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距今1.27億年前的原始鳥類迷惑巾幗鳥化石和復原圖。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屈婷)一類名為「迷惑巾幗鳥」的早白堊世原始鳥類,可能是目前已知僅晚於「孔子鳥」的、最原始的具有「短尾巴」的鳥類。但它又有許多獨特的形態特徵,其珍貴程度毫不遜色於「孔子鳥」。

這隻距今約1.27億年前的巾幗鳥,2017年發現於河北圍場地區的熱河生物群。其屬名取自「巾幗」,寓意其「珍貴」,以此致敬所有工作在一線的女性科研人員。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的一項科學發現顯示:它就像沙雞般大小,體重約250克,有短且小的翅膀,可能「飛行能力並不強」。但它卻揭示了早期鳥類演化的一個獨特現象——發育的可塑性。

研究主導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比喻說,就像昆蟲研究中果蠅會因為壓力而改變翅脈結構一樣,在巾幗鳥的身上也體現出環境改變對個體發育過程產生的影響,進而引發了形態結構的「改變」。

證據就是一塊癒合的、與飛行有關的骨骼,稱之為肩胛烏喙骨。

在近乎所有具有飛行能力的現代鳥類中,肩胛骨和烏喙骨通常是相互分離的。但如果追溯到鳥類開始徵服天空的時間點,會驚奇地發現:被譽為已知「最早具有角質喙的鳥類」的孔子鳥的這兩塊骨頭是癒合的,如同鳥類的祖先恐龍那樣,說明這是一種「相當原始」、返祖的特徵。

在巾幗鳥「橫空出世」前,這一現象曾讓古鳥類專家迷惑不解。畢竟,孔子鳥是1996年發現於遼寧省朝陽地區,距今約1.3億年。它之所以成為熱河生物群中最為著名的原始鳥類化石之一,是因為它是已知「最早具有角質喙的鳥類」。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比始祖鳥更像鳥」的孔子鳥,它的肩胛骨和烏喙骨如同鳥類的祖先恐龍那樣,反而是癒合的?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克拉通破壞與陸地生物演化」團隊成員赴冀北野外考察。

骨架完整的巾幗鳥「完美」地補上了缺失的證據鏈。它和此前發現的、部分骨骼缺失的重明鳥是姐妹群,構成「巾幗鳥科」。研究團隊通過原始鳥類骨組織結構的分析認為,癒合的肩胛烏喙骨是在孔子鳥目和巾幗鳥科中獨立發生的,而癒合的發生可能源自這兩個類群較快的生長速度。

科學家推測,也許是環境的壓力,使得巾幗鳥和孔子鳥類必須縮短達到成年需要的時間,才能提高存活的概率。但這也帶來了「副作用」:加快的成骨作用使得尚處在軟骨階段的肩胛骨和烏喙骨在骨化過程中「未來得及」相互分離就癒合了。

古環境和食性的研究為追溯巾幗鳥的生態提供了線索。在早白堊世,河北地區除了零星的湖泊,遍布茂盛的樹木。巾幗鳥保存有胃石,極有可能說明它是植食性的。通過對比巾幗鳥和現代鳥類翅膀的幾何形態,科學家發現它的翅膀結構與生活在茂密樹林裡的鳥類相似,短而小的翅膀恰好能夠在林間輾轉騰挪、快速旋轉,幫助它採食。

王敏說:「巾幗鳥最大的意義在於它進一步表明,在討論鳥類或者其他生物的早期演化,特別是鑲嵌演化時,發育可塑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巾幗鳥正是一個「高度鑲嵌演化」的例子:它的短尾巴、退化的手指、加長的前肢等,是典型的鳥類特徵;但同時它的齒列、部分頭骨和肩帶形態又和獸腳類恐龍非常相似。因此,科學家將「迷惑」定為它的種名。

巾幗鳥並不是現代鳥類的直系祖先。它是一種更為原始的鳥,與後來演化到今天的今鳥型類相比,已成為時光隱藏的傳說。從化石中打撈這段「地球記憶」,對今人有何意義?

