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為科學和科學家「設置」國界 針對華裔科學家進行審查

2020-12-06 電子發燒友

美國正在為科學和科學家「設置」國界。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開除了三名華人科學家,其理由是位於馬裡蘭州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指責三人可能「嚴重」違反了保密原則以及其涉華關係曝光。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隸屬於德克薩斯大學(UT),NIH 提到了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五名科學家,不過 MD 安德森官方稱,五人中已經確認開除三人,還有一人在繼續審查階段,第五人已經被證明無辜。

(來源:Science)

這是 NIH 自 2018 年以來調查其資助項目被研究人員不正當利用的第一個公開案例。

實際上,NIH 的系列調查引發了華人科學家的極大憂慮。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華人組織之一「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 現任會長吳華揚 (Frank Wu) 說,科研的基礎是思想的自由流動,國家利益的推進也要基於對人民的擁抱,而非基於種族歧視。

有科學界人士認為,美國應該給那些合規守法的科學家提供安全保障。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做法正在損害美國的競爭力,因為這些研究人員是各國都在盡力爭取的頂尖人才,將他們開除其實是在自毀競爭力,還可能加速美國的高端人才流失。

針對華裔科學家的審查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是從 2018 年 8 月開始收到 NIH 信函的,這些信函要求在 30 天之內回復。NIH 懷疑一些資助項目被涉外不正當使用,尤其是中國。

在這五封信函中,有四封涉及到 NIH 對違規行為的具體指控。其中一封信函斷定,研究人員向中國科學家發送了標註保密字樣的 NIH 項目。另有一名研究人員同其女兒分享了多達 8 個 NIH 項目的詳細信息。

這些信函並沒有透露 NIH 是如何發現相關研究人員違規行為的,但 NIH 院長 Francis Collins 在上周參議院聽證會後表示,FBI 向 NIH 提供了很多相關信息。

儘管 MD 安德森總裁沒有公開三人姓名,但 Science 雜誌確認這三人是華人。根據 MD 安德森的內部文件以及其提供給 NIH 的電子郵件,NIH 關注的是這幾人同中國的關係,以及其在中國機構的任職。此外,這些文件還表明,MD 安德森癌症中心多年來一直與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合作秘密開展國家安全調查,對涉嫌研究人員進行郵件監控和視頻監控。

內部文件顯示,早在 2017 年,FBI 就開始著手在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展開調查。早在 2017 年 12 月 11 日,FBI 就進入了多達 23 個帳戶。

這些調查線索也來自近期離職的研究人員。在 2017 年 12 月,這時距 NIH 發出信函還有數個月,也是 FBI 獲取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網絡帳戶後的一周,至少有一名 NIH 懷疑對象離職。在被開除的三人中,有兩人已經提前完成辭職。

Science 雜誌和《休斯敦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確認,除了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還有三家機構收到 NIH 要求調查的信函。這些調查信函涉及三家機構的八名研究人員,其中四人來自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一人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T Health Science Center),兩個機構都在休斯頓。另外三人來自一家研究型大學,但這所大學要求匿名。

來自這所匿名大學和貝勒醫學院的七名研究人員均為華裔,官方的消息稱,七人雖然都沒有嚴格遵守 NIH 的規定,但其違規並不嚴重,不值得嚴肅處理。

在接受 Science 雜誌詢問時,NIH 尚未對這幾個案例進行討論,但對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所為表示讚揚,並希望其他受 NIH 資助的機構向其學習。僅在 2018 年,MD 安德森公司就有 1.48 億美元的項目來自 NIH。

美國 NIH 今年的預算為 390 億美元,其 80% 分配給了全國各地的研究人員。Francis Collins 給上萬家機構發信稱,要警惕外國竊取智慧財產權的「系統性」行動,一些外國政府對美國的研究進行不正當的影響和利用,包括由 NIH 資助的研究。

圖丨NIH現任院長 Francis Collins(來源:STAT)

Collins 在信函中提醒說,按照 NIH 規則,禁止同行評議保密的資助項目,以及研究人員要報告與外國機構、資助方和公司的關係。NIH 稱,一些研究人員並沒有透露其在中國活躍的大筆項目支持,以及與外國公司有財務關係。

美國官員指責說,中國從 NIH 的研究經費申請中獲得了機密信息。中國方面通過 NIH 詳盡的同行評議申請規則可以了解到最先進的生物醫學研究,而這些信息理應是保密的。

