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裔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或仍遵循RNA幹擾

2021-01-17 人民網

在對抗病毒時,包括植物、真菌和蒼蠅等在內的生物會使用與RNA片段有關的一種優雅的機制。在進化歷史的某個階段,哺乳動物顯然已拋棄這種機制。至少科學家是這麼認為的,不過近日發表的兩篇有爭議性的報告卻有不同的看法。

這種RNA抵禦機製取決於一個事實:大多數病毒會通過自身複製RNA來繁殖。被入侵的細胞會識別病毒RNA,並自動啟動RNA幹擾(RNAi),以阻止病毒繁殖和擴散到其他宿主細胞。

RNAi過程開始時,一種被稱作DICER的酶會將病毒RNA的一個長鏈切成多段(約含22個基因)。接著,宿主細胞的另一種分子將這些片段運走,阻止病毒RNA複製。

「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系統,因為它適用於任何病毒。」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分子生物學家Olivier Voinnet如是說。Voinnet是其中一篇論文的作者,這些論文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在過去的15年中,科學家努力尋找這種抗病毒機制存在於哺乳動物中的跡象。他們對鼠、人和其他哺乳動物細胞的遺傳內容進行測序,但都歸於徒勞。最終,他們推測,哺乳動物已停止使用RNAi來防禦病毒,因為其獲得了另一種防禦工具:被稱為幹擾素的有毒蛋白。Voinnet說:「這種觀點認為:幹擾素取代了RNAi,而這就是為何哺乳動物不再使用RNAi的原因。」

不過Voinnet和他的同行、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分子生物學家丁守偉並未被此觀點說服。「我們相信,數億年來,RNAi一直都是抗病毒機制。」丁守偉說,「哺乳動物為何要拋棄如此有效的防禦機制呢?」

為調查真相,Voinnet的團隊聚焦於小鼠的胚胎幹細胞。幹細胞並不會產生幹擾素蛋白,因此Voinnet推斷,這些細胞會使用RNAi來保護自己。事實上,他和他的團隊在使用病毒感染細胞後,重新獲得了其RNA片段。為了說明是DICER像在其他生物中一樣導致了該片段,Voinnet去除了其基因,片段就再沒有出現。

同時,丁守偉的團隊試圖在小鼠中尋找RNAi。他認為,早先的研究沒能在哺乳動物中發現RNAi,是由於其他科學家使用的病毒含有能破壞RNAi片段的蛋白質。為避免該情況發生,他使用一種被稱作Nodamura的不起眼的病毒感染了一隻7歲的小鼠,因為他知道如何鎖住其抵禦蛋白。通常情況下,Nodamura病毒會使小鼠死亡,不過當研究團隊除去其破壞RNAi的蛋白後,病毒滅絕,而小鼠存活了下來。丁守偉說:「我確實相信RNAi反應至少與一些感染哺乳動物的病毒相關。」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病毒學家Bryan Cullen認為,這些作者也許真的已經從胚胎幹細胞中重新發現了抗病毒RNA片段,不過他認為它們的出現可能無關緊要,因為「幹細胞不是病毒的目標」。他和同事在成熟小鼠和人體中並未探測到RNAi的跡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使用了高度敏感的測序方法。

紐約伊坎醫學院的病毒學家Ben tenOever也持懷疑態度。他表示,這兩篇論文中的數據並不足以推翻以前沒有發現哺乳動物中存在抗病毒的RNAi證據的很多研究。比如,一項研究發現,沒有幹擾素蛋白的小鼠在感染了缺少可以鎖住RNAi的蛋白的流感病毒後便會死亡。「如果RNAi存在,」他說,「小鼠就應該活下來。」

TenOever也認為,丁守偉和他的團隊在其小鼠實驗中作了過多的假設。他認為,RNA片段數量增多與病毒減少相關,不能證明其因果關係。病毒水平下降,可能是因為病毒失去了防禦蛋白而產生的損失,這是與RNAi無關的原因。他還說,並沒有證據表明小鼠中的RNA片段是由和其他生物體中一樣的RNAi機制產生的。

