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骨骼癒合演化或反映發育可塑性

2020-11-26 生物谷

 

10月9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李志恆與周忠和關於早期鳥類腕掌骨和腰帶骨骼癒合的研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研究提出作用於骨骼癒合的發育過程在鳥類演化早期是多效性的,在鳥類演化後期,發育過程或受到飛行的選擇限制而失去多效性,可能反映了發育可塑性。

相比於其它脊椎動物,鳥類骨骼系統最大的特點是骨骼癒合程度高,以適應飛行需要。最明顯的是,手部的遠端腕骨和三個掌骨癒合而成腕掌骨,腰帶的髂骨、恥骨和坐骨圍繞著髖臼癒合在一起。這些骨骼在爬行類,特別是鳥類的恐龍近親中很少發生癒合,但亦有例外,如阿瓦拉慈龍類的Mononykus具有癒合的腕掌骨,馳龍類的Balaur具有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由於缺少過渡環節的化石,以及對現生鳥類骨骼癒合過程研究較少,骨骼癒合在鳥類演化歷史中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件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化石,保存了完全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同時具有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的鳥類。科研人員以此為契機討論了上述骨骼在副鳥類中的癒合程度,以及主要的轉變階段(副鳥類Paraves,是指包括所有鳥類,不包括竊蛋龍類的最廣義類群,其中包括鳥類、擅攀鳥龍類、傷齒龍類和馳龍類)。通過對祖先節點特徵的恢復,研究人員認為,腕掌骨和腰帶的癒合是在少數非鳥類獸腳類恐龍、反鳥類和今鳥型類中獨立發生的。在早白堊世鳥類中,小翼掌骨和大掌骨很少發生癒合,嚴格意義上的腕掌骨並不發育。腰帶的三塊骨骼癒合也很少在這一時期的鳥類出現。晚白堊世鳥類具有完全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顯示了特殊的演化過程,卻未受到關注。

