃,且生物群具有明顯的輻射演化的特徵。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古脊椎所成果「侏羅紀擅攀鳥龍類的發現和膜質翅膀在獸腳類恐龍中的演化」、「熱河俊獸——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新模式」、「發現具有現代人特徵的30萬年前人類頭骨化石」分別入選。 長臂渾元龍復原圖和當期《自然》雜誌封面 熱河俊獸——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新模式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在脊椎動物演化歷史中,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通常被認為是生物重演律的經典案例:哺乳動物中耳經歷了從下頜中耳(Mandibular Mammalian Middle Ear),過渡型中耳(Transitional Mammalian Middle Ear),到典型哺乳動物中耳(Definitive Mammalian
  • 基幹獸類聽覺和咀嚼器官的模塊式演化與分離研究獲進展
    ,呈模塊式趨離演化;李氏源掠獸完好地展現了兩個模塊在基幹獸類中演化分離節點的表型特徵;分離的聽覺和咀嚼模塊,增強了它們的可變異性或可演化能力,成為獸類哺乳動物輻射演化可能的內在驅動因素之一。近二十年中國遼西地區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爬獸等的骨化麥氏軟骨、遼尖齒獸等的聽骨,提供了從下頜中耳到典型哺乳動物中耳之間演化過渡模式的證據。但在過渡型中耳中,聽骨雖然脫離了齒骨,但仍與骨化的麥氏軟骨緊密絞合,後者與齒骨相連;因此,聽覺和咀嚼的功能尚未完全分開,相互還有影響。
  • 中科院團隊發表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11月28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最新通過對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化石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中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中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周氏混元獸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我國科學家將一件在內蒙古發現的約1.26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並認為混元獸是人類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認為是袋鼠等有袋類哺乳動物祖先的中國袋獸,與混元獸同屬一支。新研究動搖了有袋類起源於亞洲的結論,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於北京時間14日在線發表該成果。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
    11月28日消息,《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關於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此研究成果將拓展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新領域。&nbsp&nbsp&nbsp&nbsp賊獸是一個絕滅哺乳動物類群,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晚侏羅紀。雖然在北方大陸都有化石記錄,但它卻是哺乳動物當中的一個神秘分子。賊獸是哺乳動物最早的類群,早在1847年,它的化石標本就在歐洲發現。從那以後,儘管有不斷的報導,但幾乎所有的標本都只有單個的牙齒。
  • 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
    ——新華網3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奧秘▲潘氏中華俊獸復原圖 許勇/繪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被廣泛探討的問題,也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然而,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
  • 鳥類骨骼癒合演化或反映發育可塑性
    ,在鳥類演化後期,發育過程或受到飛行的選擇限制而失去多效性,可能反映了發育可塑性。這些骨骼在爬行類,特別是鳥類的恐龍近親中很少發生癒合,但亦有例外,如阿瓦拉慈龍類的Mononykus具有癒合的腕掌骨,馳龍類的Balaur具有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由於缺少過渡環節的化石,以及對現生鳥類骨骼癒合過程研究較少,骨骼癒合在鳥類演化歷史中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
  • 今日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和癌細胞、蟬翼防水又抑菌
    ——新華網3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奧秘▲潘氏中華俊獸復原圖 許勇/繪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被廣泛探討的問題,也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然而,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科研人員,通過對我國熱河生物群化石中新發現的潘氏中華俊獸保存完好聽骨的合作研究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這一重要科研成果的論文,已於近日由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
  • 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哺乳動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月7日凌晨,《自然》發表了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獲得了鴨嘴獸等單孔類哺乳動物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包括人等哺乳動物已有的基因組信息,如同時光倒流般反向追溯了我們整個哺乳動物類群的演化歷程,確認了一些關鍵的事件和時間點,追蹤到了我們共同祖先的遺傳信息,同時也解讀了哺乳動物性染色體演化的故事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註:哺乳型動物,是指現生哺乳動物的非直系祖先,和現生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生活在一個時代,後來滅絕) 該化石的發現,揭示了現生哺乳動物的「馬鞍狀」舌骨構造(不利於吞咽)傳承於更為原始的哺乳型動物,可能在整個哺乳動物家族祖先獲得咀嚼能力的最早期階段就已成型。該成果於7月 19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河北出土的1.6億年前化石 揭開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秘密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1.6億年前的化石,揭開了哺乳動物聽覺器官的演化之謎,證實了與恐龍同時代的賊獸已具備哺乳動物中耳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