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研機構開除華裔科學家:清理門戶還是利益衝突?

2021-01-21 品玩

2019年以來,出於美國高層政策的導向,美國學術圈對以華裔為首的外籍學者和教職員工的排斥情況愈演愈烈了。

一方面,在政府層面上,包括 J(交流學者)、H-1B(外籍高技術員工) 等在內的許多面向中高級知識分子的籤證,審查時間越來越長,拒籤率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據矽星人了解,包括史丹福大學、UC伯克利等在內的多所美國頂級學府,內部一度出現了不少基於族裔或和國籍對學者的舉報事件。

外籍、非北美本土族裔學者和教職員工,現在紛紛擔心自己的在美生活和事業會因為一紙突如其來的解職信被斷送。

這並不是杯弓蛇影:上周,位於美國城市休斯頓的 MD An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對五名亞裔科學家完成了調查,並對其中三人(均為華裔)開除處理。

至於還未開除的二人,MD Anderson 已經對其中一人完成了調查,發現其違反了機構規章制度但未達到開除的程度;剩下一人的調查仍在進行當中。該機構確認,這二人也是亞裔。

作為全美最頂尖的癌症研究機構和新治療方案試點醫院之一,德克薩斯大學 MD An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一直是全世界癌症醫學專家心目中的學術聖地。而現在該機構對華裔科學家「痛下殺手」,已經在機構內引發了其他在職科研人員的不滿。

據《科學》雜誌周二報導[1],MD Anderson 內部的不滿情緒已經十分高漲,以至於該機構不得不在昨天(4月23日)召開全體會,由包括總裁、首席科學官等在內的高管向員工親自承諾:這只是一起孤立的事件。對華裔科學家的集中處理,不是 MD Anderson 的本意。

根據一段由 MD Anderson 員工提供的錄音,該機構總裁彼得·皮斯特斯 (Peter Pisters) 在會上宣布,「我可以向大家保證,這次的開除決定跟種族完全沒有任何關係。」(I can assure you 100% that this is not based on ethnicity.)

他進一步解釋了這個決定,是經過了合規的嚴格調查之後才做出的。

事出於2015年歐巴馬政府期間。自那開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以下簡稱 NIH) ,和聯邦調查局 (FBI) 已經向全美超過一萬所科研單位和高校發出了通知,有的點了名,有的沒有,要求這些機構對自己的員工(主要是外籍和非本土族裔)進行審查,或配合上級部門的調查。

MD Anderson 收到的通知,要求其對 NIH 列出的至少五名科學家涉嫌利益衝突的情況配合調查。

而這五人當中的三人,均為華裔。據 MD Anderson 提供給《休斯頓紀事報》的調查文件顯示[2],調查者認為這三人可能屬於「千人計劃」以及中國人才引進和學術交流項目。

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事實上,MD Anderson 的政策允許在職科研人員和外部機構建立學術合作,且不禁止員工參與像「千人計劃」這樣的國外科研資助項目。

在多次就開除這些華裔學者的真實原因聯繫 MD Anderson 後,矽星人仍未得到該機構的任何官方回復。

但從一些被 MD Anderson 接觸的媒體(《科學》和《休斯頓紀事報》)的報導來看,我們可以合理猜測:問題或許出在了「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 上。

一種可能的情況是:這三位被開除的華裔科學家,並未通過 MD Anderson 領導認可的途徑,澄清自己和外國(也就是中國)科研項目之間的關係。

據 MD Anderson 透露,NIH 在去年八月向該機構發出的通知顯示,包括這三人在內的科研人員,存在「利益衝突」情況。NIH 要求該機構在三十天內給出答覆,而該機構最終同意配合 NIH、FBI 的調查,向它們提供了員工的電子郵件記錄等資料作為證據。

MD Anderson 每年有大量的研究資金來自於 NIH,而 NIH 作為美國政府下設部門,其資金來自於政府撥款。「我們使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因此有義務配合 NIH 的調查。」皮斯特斯在接受《休斯頓紀事報》採訪時表示。

MD Anderson 總裁皮特·皮斯特斯

但這並不意味著 MD Anderson 所做出的開除決定,一定是合理的。

首先,調查最初的發起者是 NIH 和 FBI,兩個政府級機構;MD Anderson在調查中看上去承擔更多的是配合工作。

在川普班子上臺後,本屆美國政府的政策使得技術、科研和商業領域基於族裔和針對國籍的審查力量顯著增強。這可能意味著調查結果主要來自於佔主導地位的 NIH、FBI,皮斯特斯,那位 MD Anderson 的總裁,也一直在強調機構的開除決定是以 NIH 的決定作為參考。

然而根據公眾號《知識分子》對 MD Anderson 前員工的採訪,情況可能與皮斯特斯的宣稱相反。一位曾在 MD Anderson 工作的華裔教授認為,調查者可能都沒有搞清楚被開除者究竟是否屬於「千人計劃」,還是得到了類似項目的邀請(但不一定接受了)。