美國人才加速流失

在 2018 年,MD 安德森癌症中心就已經開始收緊對研究人員跨國的約束,並制定了一系列計劃。該中心主席 Peter Pisters 提醒員工網絡攻擊和盜竊的風險,並對筆記本和電話的跨國使用作了規定,也對 USB 設備使用作了限制。貝勒醫學中心也開始限制研究人員在國外設立實驗室。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事件引起了華人科學家的極大憂慮。吳華揚是中國臺灣移民第二代,是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人士,長期為亞裔在美國追求平等權利而發聲。他認為,科研的基礎是思想的自由流動,國家利益的推進也要基於對人民的擁抱,而非基於種族歧視。華裔美國人還擔心,FBI 並沒有解釋為何在過去 17 個月內一直調查華裔研究人員。

事實上,圍繞針對華裔科學家的歧視問題,早在去年就有過一番爭議。Collins 去年的公開信遭到了包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等人的反對。今年 3 月,美國華裔生物科學家協會(SCBA)、美國華裔血液和腫瘤專家網絡(CAHON)以及華人生物學者教授學會(CBIS)聯合在 Science 雜誌上發文,稱在美國工作的華裔科學家有被歧視的危險。

Collins 在同期 Science 雜誌作了回應,他說,數十年來,華裔科學家為美國的科研創新作了巨大貢獻,並且其中絕大多數是令人尊敬且盡職盡責的,但鑑於發現部分涉外科學家違反了美國的相關規定作出審查的行動。不過 Collins 表示要盡力避免這次審查行動反應過激、汙名化、騷擾以及不公平,他表示這是一次沒有偏見的行動。

據美國當地媒體 2018 年 9 月的報導,當時的休斯敦是 FBI 重點調查區域,得州醫學中心裡的不少華裔專家都在關注此事,也有過一些交流,大家心裡都有一些想法,但不能公開說出來,但有人提醒「已經很小心了,今後還得更小心,需要嚴格按照學校規章制度來辦事。」

NIH 官方否認這次開除事件是種族歧視。但 Peter Pisters 表示,他們在收到 NIH 調查要求時別無選擇,只能對五名研究人員進行調查。

然而,研究人員卻公認這是一次針對中國科學家和華裔科學家的審查。在過去 17 個月裡,MD 安德森癌症中心至少有 10 名高級科學家或管理人員退休、離職或被休假。儘管有些員工是自願離開,但毫無異議的是,這種種族歧視的氛圍是罪魁禍首。有兩人離開後在中國機構擔任了職務。

Peter Pisters 則試圖淡化此事對人才流失的影響,認為這 10 個人的流失是 1700 員工的滄海一粟。在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員工中,白人佔 30%,亞裔為 29%,黑人為 23%,西班牙裔為 17%。

Peter Pisters 強調說,MD 安德森癌症中心不存在種族歧視,這次事件只是說明,「一小部分人跟我們的價值觀不一致」,針對種族的對待「不是我們的意圖」,「我們只是履行了 NIH 的要求」。

有看法稱,如果這些人違法並構成犯罪,應當指控他們並讓法律來審判。但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這幾家機構並沒有這麼做,而只是指責並讓他們離開。

風雨欲來已有先兆。Collins 上周表示,對 55 所美國大學的調查發現了一些研究人員沒有公開外國政府給予的資金支持,還有人將所屬美國機構的智慧財產權轉移到了中國等其它國家,這是嚴重的違規行為。他說,一些受資助的研究人員可能因此被解僱。

據 Nature 雜誌報導,美國能源部正在改進一些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的安全政策,美國商務部也在更新有關技術出口的規定,這些規定可能會使研究項目的安全協議複雜化。美國國務院在 2018 年 6 月出臺的一項政策規定,在美國學習機器人、航空和高科技製造業的中國畢業生只能申請一年籤證,而不能申請五年學習籤證。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也表示,一些中國學生可能無法參與某些項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由於沒有獲得籤證,今年已經錯過了在美國召開的兩次會議,其中包括美國科學促進會 (AAAS) 的會議。而在 2018 年 11 月召開的天文數據分析軟體與系統的天文信息會議 (ADASS),在申請與會的 24 名中國研究人員中,只有 6 人獲得了籤證並參加了會議。

2018 年 12 月,近 300 名中國公民沒有出席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議,籤證延期是他們沒有參會的一個原因。

