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是群居動物有多久了?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至少從恐龍時代的白堊紀晚期開始,這種行為的最早證據距今大約1000萬年。
通過對大約7550萬年前的小型嚙齒類動物Filikomys primaevus(意為「年輕友好的老鼠」)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發現了這種動物經常出沒和群居的證據。
我們說的不只是成年動物養育幼仔——在蒙大拿西部的蛋山,有一處遺址顯示成年動物和幼仔選擇一起挖洞和築巢,這也許是歷史上第一次這樣的社會活動。
來自華盛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盧克·韋弗說:「我認為,觀察哺乳動物社會互動的根深蒂固是很有力量的。」
「因為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傾向於認為社會性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獨有的,或者至少是我們的近親,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行為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哺乳動物族譜。」
「多瘤目動物是最古老的哺乳動物種群之一,它們已經滅絕了3500萬年,但在白堊紀晚期,它們顯然與現代地松鼠有著相似的群居關係。」
人們一直認為,這種刻意的社會行為是在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之後發展起來的,主要是在人類屬於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中發展起來的。
根據這些化石——發現它們的巖石類型、它們被保存的完好程度,以及普裡馬烏斯與現代穴居動物的共同特徵——這些都表明,這些遠古生物很喜歡在一起休息。
研究人員在化石上找不到任何咬痕的證據,所以不太可能是捕食者把這些動物放在一起的,而且如果它們是被河流移動的,那麼化石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完整。
「這些化石改變了遊戲規則,」古生物學家格雷戈裡·威爾遜·曼蒂拉說。「當古生物學家致力於重建這一時期哺乳動物的生物學時,我們通常會盯著單個的牙齒,也許是沿著河流滾動的下顎,但在這裡,我們有多個,接近完整的頭骨和骨骼保存在動物生活的確切地點。
「我們現在可以可靠地看到哺乳動物是如何與恐龍和其他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動物互動的。」
今天,大約有一半的有胎盤哺乳動物以這種方式進行社交(全球流行病允許),這種行為在一些有袋類動物中也可以看到,比如袋鼠。
除了繁殖和撫養孩子,人類聚在一起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有助於避免捕食者,共享資源,保持溫暖。
現在看來,這種行為開始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得多。當世界上很多地方還在努力解決集體聚會的限制時,這提醒我們,我們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這是研究團隊非常清楚的一點。
韋弗說:「就在不出門的命令開始生效的時候完成這篇論文真是太瘋狂了——在這裡,我們都在盡最大努力保持社會距離和孤立,而我寫的是關於恐龍還在地球上遊蕩的時候哺乳動物是如何進行社會互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