這或許意味著,開除的決定有可能存在「立場大於事實」的情況。就此,這位教授認為,MD Anderson 內部可能存在針對華裔人士基於種族的歧視行為。

其次,即便對這些華裔員工的開除是基於「違反利益衝突政策」,開除的做法可能也存在不合理的情況。

在全體會上,其他在職員工也指出了該機構存在的一個關鍵問題:關於境外科研合作的利益衝突申報流程不夠清晰。

一名員工指出,她之前親眼目睹過 MD Anderson 利益衝突委員會主席和首席合規官之間的爭執。當時,這二人就員工在利益衝突上究竟需要和不需要申報什麼,存在相反的意見。

在 MD Anderson 的網站上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利益衝突申報的綱領文件[3]。這份文件涵蓋了幾乎所有可能出現的利益衝突情況,包括員工在外部公司擔任顧問、創辦營利性公司、進行收費演講等,但並未對「加入外國人才計劃」或「接受境外科研基金」是否需要、應當如何申報,做出足夠清晰的定義。

在利益衝突政策上,同在休斯頓的貝勒醫學院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顯然做得更好:它沒有開除被 NIH 點名的學者,而是宣布對他們加強利益衝突政策的教育。

從這些分析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外國資金和人才合作項目上,MD Anderson的利益衝突申報政策缺乏清晰的定義。

以所謂「違反利益衝突申報政策」的罪名對華裔科學家進行開除的做法,可能存在流程不正義。

它沒有按照機構政策對員工(特別是華裔)提供公平的機會和足夠的保護——在最壞的情況下,它可能加重了華裔科學家所收到的責罰。

MD Anderson 並不是第一個面臨類似情況的科研機構。

矽星人/PingWest品玩了解到,史丹福大學利益衝突部門在去年年底接到了來自 NIH 同樣的通知,要求斯坦福對同時接受 NIH 資助和外國背景資金的校內項目進行調查,並且對斯坦福校內的某個項目進行了點名。

不久後,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都以校方最高層領導人的名義發表了公開信,呼籲學術界和政府停止對科研人員基於族裔和針對國籍的審查:

國際合作是持續推動知識與創新進步的關鍵。我們希望來自全球各地的人才來到美國的頂尖研究型大學,貢獻其才創造出我們世界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兩位都一而再再二三地無論在工作中還是我們的實驗室裡看到,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斯坦福研究人員,其多樣的才能和專業為我們帶來的價值。

我們的社區之所以豐富強大就是因為有著國際各地的學生和學者。我們珍惜他們來到這裡,貢獻於斯坦福的使命並豐富我們對於更廣闊世界的認知。

最近幾周,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行政部門收到了一些針對我們華裔教授以及與中國企業機構有合作的研究人員的負面言論,甚至沒有任何證據地指控這些學者可能充當間諜或者做損害美國利益的工作。我們也曾聽到過類似針對伊朗裔或其他與中東有學術或個人聯繫的教師的言論。

讓我們明確指出,這種言論會造成對我們社區成員的傷害、不信任以及歧視,並違背我們公認的社區原則。至關重要的是,當涉及外國的國家安全問題成為我們報紙頭版的時候,我們不會減少對來自其他國家或者族裔在其他國家的學生、教職員工、教師、訪問學者和社區其他成員的歡迎。加利福尼亞自己的黑暗歷史告訴我們,對人們基於其國籍的自動懷疑,會導致可怕的不公正……

2017年,FBI局長克里斯多福·雷 (Christopher Wray) 在提交給國會的報告中指出,美國面臨智慧財產權和人才流失的情況,而中國是最主要的去向。

就在本周,美國政府高調起訴了兩名帶有中國背景的人士竊取通用電氣的機密資料,共十四項罪名[4]。被告其中一人已經加入美國國籍,另一名為中國籍。

然而常識和統計告訴我們,在類似的高知名度案件之外,並非所有華裔和外籍人士被打擊的事件都和智慧財產權竊取有關。事實上,許多頂級院校專門制定了開放卻又足夠嚴格的自我審核和同行監督制度,從而能夠和外國(包括中國)的同等地位的院校、機構展開健康的科研合作。這種合作,往往對雙方都是極其有利的。

這也是為什麼斯坦福、UC伯克利和貝勒醫學院這樣的機構,正在通過行動的方式,去遏制基於族裔和國籍的不合理審查,確保「包容」這一美國能夠高速發展所依賴的核心價值,能夠被繼續貫徹。

太過遺憾的是,少數即便是頂尖地位機構的努力,並不足以改變政府和其他學校「清理門戶」的決心,和挽救那些在美華裔人士的學術生涯和正常生活。

[1] After firings, MD Anderson officials try to calm fears of racial profiling by Mara Hvistendahl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4/after-firings-md-anderson-officials-try-calm-fears-racial-profiling