儘管論文的作者在實驗中破壞了幹細胞中的DICER,但他們並沒有在已感染病毒的小鼠細胞中做同樣的實驗。「這令人沮喪。」TenOver說,「真正的原理證明沒有完成。」他計劃立即進行DICER實驗。

Voinnet稱,他希望其他人質疑他的發現。「就像是人受到一拳打擊後,就需要考慮剛剛發生了什麼。」他說。他歡迎在該領域的討論。「我希望人們至少會說RNAi可能存在於哺乳動物中,然後我們一起努力去證明。」

德克薩斯大學的病毒學家Chris Sullivan扭轉了這個關於RNAi的故事。在近日發表的一篇報告中,他和他的團隊發現了哺乳動物在感染病毒後激活其RNAi機制的證據,不過該機制卻是用來抑制幹擾素反應的,這對宿主細胞來說是危險的。(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華裔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新途徑 或助疫苗研發
    原標題:美華裔科學家發現抗病毒新途徑   美國《科學》雜誌10日發表了華裔科學家丁守偉教授新的抗病毒免疫機制研究成果,或有助於探尋抗病毒疫苗研製新路。   丁守偉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從事RNA(核糖核酸)幹擾研究。此前,他與其他科學家發現,RNA幹擾介導的抗病毒免疫機制在植物、果蠅和線蟲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 Science :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細胞的新型抗病毒機制——RNAi
    2013年10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在植物和昆蟲體內有一種特殊的抗病毒免疫反應:RNAi反應(RNA幹擾)。儘管RNAi在哺乳動物中也有發現,但是科學家只發現該過程只參與基因調控而不參與抗病毒反應。
  • 武漢病毒所發現RNA幹擾具有抗病毒免疫作用—新聞—科學網
    國際同行評價,該工作完善了對哺乳動物抗病毒免疫機制的認識,為相關抗病毒藥物設計或免疫療法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RNA幹擾(RNAi)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轉錄後基因沉默機制。長期以來科學家已經發現,當病毒入侵真菌、植物和無脊椎動物時,病毒RNA複製所產生的雙鏈RNA被宿主RNAi通路所識別並切割成小幹擾RNA(siRNA),這些病毒衍生出的siRNA被加載到RNAi通路下遊的RNA沉默複合體RISC中,介導同源病毒RNA的降解,從而達到抗病毒的目的。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美國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篩選神經元分化過程的功能影響時,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RNA circZNF827,它令人驚訝地「踩下了神經發生的剎車」。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ircRNA和它的宿主編碼的蛋白產物共同進化,調節彼此的功能,直接影響神經發生的基本過程。正確的時間和神經元分化的精細控制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 美華裔科學家郗小星聲援「科學家不是間諜」活動
    信息 美華裔科學家郗小星聲援「科學家不是間諜」活動 2016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8月12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當地時間11日中午及傍晚,受邀於亞裔正義促進會(AsianAmericans Advancing Justice),曾蒙受冤情4個月的美國華裔科學家郗小星教授來到洛杉磯
  • 美科學家華裔佔30%,貢獻比美本土科學家高,我們為對手培養人才
    美國的AI領域有近1/3科學家都是中國人,這些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在中國完成本科,赴美留學後留下來成為美國頂尖AI研究員。對此有媒體批評如今川普的對華嚴厲政策限制高科技領域的華人科學家,如果美國不再歡迎他們,他們就會回到中國去。
  • 一名在美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
    白宮也加大了對華裔科學家的限制力度,美國國務院將在敏感研究領域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籤證停留期限從可以說,近幾個月來,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在美國屢遭針對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一些中國籍科學家和美籍華裔科學家接連遭到美國高校解聘,以至於在學術界造成了一種恐懼不確定的氣氛。
  • 美首次批准RNA幹擾技術作為殺蟲劑使用
    本報訊據外媒報導,美環保署在6月15日批准了第一個以RNA幹擾技術為基礎的殺蟲劑。該技術通過將DvSnf7雙鏈RNA添加到SmartStax Pro轉基因玉米中,從而起到殺蟲作用,該轉基因玉米由孟山都和陶氏合作研發。其中RNA幹擾技術來源於孟山都。
  • RNA幹擾的分子機制首次被發現
