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2018-02-02 12:45: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潘力維

  中新網南京2月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2月2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細胞》出版集團《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楊顏慈 攝

  參與本次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龐科博士向媒體通報了本次發現的內容。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門類之一,藍藻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等息息相關,比如在稻田中培育的固氮藍藻,可以使水稻增產;受氮、磷等元素汙染後,藍藻引起太湖「水華」和海水「赤潮」,則會給養殖業和漁業帶來危害等。

  龐科稱,藍藻可以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此外,某些特殊類型的藍藻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生物可吸收利用的化合態氮,為其他生物提供了氮的來源,在自然界的氮循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部分藍藻也被形象地成為「氮肥化工廠」。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楊顏慈 攝

  因此,具有固氮能力的藍藻在地球上何時出現,對理解早期生命演化過程及其地球環境背景具有重要意義。

  龐科介紹,在藍藻中,有一個能進行固氮作用的進化枝,分化出包括異形胞和厚壁孢子在內的複雜多細胞結構。在異形胞內含有豐富的固氮酶,是藍藻進行固氮作用的場所。因此,具異形胞藍藻是早期生物固氮的直接證據,然而它們的化石記錄非常稀少且爭議很大。

  「在本次研究之前,唯一可信的異形胞和厚壁孢子化石,來自於約4.1億年前的泥盆系萊尼燧石。這一化石記錄遠晚於藍藻實際的起源時間,阻礙了我們去理解複雜多細胞化和細胞分化在藍藻中的演化過程。」