[2] MD Anderson ousts 3 scientists over concerns about Chinese conflicts of interest by Todd Ackerman https://www.houstonchronicle.com/news/houston-texas/houston/article/MD-Anderson-fires-3-scientists-over-concerns-13780570.php

[3] Conflict of Interest Policy for Faculty Members, Trainees, Faculty Supervisors, Institutional Decision Makers, and Investigator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ttps://ippvip.mdanderson.org/OnBaseWebIPPExternalPRD16/docpop/docpop.aspx

[4]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 ZHENG Xiaoqing and ZHANG Zhaoxi 19-CR-156 https://assets.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5976172/19-CR-156-Indictment-Sealed-Redacted.pdf

相關焦點

  • 美FBI僱華人舉報華裔科學家,76人被判刑、驅逐出境!華裔神經科學家...
    但學術圈也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大學與行政機構的衝突,意味著「排華潮」的回落近400名華裔科學家被秘密調查?在不到三個月時間裡,包括阿肯色大學電氣工程學華裔科學家洪思忠、癌症研究員鄭早松(Zaosong Zheng)、機器人學研究員葉延慶(Yanqing Ye)、阿肯色大學的工程學教授洪思忠及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遺傳學與心血管疾病專家王擎(Qing Wang)、堪薩斯大學的華裔化學家陶豐等6位著名華人科學家在美被逮捕、判刑。
  • 科學網—科技日報:遭遇利益衝突,科學家向左轉還是向右轉
    「院士課題組涉嫌學術造假」事件追蹤 科技日報:遭遇利益衝突,科學家向左轉還是向右轉
  • 美知名機構驅逐華人科學家 美教授:這是外國得不到的人才啊
    一年給10個億的「金主」來信,點名處理這5人 據美聯社4月21日報導,休斯敦一家著名的癌症中心近日驅逐了3名科學家。 《休斯敦紀事報》則稱,上述MD安德森癌症中心此舉是因「擔心中國試圖『竊取』美國的科研成果」。這是自聯邦官員指示一些機構調查特定教授是否違反撥款單位政策後,首次公開披露這樣的懲罰。
  • 美國正在為科學和科學家「設置」國界 針對華裔科學家進行審查
    實際上,NIH 的系列調查引發了華人科學家的極大憂慮。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華人組織之一「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 現任會長吳華揚 (Frank Wu) 說,科研的基礎是思想的自由流動,國家利益的推進也要基於對人民的擁抱,而非基於種族歧視。 有科學界人士認為,美國應該給那些合規守法的科學家提供安全保障。
  • 一名在美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
    可以說,近幾個月來,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在美國屢遭針對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一些中國籍科學家和美籍華裔科學家接連遭到美國高校解聘,以至於在學術界造成了一種恐懼不確定的氣氛。於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了離開,選擇更適合科研的地方繼續做研究。
  • 謹防「利益衝突」
    這是一起不經意間浮出水面的典型的利益衝突事件。 何謂「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它指的是,當一個人或組織機構(一方)與另一個人或組織機構(另一方)存在利益關係,一方的判斷損害另一方的利益或維護自身不正當的利益時,便構成利益衝突。這裡的利益當然包括經濟利益,但又不只是經濟利益,還包括專業利益、個人聲譽等。
  • 科研背後是否有利益衝突?
    原標題:科研背後是否有利益衝突?  ■科技觀察家   關於長期使用手機會不會引發腦瘤這個問題,近年來科學界一直爭議不斷,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迥異的「研究結果」,讓公眾看得直昏頭。眾所周知,當年美國的布希政府退出旨在遏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其理由之一就是有關全球變暖的論點缺乏確鑿的證據;而前幾年國外亦有報導:一些研究電磁輻射的專家實則是手機產業的說客,手機輻射研究的混亂局面,遠不是科學固有的缺陷與無奈所造成的,背後的利益之爭在爭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從另一個方面看,科學充滿著不確定性,這實際上不足為怪。
  • 警惕:科研中的利益衝突
    後來的一天,我與北京的朋友交流版權研究方面的信息,他說他最近關心的是醫學論文中的利益衝突問題。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在西方國家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規範,而在我國還沒有引起重視。可是,隨著我們的醫學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結果將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那時,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將會越來越突出。
  • 華裔神經科學家李曉江、吳息風等12人已...