    原標題:RNA幹擾的分子機制首次被發現  科技日報北京7月7日電 (記者劉園園)日本東京大學官網近日宣布,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核糖核酸幹擾(RNAi)的分子機制。所謂核糖核酸幹擾,就是單分子RNA分裂時出現的某種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的現象。
  • 美華裔科學家痛悼「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
    美華裔科學家痛悼「哥倫比亞>   中新網2月4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哥倫比亞太空梭失事,華裔科學家都感到悲痛
  • 華裔科學家郗小星盼美政府道歉 趙美心等議員力挺
    信息 華裔科學家郗小星盼美政府道歉 趙美心等議員力挺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8月1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近年來多位美國華裔科學家蒙冤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 「細胞的外表面就好比人的臉,要識別細胞是好是壞,比如是免疫T細胞還是腫瘤細胞,最重要的就是看它表面有些什麼。」鐘聲教授解釋說,「細胞的表面分子協助了細胞的通訊和相互作用。」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根據在Genome Biology正式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鐘聲教授與其合作者張良方教授、陳真教授共同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專門開發的檢測和測序技術鑑定出,這類細胞表面RNA分子由細胞核內的基因組編碼產生。
  • 科學家研究RNA幹擾技術取得突破
    新華網倫敦11月11日電(記者曹麗君)來自一家名為「ALNYLAM」的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究人員在1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通過轉基因技術在RNA(核糖核酸)幹擾技術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為治療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帶來了希望。  RNA幹擾是一種由雙鏈RNA誘發的「基因沉默」。
  • 美FBI僱華人舉報華裔科學家,76人被判刑、驅逐出境!華裔神經科學家...
    在不到三個月時間裡,包括阿肯色大學電氣工程學華裔科學家洪思忠、癌症研究員鄭早松(Zaosong Zheng)、機器人學研究員葉延慶(Yanqing Ye)、阿肯色大學的工程學教授洪思忠及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遺傳學與心血管疾病專家王擎(Qing Wang)、堪薩斯大學的華裔化學家陶豐等6位著名華人科學家在美被逮捕、判刑。
  • 美科研機構開除華裔科學家:清理門戶還是利益衝突?
    外籍、非北美本土族裔學者和教職員工,現在紛紛擔心自己的在美生活和事業會因為一紙突如其來的解職信被斷送。這並不是杯弓蛇影:上周,位於美國城市休斯頓的 MD An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對五名亞裔科學家完成了調查,並對其中三人(均為華裔)開除處理。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現奇特粒子 引發物理學界興趣
    中新網10月27日電 在美國德州國際實驗合作組(BABAR)從事研究的現任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物理系主任婁辛丑與博士研究員葉樹偉所帶領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奇特且被找到機率很小的粒子Y(4260),為實驗與理論物理界基礎研究帶來新氣象。
  • 華裔科學家發現「怪獸」黑洞 —新聞—科學網
    NGC1600星系相比於周圍要更大更亮 該星系中央發現巨大黑洞的電腦模擬圖 據英國《衛報》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於當地時間6日宣布,華裔旅美女科學家馬中珮所領導的團隊在宇宙稀疏偏遠處發現一個超大黑洞,該黑洞被研究團隊暱稱為「NGC1600怪獸」。
  • RNA幹擾技術(RNAi)及其應用
    (3)某科學家將能引起RNA幹擾的雙鏈RNA的兩條單鏈分別注入細胞內,結果卻沒有引起RNA幹擾現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4)研究發現,Dicer受DNA上某基因控制,如該基因上某鹼基發生了改變,是否RNA幹擾現象就消除了?你的結論依據是什麼?(5)請舉一例說明RNA幹擾在實際中的運用或意義。
  • RNA幹擾被發現是人類神經早期發育的「保護傘」
    RNA幹擾被發現是人類神經早期發育的「保護傘」 原標題:   新華社武漢4月19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人神經前體細胞可以利用RNA幹擾抗病毒免疫抵抗寨卡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