在達爾文模式演化中,一種表型特徵的出現很少是遞進式,因為作用於該表型特徵的發育過程在最初是多效性的,使該表型特徵具有多種狀態。腕掌骨和腰帶癒合在副鳥類中的「不穩定」出現,說明作用於骨骼癒合的發育過程在鳥類演化之初是多效性的——癒合、不癒合、不完全癒合在個別非鳥類獸腳類恐龍和早期鳥類中均有出現。這些骨骼癒合在晚白堊世鳥類中毫無例外的出現,表明它的發育過程在鳥類演化後期受到「限制」,失去了多效性,骨骼癒合被「固定」在鳥類演化中。是什麼樣的機製造成發育過程多效性的失去,從而有利於腕掌骨和腰帶癒合的出現?研究人員提出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是基因或調控作用發生變異,導致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在鳥類演化伊始的出現。另一種則可能與飛行的作用有關。癒合的腕掌骨能夠為飛羽的提供穩定的附著點,而癒合的腰帶能夠更好發揮承重以及負擔後肢肌肉的作用。上述骨骼在少數早白堊世鳥類的出現是飛行結構優化的體現,反映了不同環境(運動方式由陸地奔走變成飛行)作用下的發育可塑性(不癒合變為癒合)。兩種假說需要發現更多的化石,並結合發育生物學的研究進行論證。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克拉通破壞與陸地生物演化」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癒合的肩胛烏喙骨是一個非常原始的特徵,它在四足動物的演化歷史中甚至早於指(趾)節的出現;二者的分離最早開始於原始的羊膜類動物,並隨後廣泛分布(如有鱗類、鱷類等),但同時一些類群又獨立演化出了癒合的肩胛烏喙骨,包括多數非鳥類恐龍和翼龍等。肩胛骨和烏喙骨在發育上往往顯現出相互癒合的趨勢,這主要源自它們在發育初期來源於未分異的同質凝結。
  • 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但它卻揭示了早期鳥類演化的一個獨特現象——發育的可塑性。研究主導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比喻說,就像昆蟲研究中果蠅會因為壓力而改變翅脈結構一樣,在巾幗鳥的身上也體現出環境改變對個體發育過程產生的影響,進而引發了形態結構的「改變」。證據就是一塊癒合的、與飛行有關的骨骼,稱之為肩胛烏喙骨。
  • 鳥類基礎知識(2)骨骼與肌肉系統
    (2)骨骼與肌肉系統二、骨骼系統   3.1鳥類骨骼系統的特徵:      3.1.1骨骼充氣​現象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反鳥類是中生代鳥類演化最為成功的類群,構成今鳥型類的姐妹群,所有的現生鳥類都是從今鳥型類演化而來。新化石發現於1.3億年前的花吉營組。  在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尾骨的變化最為顯著。不同於恐龍所具有的長尾骨,現生鳥類的尾骨顯著縮短,特別是最後幾枚尾椎癒合成一個尾綜骨。現生鳥類的尾綜骨在側視時呈犁狀,其表面附有肌肉和纖維脂肪而能夠控制扇狀尾羽的展開和閉合,構成飛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 演化路上 鳥類為何弄丟了一側卵巢
    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這期間發生了從恐龍到鳥類的一系列演化事件。與恐龍相比,演化而來的鳥類一系列關鍵特徵發生改變,生殖器官就是其中之一。有標本顯示,雌性恐龍和現在的爬行類動物相似,仍保存兩側的卵巢及輸卵管,但現生鳥類的雌鳥僅保留了左側的卵巢及輸卵管。從什麼時候開始,鳥類丟失了一側的卵巢及輸卵管?這與適應飛行需要的體重減輕有關嗎?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在一億多年的漫長演化歷程中,鳥類是如何搞丟了牙齒呢?這是個看似簡單卻十分難回答的問題,也是鳥類演化研究中的前沿熱門問題,截至目前仍沒有公認的統一答案。故事將從第一隻鳥和第一隻沒有牙齒的鳥講起,介紹解答鳥類牙齒消失之謎的各種假說,大家可以沿著這個故事,去攀登鳥類演化的科學高峰!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亞洲地球科學學報》近期發表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黃建東博士(通訊作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王旭日副研究員及國外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 A new jeholornithiform exhibits the earliest appearance of the fused sternum and pelvis in the evolution of avialan dinosaurs(一種新的熱河鳥類具有鳥類恐龍演化過程最早出現完全癒合的胸骨和腰帶
  • 科學網—揭示美洲大蠊發育可塑性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宇紅)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詹帥等合作,在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水平上詮釋了美洲大蠊的發育可塑性 目前,研究人員分別以衣魚、美洲大蠊、果蠅作為不變態、不完全變態、完全變態的代表昆蟲研究變態發育的演化規律,完成了美洲大蠊3.4G基因組測序和後續拼接與注釋工作,其中60%左右為重複序列,預測到了21336個蛋白編碼基因。
  • 科學家研究發現骨骼癒合的新機制
    成人骨骼的修復依賴於骨幹細胞的活化,而我們對骨骼幹細胞的特徵仍然缺乏了解。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他認為,「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現極大地支持了界內一直存在的鳥類恐龍起源說。一隻火雞引發的假說據徐星介紹,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的提出有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1870年的一天,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在吃晚餐時突然發現啃光了肉的火雞骨架與恐龍的骨骼異常地相似,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 雞體內再現恐龍骨骼特徵,難道是「恐龍雞」嗎?
    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腓骨是小腿中靠外的骨,鳥類的腓骨在演化中變得比旁邊的脛骨要短,並且不再與踝骨相連。有研究指出,鳥類在胚胎階段會首先發育出一根管狀的腓骨,類似恐龍化石中腓骨的結構。
  • 鳥類起源於什麼?真的是由翼龍演化而來的?
    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鳥兒可以經過演化飛上天空,而我們人類卻不可以做到,今天就讓小編來為你們揭秘一下吧。首先,鳥類真的始於翼龍嗎?為神魔小編會有這樣的猜想呢?那裡面則是講述了很多的恐龍,其中就有翼龍,當時我就在想,他會不會就是現在鳥類的祖先呢?畢竟他也是會飛的呀!但是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它是沒有羽毛的呀!現在可以飛的只有一種沒有羽毛,就是蝙蝠類。它們沒有羽毛卻可以飛翔,更準確的是滑翔。它們的骨骼是真空的,外面就是毛細血管和一層皮。
  • 【新華網】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
    哈密翼龍的胚胎是如何發育的?  ……  2月8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成果。  揭示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義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  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揭示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
  • 【科技日報】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2016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等人發現了食魚反鳥正型標本,該標本保存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食團,為復原早期鳥類消化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但由於標本保存的原因,食魚反鳥確切的系統發育位置尚不能確定。」王敏說,主要原因是包括食魚反鳥在內的大量中生代鳥類化石多呈二維保存,而多數屬種僅有正型標本,限制了所能觀察到的形態特徵。
  • 科學家在雞體內培育出恐龍骨骼!
    研究者成功推遲了鳥類胚胎的發育,發現第一個腳趾不能翻轉,反而長得很像恐龍的腳趾。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  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腓骨是小腿中靠外的骨,鳥類的腓骨在演化中變得比旁邊的脛骨要短,並且不再與踝骨相連。有研究指出,鳥類在胚胎階段會首先發育出一根管狀的腓骨,類似恐龍化石中腓骨的結構。
  • 非模式生物演化發育生物學步入新時代
    例如,動植物登陸伴隨著一些重大創新性狀的出現,如動物四肢、肺、胎盤、羽等,以及植物的花、果、維管等,為其進一步輻射演化和適應性演化奠定基礎。然而,解析重要性狀的起源與演化,理解其發育過程與表型變化之間的關係,離不開發育生物學的理論框架和技術手段的支撐。只有將發育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相互整合,相輔相成,才能全面解析關鍵創新性狀的起源和演化機制。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它不僅顯示出與鳥類的獨特相似之處,而且似乎是一個聰明、快速移動的獵手,而不是緩慢的爬行動物。,支持了恐龍是鳥類的直接祖先的觀點。現在,科學家們知道,恐龍早在始祖鳥出現之前就已經演化出類似鳥的特徵,侏羅紀晚期的化石通常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
  • 科學家「看清」 食魚反鳥骨骼長啥樣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
  •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
    早白堊世食魚反鳥到底具有怎樣的骨骼結構?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依據新的歸入標本對奇異食魚反鳥的解剖學和系統發育位置進行了釐定。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