甚至中國社科領域的學者訪美也受到了限制。據環球時報報導,2018 年以來,被美方吊銷訪美籤證、訪美受阻、遭 FBI 騷擾的中國社科學者人數加在一起,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中國社科學者至少在 280 人以上。

這些做法,可能會讓美國人才加速流失。細胞腫瘤學家、臺灣出生的洪明奇在今年 2 月離開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到中國臺灣的一所醫藥大學擔任校長,他說,他的離開與涉華調查無關,但他在 3 月份聯署了一封公開信表達了對種族歧視的擔憂,稱美國應該給那些合規守法的科學家提供安全保障。

同樣在臺灣長大的休斯頓大學教授白先慎(Steven Pei)對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行為持批評態度,他說這個行為其實損害了美國的競爭力,因為這些研究人員正是外國盡力爭取的頂尖人才,將他們開除其實是為國外提供了一直無法得到的人才。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3.2萬華裔科學家入美籍,佔全美科學家15%!科學真沒國界嗎
    美國制裁我國13所重點高校的目的就是要從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上面對我國進行降維打擊,保持其領先世界的科技霸權。歸根結底,全球科技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的競爭,美國正是擁有世界最多的頂級科學家,才能有在科技方面稱霸全球。
  • 盤點近年來被美國「針對」的華裔科學家
    我國以驚人的速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體,並大有趕超美國之勢。正因為如此,美國深深感到了危機,通過外交、貿易戰、技術封鎖等手段企圖掣肘與打壓中國的快速崛起,同時開始阻止兩國的正常科技交流,更有甚者針對與我國進行科技交流的科學家,尤其是華裔的科學家。今天,小Q就給大家來回顧下近年來被美國針對、調查甚至是逮捕的華裔科學家。
  • 又一名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多虧了川普的「助力」
    但一切的根源,只不過是因為,他來美國留學是接受了中國教育機構提供的獎學金。可以說,近幾個月來,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在美國屢遭針對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一些中國籍科學家和美籍華裔科學家接連遭到美國高校解聘,以至於在學術界造成了一種恐懼不確定的氣氛。
  • 美FBI僱華人舉報華裔科學家,76人被判刑、驅逐出境!華裔神經科學家...
    目前在美國有大約將近數10萬中國人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其中大約近百名科學家在自己的領域屬頂尖領軍人物。《紐約時報》6月的文章,稱近1/3美國頂尖AI科學家來自中國,88%中國籍博士會留下建設美利堅。這份報紙認為,在中國受過教育的科學家,幫助美國公司和高校等機構主導了前沿領域的優勢。但現在美國政府正在把這些傑出人才趕回自己的祖國。
  • 一名在美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
    )任職的朱松純教授,是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回國,受邀籌建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並擔任院長,也會與北大、清華進行研究合作。可以說,近幾個月來,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在美國屢遭針對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一些中國籍科學家和美籍華裔科學家接連遭到美國高校解聘,以至於在學術界造成了一種恐懼不確定的氣氛。
  • 美科學家華裔佔30%,貢獻比美本土科學家高,我們為對手培養人才
    美國的AI領域有近1/3科學家都是中國人,這些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在中國完成本科,赴美留學後留下來成為美國頂尖AI研究員。對此有媒體批評如今川普的對華嚴厲政策限制高科技領域的華人科學家,如果美國不再歡迎他們,他們就會回到中國去。
  • 科學是否有國界?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諾獎,公開表示:我是美國人
    黃巢在《題菊花》中的一句「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充分展現了其想要推翻腐敗唐王朝的自信;陸遊在《書憤五首·其二》中也寫道「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表達了他相信宋朝可以收復失地的自信。 2008年,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憑藉對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此消息一經公布,全中國人們都為此感到高興,以他為榮。
  • 川普「助力」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或將引爆頂級人才歸國潮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任職的朱松純教授,是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回國,受邀籌建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並擔任院長,也會與北大、清華進行研究合作。可以說,近幾個月來,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在美國屢遭針對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一些中國籍科學家和美籍華裔科學家接連遭到美國高校解聘,以至於在學術界造成了一種恐懼不確定的氣氛。
  • 美科研機構開除華裔科學家:清理門戶還是利益衝突?
    2019年以來,出於美國高層政策的導向,美國學術圈對以華裔為首的外籍學者和教職員工的排斥情況愈演愈烈了。一方面,在政府層面上,包括 J(交流學者)、H-1B(外籍高技術員工) 等在內的許多面向中高級知識分子的籤證,審查時間越來越長,拒籤率越來越高。
  • 又一名頂級華裔科學家朱松純歸國,多虧了川普的「助力」