王敏簡單地回答道:「認識自然,是我們的天性。」

(文中圖片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提供)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彌曼始今鳥(圖)
    中國科學家發現彌曼始今鳥(圖) 2015-05-06 16:03:12  在鳥類的演化歷史上,距今2.52億年到6600萬年前的中生代是一個重要時期。在中生代,今鳥型類、反鳥類和其他更為原始的鳥類生活在一起。但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發生的生物大滅絕中,反鳥類和其他更為原始的鳥類都滅絕了,只有今鳥型類的部分進步類群存活下來,並最終演化成現生鳥類。中生代鳥類化石保存得較為稀少,讓科學家很難了解到鳥類祖先的早期演化史。
  •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新華網西安5月6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中國科學家對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種名為春光蟲和另一種俗稱「海筆」的八射珊瑚化石被證實是現代兩類最低等的真後生動物――櫛水母類和刺胞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勾勒出了整個動物界早期譜系演化的全貌輪廓。
  • 科學家發現白堊紀偽蠍可「搭車」鳥類
    科學家發現白堊紀偽蠍可「搭車」鳥類 原標題: 部分偽蠍有攜播的習性,能附著在雙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盲蛛、鳥類、哺乳類動物的身上,隨之遷移到別處。論文作者之一、山西忻州師範學院博士高志忠介紹,此次發現的偽蠍從形態學上可歸入地偽蠍科,其觸肢細長,背甲近三角形,具有明顯的兜帽結構,腹部為典型的卵圓形且全身存在顆粒。  「緬甸琥珀中,偽蠍並不算罕見,有昆蟲學家曾經描述過偽蠍在虻類和金龜子身上的『搭車』行為。」
  • 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中國科學家發現發育早期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具有可塑性
    研究結果為後期探索環境刺激如何改變視網膜環路提供了基礎,並有助於利用早期感覺經驗訓練對一些感覺系統疾病進行輔助治療的探索。2020年3月25日和2020年6月12日《PLOS Biology》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分別在線發表了題為《早期視覺運動經驗塑造視網膜方向選擇性神經節細胞間的縫隙連接》和《早期視覺運動經驗提高視網膜的運動方向編碼能力》兩篇研究論文。
  • 白堊紀早期的一種鳥類新物種擁有尾蹤骨
    本周《通訊-生物學》An unusual bird (Theropoda, Aviala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Japan suggests complex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asal birds報告了一種在日本發現的此前未知鳥類物種的化石
  • 我國學者首次揭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
    早先的研究曾發現類似鳥類的恐龍後肢上存在羽毛,但是在早期鳥類身上卻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證據。山東省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與徐星研究員等通過分析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化石,發現11件早期原始鳥類標本後肢上長有羽毛的明顯跡象,經過深入對比研究,認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並且後肢羽翼也具備協助飛翔的氣動功能。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長"蝙蝠翅膀"奇翼龍 距今1.6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長"蝙蝠翅膀"奇翼龍 距今1.6億年   奇翼龍頭骨化石近照(鄭曉廷供圖)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對一件珍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後發現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揭示了尾綜骨與尾羽在鳥類早期演化中是相互獨立的,此外還發現了一類形態特殊的羽毛。  反鳥類是中生代鳥類演化最為成功的類群,構成今鳥型類的姐妹群,所有的現生鳥類都是從今鳥型類演化而來。新化石發現於1.3億年前的花吉營組。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2018-02-02 12: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科普|我科學家發現鄭氏重明鳥 揭示鳥類早期演化的複雜性
    25日出版的《自然》子刊《科學報告》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古生物研究的最新進展——我國科學家在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類新的基幹鳥類化石,命名為「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大爪子 短胳膊 體型「迷你」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屈婷)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了兩種新的恐龍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鄭秋暘/繪圖 攝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隕石撞擊地球及頻繁火山活動,使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龍等相繼滅絕。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   本報北京6月20日電(記者 邱晨輝)繼「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之後,中國科學家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又迎來一項重大突破。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中國搜索訊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結構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顏色,包括鳥類身上的羽毛、甲蟲等。不同於色素色,結構色是光照射在蟲體表面複雜的微觀結構上產生折射、衍射及幹擾而形成的,具有種內性信號傳導、警戒和保護等重要功能。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或挑戰「被子植物白堊紀起源說」  光明日報錦州3月9日電(記者畢玉才)白堊紀才開始有被子植物,這是以往學界較通行的觀點,但遼寧西部一塊1.25億年前化石的發現,有可能將這一時間提前
  • 港大主導出版早期鳥類和近親的論文集 展示廓羽盜龍類恐龍研究成果...
    有見及此,兩位研究此範疇的專家,包括香港大學助理教授(研究)文嘉棋博士,以及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生物進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中國北京)的徐星教授,合編了一本有關廓羽盜龍類獸腳類恐龍的論文集(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