  龐科告訴記者,本次發現的大型安徽絲藻為單列的絲體化石,由一層薄的胞外膠鞘包裹,研究認為其是一種具異形胞的藍藻化石。這一發現,將最早可靠的具異形胞的藍藻化石記錄由泥盆紀(約4.1億年前)向前推進到新元古代早期(10-7.2億年前),提供了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研究認為,藍藻的異形胞是為了應對氧氣濃度上升、保護其中對氧氣敏感的固氮酶而產生,因此大型安徽絲藻從生物學方面也證實了新元古代早期地球氧化還原環境的轉變。(完)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
  • 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2014-08-24 12:24:19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金鵬飛 最早厚齧科囓蟲  本報訊(記者 劉歡)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近期對緬甸琥珀內含白堊紀昆蟲進行研究時,首次發現中生代鎧甲化石、最古老筒形隱翅蟲化石及最早囓蟲化石等
  • 中國科學家在南亞發現美洲豹遠古祖先化石證據
    (動物復原圖:陳瑜/繪製)江左其杲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博士研究生江左其杲和其導師劉金毅研究員通過對南亞地區哈羅河流域早更新世化石點(古地磁測年距今約177萬-107萬年)貓科的系統描述和對比研究,發現其中主要化石材料可歸入岡巴佐格豹,這也是美洲豹演化支系在南亞地區首次發現化石證據。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中國搜索訊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研究還發現,白堊紀的飄翅目昆蟲具有單層融合型鱗片,其形態比已知鱗翅目鱗片所有類型都原始。王博說,這一研究表明具有結構色的翅膀鱗片在鱗翅目出現前就已在飄翅目等原始類群中廣泛存在。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的"四不像"動物化石
    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中國科學家在寒武紀地層裡發現到的這些麒麟蝦化石,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北京時間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我國南方發現最早的現代人類化石
    原標題:我國南方發現最早的現代人類化石 一個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刊登在10月15日《自然》雜誌上的論文稱,在我國湖南省道縣福巖洞發現了47枚約8萬年到12萬年前人類的牙齒化石,以及多種滅絕和現生哺乳動物的化石。這是迄今在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的蹤跡。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猿人頭骨化石 初步判斷在更新世中期
    中國科學家20日宣布,在安徽省東至縣華龍洞古人類遺址發現新的保存較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這是中國在古人類考古研究方面的又一重大發現。華龍洞是繼周口店、藍田、和縣、南京之後,在中國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直立人化石地點。豐富的古人類化石發現以及相關的古人類生存活動證據,標誌著中國古人類學研究取得一項重大成果。
  • 安徽省科學家發現最早化石證據
    記者日前從省地質博物館獲悉,該館黃建東博士研究團隊與濟南大學王霞博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Julia A.Clarke教授合作,在該館館藏早白堊世今鳥類化石中發現鹽腺結構,為非鳥類恐龍中鹽腺的存在提供了最早的化石證據。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科學報告》上。  目前,在中生代鳥類中,只有晚白堊世海洋鳥類有與現生鳥類似的鹽腺,其他中生代鳥類和非鳥類恐龍都未見報導。
  •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或挑戰「被子植物白堊紀起源說」  光明日報錦州3月9日電(記者畢玉才)白堊紀才開始有被子植物,這是以往學界較通行的觀點,但遼寧西部一塊1.25億年前化石的發現,有可能將這一時間提前
  • 中國科學家發現霸王龍祖先長有羽毛的證據
    新華網倫敦10月6日電(記者曹麗君)中國科學家在將於7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近日在遼寧境內發現的化石證明,這種古老動物的祖先長有羽毛。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博士等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掘到一些恐龍碎片,從其形態上判斷,這些化石屬於一種身長約1.5米、體重較輕的恐龍,大約生活在1.28億年至1.39億年前。  從其較為完整的頭骨化石判斷,這種恐龍和大約6000萬年後出現的霸王龍相似,而其身體特徵則與長有羽毛的中華龍鳥相似。
  • 沙漠古湖發現12萬年前足跡化石,古人類首遷入最早證據
    科學家在沙烏地阿拉伯內夫得沙漠(Nefud Desert)的阿拉特哈古湖(Alathar lake)遺蹟中,發現數百個因沉積物侵蝕而成的足跡化石(路透)科學家原本認為,人類祖先起源於非洲,並在6萬年前出現第一次大遷徙,不過近年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古人類早在12萬年前就開始從非洲多次向外遷徙。最新發表的研究中,科學家在中東一座古老湖泊中發現人類足印的生痕化石,可能是人類首度遷入該地區的最早證據。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
  • 美媒:古人類化石驚現惡性腫瘤 系最早癌症證據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一塊有170萬年歷史的足骨化石上帶有骨肉瘤(合眾國際社)參考消息網7月30日報導 美媒稱,癌症早在史前時期就已出現。考古遺址南非斯瓦特克朗斯洞穴出土了一塊有170萬年歷史的足骨化石,化石上帶有惡性腫瘤,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發現的最古老的癌症證據。據合眾國際社7月28日報導,研究人員確認該腫瘤是骨肉瘤,即現代年輕人易患的一種惡性骨癌。然而,這塊古老的足骨肯定不是來自現代人類。科學家認為,它來自早期的人類近親——一種用雙足行走的古人類,但無法確定確切人種。
  • 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社會行為的最早證據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至少從恐龍時代的白堊紀晚期開始,這種行為的最早證據距今大約1000萬年。> 通過對大約7550萬年前的小型嚙齒類動物Filikomys primaevus(意為「年輕友好的老鼠」)化石的研究
  •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
    [video:0001.中國網絡電視臺-[共同關注]迄今最早大型複雜多細胞生物化石被發現:該類生物出現時間提前近10億年]這是關於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領域中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發現,將地球上大型多細胞生物的出現時間提前了將近10億年。  此次報導的大型多細胞化石群發現於河北遷西縣和寬城縣境內,地處燕山山脈南麓。
  • 科技日曆|440萬年前的「最早人類化石」被發現,揭秘人類與類人猿...
    ,但具體的起源和一些關鍵性的過渡生物的化石,還存在缺失。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化石,成為了讓考古學家們著迷的稀奇寶貝。1994年9月22日,一個國際考古學家小組在衣索比亞發現了440萬年以前人類最早祖先的遺骨化石,從而填補了人類與類人猿之間進化史上的空白。
  • 科學家發現中國最早古人類活動的證據
    這一發現表明,古人類可能很早就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地方——比此前認為的更早。資料圖片  迄今最早的非洲以外古人類證據來自喬治亞的德馬尼斯,該區域發現了185萬年前直立人的化石及其使用的工具。其他在中國和印尼爪哇島發現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可以上溯至150萬年至170萬年前。不過,一些科學家表示,有證據顯示古人類活動從200萬年前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