    ,也會與北大、清華進行研究合作。但一切的根源,只不過是因為,他來美國留學是接受了中國教育機構提供的獎學金。可以說,近幾個月來,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在美國屢遭針對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一些中國籍科學家和美籍華裔科學家接連遭到美國高校解聘,以至於在學術界造成了一種恐懼不確定的氣氛。
  • 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
    「科學無國界」之說我不知道從哪裡傳過來的,很多人都有誤解。其實,這是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的,巴斯德原話是:「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現在還是有很多隻知道上一句,不知道下一句。斷章取義,為自己的行為目的辯護。
  • 科技真無國界?美國打響人才科技戰後,科學家應有祖國
    近幾年美國對於中國的針對愈演愈烈,在美國打響了人才科技戰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美國所倡導的所謂科學無國界,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所謂科技沒有國界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就並不實用了。現在歐美國家掌握著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對於中國這樣後起之秀來說,如果不對此進行強化,那麼仍然會處於被歐美國家壓制的狀態下。這個時候又何談科技沒有國界呢?
  •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美女科學家感謝國家十年培養,被美國挖走
    中國從來就不缺少為國效力的人,尤其是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後,科技成為了現在國際上最重要的技術之一,科技的發展往往是掌握在少數國家手上的,尤其是發達國家。雖然科技有就很多不同的方面,但是最關鍵的科技就只有幾個行業,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大國,科技方面的實力也是當仁不讓的。中國從一個十分落後的國家成為了現在世界經濟第二大體系,肯定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 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國籍
    當他的同齡人正在準備高考的時候,他已經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了。1911年,荷蘭的物理學家昂內斯發現了一種能夠將電力損耗降到零的傳輸材質,命名為超導體,他也因此榮獲了諾貝爾獎。但是要實現這種傳輸環境必須在零下273攝氏度。此後呢,無數的科學家都希望能夠尋找出在常溫的條件下就能實現超導體性能的材料,當時都以失敗告終。直到曹原的出現,曹原研究發現,當兩層平行的石墨烯堆成1.1度為妙的角度的時候,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
  • 追憶華裔諾獎得主錢永健:學術研究無國界之分
    2008年,錢永健憑藉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 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共享該年的諾貝爾獎化學獎。  錢永健是美國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他是當今生命科學集大成的科學家,幾乎囊括所有生命科學領域大獎,也是唯一一位華人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雙得主」。
  • 《自然》雜誌:美國華裔研究人才正悄然流失
    近日,《自然》雜誌對科學家和研究領袖進行了大量採訪。採訪顯示,大量的美國華裔科學家正在離去。美國科學家擔心,美國政府對大學外籍學生的幹預措施,正把未來的華裔科學家趕走,這將是美國創新力的重大損失。「肯定有人會離開,」史丹福大學諾貝爾獎得主、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表示。
  •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錢學森如何突破艱難險阻報效祖國的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還從多個方面封鎖新中國,想要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他們自然也不希望錢學森回國,為新中國效力。雖然遭到美國政府的極力反對,但錢老從沒放棄過回到祖國的努力,美國政府的人為了逼迫錢老放棄這樣的想法,直接下令拘捕了他,在牢房裡面從精神和肉體上給他雙重折磨。
  • 周光召: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過後,他花了3個月的時間,一步一步地驗證自己的看法,隨後寫成題為《相對性粒子在反應過程中自旋的表示》的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的學術刊物《理論和實驗物理》上。隨後,美國科學家也得出了相似的研究結果。在莫斯科學習的三年時間裡,周光召在國際上首先提出著名的「粒子自旋的螺旋態」理論,又提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膺失流守恆律」,直接促進了流代數理論的建立。他的名字從此蜚聲中外。
  • 袁亞湘: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別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徐想 攝)  11月17日,國新辦舉行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老一輩的科學家愛國奉獻,淡泊名利,刻苦攻關,敢為天下先,攀登科學高峰,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品質留下了很好的榜樣。
  • 五名華裔入圍美國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
    中新網6月1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8日,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和布拉瓦尼克家族基金會(The Blavatnik Family Foundation)公布2020年度布拉瓦尼克國家青年科學家獎(Blavatn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