    ,被要求披露與國外聯繫;華為中興、及俄羅斯與伊朗的實驗室與組織在重點監測範圍HIN和FBI在進行相關情報活動時,專門僱傭一批華人當眼線來搜集中文情報但學術圈也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大學與行政機構的衝突,意味著「排華潮」的回落近400名華裔科學家被秘密調查?
  • 54名美科學家被迫失去工作 絕大多數是亞裔和華人
    根據美國《科學》雜誌的報導,自2018年8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開始對美國87個科研機構的189名科學家展開「調查」,以他們是否與所謂的「境外勢力」存在關聯對他們進行迫害以來,已有54名科學家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工作。  而且,結合《科學》雜誌和另一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的報導來看,絕大多數遭到這一迫害的科學家,都是亞裔或華裔,年齡普遍在50多歲。
  • 科學網—警惕科研中的利益衝突
    後來的一天,我與北京的朋友交流版權研究方面的信息,他說他最近關心的是醫學論文中的利益衝突問題。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在西方國家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規範,而在我國還沒有引起重視。可是,隨著我們的醫學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結果將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那時,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將會越來越突出。
  • 終身教授一樣遭開除,暨南大學接盤後,這對科學家夫婦已出成果
    2019年,就有一對華裔科學家夫婦,被美國埃默裡大學開除。而之前沒有一點跡象,當時這對科學家夫婦正在中國旅遊,結果就接到了解聘通知,沒有任何辯解的機會。要知道,他們可是終身教授。可見,終身教授一點也不鐵。這對夫婦就是李曉江和他的妻子李世華,他們在埃默裡大學的實驗室也被關閉,實驗室工作人員也同樣失去了工作,被要求限期離境。理由是所謂的「竊取機密」。
  • 港媒:又有三所美國大學支持華裔美國科學家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5日報導,匹茲堡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近加入其他12所頂尖學校行列——包括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發表了支持華裔美國科學家的聲明。報導稱,這些舉動的背景是,人們擔心華裔群體被不公平地單獨挑出來,成為中美之間爭執的受害者,這種爭執現已擴大至貿易、經濟問題、技術和國家安全等領域。在匹茲堡大學7月25日發布的一封600字的信件中,校長派屈克·加拉格說,由於獲得最新科技的渠道與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之間的聯繫,學校被捲入這場衝突。
  • 放棄科研工作是為避免利益衝突
    中國高校普遍存在著「公家田」和「自留地」問題,學校的發展是公家田,自己的專業或團隊是自留地,若兩者發生衝突,到底該怎麼選擇?有的人就會首先考慮自留地,這樣就和自己的職責相衝突。———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    去年7月,一紙調令,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1研究所所長金東寒,出任上海大學校長。
  • 美科學家華裔佔30%,貢獻比美本土科學家高,我們為對手培養人才
    美國的AI領域有近1/3科學家都是中國人,這些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在中國完成本科,赴美留學後留下來成為美國頂尖AI研究員。對此有媒體批評如今川普的對華嚴厲政策限制高科技領域的華人科學家,如果美國不再歡迎他們,他們就會回到中國去。
  • 當代社會價值衝突,是利益衝突還是觀念衝突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群體、任何一個家庭甚至單個的個體之間都會有衝突。價值衝突通常會以利益衝突的形式表現出來,但究其實質還是價值層面或價值觀念上的衝突。東華大學人文學院黃軍甫副教授認為,現階段,中國不僅應該總結經濟上的發展成就,還應總結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發展成就。當前,價值衝突已成為一個受到關注的社會問題。
  • 37歲美籍華裔科學家被害,新冠研究將取得重大發現
    誰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治療藥物,誰就能獲得巨大的利益。目前美國有公司也在研究疫苗,一旦劉冰的重大發現領先於這些公司,無疑是觸動了他們的利益。還有網友提出,匹茲堡大學一名學者曾經發文表示不排除病毒是人造的。如果劉冰掌握了這一觀點的證據,那麼製造病毒的人,肯定不會放過他。
  • NIH應要求其資助的研究單位制定機構利益衝突監管政策
    但當涉及到單位自身或其高級官員的經濟利益時,他們可能會冒風險對與機構研究相關的決定產生過度影響,因而會出現機構性利益衝突。 不同於單個研究人員,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機構並未被要求制定有關機構利益衝突的政策。
  • 華人科學家在美獲刑|少扯中美戰,一事一議才不會害了更多的學者
    學校這篇官方新聞明確地提到了這項研究是與中國科研機構合作完成,項目得到美國NIH和中國科技部和基金委的資助。其次,李曉江教授在承接中國研究項目時是否確有違規行為?李曉江教授表示,在其發表的論文中,對於中國機構有關的項目和任職關係均有所披露。
  • .| 承銷機構與受託管理人在債券違約下的責任承擔與利益衝突
    目前,債券違約糾紛的類型呈現多樣化的態勢,同時涉及多方市場主體,如債券持有人、發行人、受託管理人、中介機構以及證券交易所等。在實踐中,由於大部分債券承銷機構同時承擔著受託管理人的角色,因此一旦發生債券違約,相應機構在責任承擔以及職責履行方面存在一定的利益衝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