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
因「擔心」中國「竊取」美國研究成果,有美國研究機構在聯邦當局「金主」的指導下,驅逐了一些有中國血統的科研人員。過去18個月間,已有10名華人或中國僱員從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退休、辭職或「被休假」。
對此,休斯敦大學教授一語中的:「這些都是外國一直想招募,但沒能成功招募到的頂尖人才。我們正在損害美國的競爭力。」
一年給10個億的「金主」來信,點名處理這5人
據美聯社4月21日報導,休斯敦一家著名的癌症中心近日驅逐了3名科學家。
《休斯敦紀事報》則稱,上述MD安德森癌症中心此舉是因「擔心中國試圖『竊取』美國的科研成果」。這是自聯邦官員指示一些機構調查特定教授是否違反撥款單位政策後,首次公開披露這樣的懲罰。
MD安德森癌症中心院長彼得·皮斯特斯(Peter Pisters)告訴《休斯敦紀事報》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去年曾致信該癌症中心,詳述了其5名員工的利益衝突和未報告的海外收入,並給了該中心30天時間作出回應。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網站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共收到了NIH的1.4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92億)撥款。
皮斯特斯聲稱,該癌症中心是世界排名首位的癌症中心,這使其成為了一個顯眼目標。如果不採取行動,或者撥款材料中的信息不準確或不完整,NIH可能會暫停對其的資助。
但美聯社指出,報導此事的當地《休斯敦紀事報》並未說明,在該中心發現了什麼證明智慧財產權盜竊的證據。
該中心向該報提供了5人案件的內部文件,其中當事人的名字進行了改動,皮斯特斯則稱他們都是亞洲人。
而《休斯敦紀事報》進一步證實稱,這5人中,至少有3名華人。而被驅逐的三人中,兩人在解僱程序開始前辭職,另一人則對免職提出了質疑。
至於剩下的兩名員工,官員們認為其中一人不需要解僱,而另一人仍處於調查當中。
目前,尚不清楚他們是否會面臨聯邦指控或遭驅逐出境。一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發言人周六表示,該機構「不證實也不否認存在任何調查。」
過去18個月,10名有中國血統人員退休、辭職或被休假
類似的打壓行動在美國華人社區引發了軒然大波。一些華裔美國人認為,這種鎮壓相當於對種族進行定性,並為突破性研究設置了障礙。
「科學研究依賴於思想的自由流動,」由一群有影響力的華裔美國人組成的100人委員會(Committee of 100)主席弗蘭克·H·吳(Frank H. Wu)對該報表示。「我們最好是通過歡迎人來實現國家利益,而不是通過基於一個人來自哪裡的種族成見。」
今年3月,一些美國華裔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封措辭嚴厲的公開信,以表達他們的擔憂。信中指出,NIH和FBI最近的言論和提議,可能會導致有關方面不公正地針對有中國血統的科學家。
公開信署名作者包括臺灣出生的研究員洪明奇(Mien-Chie Hung)。洪明奇此前是MD安德森癌症中心負責基礎科學研究的副校長,2月退休後,洪明奇前往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擔任校長一職。
熟悉癌症中心受調查人員的消息人士則表示,他們擔心這5起案件並不代表受FBI和癌症中心調查影響的員工總數,這一數字可能超過20人。因為他們看過的文件顯示,FBI查看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電腦硬碟包含了23名僱員的電子郵件。
他們還指出,在過去18個月裡,已有10名有中國血統的癌症中心高級研究員或管理人員退休、辭職或被安排行政休假。
MD安德森癌症中心 圖自《休斯敦紀事報》
一些人據稱是自願離開,但支持者表示,不良的氛圍和種族定性觀念加速了他們的離開。隨後,其中兩名研究人員開始在中國研究機構任職。
休斯敦大學教授白先慎(Steven Pei)提醒道,「這些都是外國一直沒能成功招募的頂尖人才。我們現在是把他們趕出得州的醫療中心,趕出休斯敦,趕出得州,趕出美國。我們似乎是在幫助外國完成他們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我們正在損害美國的競爭力。」
皮斯特斯則試圖淡化人才流失的影響稱,受影響的「只是MD安德森癌症中心1700名員工中的少數」。
「不要反其道而行之」
與此同時,NIH也就4名員工的問題聯繫了同樣位於休斯敦的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但該醫學院透露,他們沒有開除任何人,而是教育其華裔員工,確保他們以後能上報並詳細描述自己的海外合作。
對此,皮斯特斯聲稱,他無法知道MD安德森癌症中心是否比其他機構更嚴厲,但「不幸的是,一小部分人認為我們沒有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只是按照NIH來信,執行我們作為NIH資金接受者的義務。」
另據《環球時報》報導,近日,美國《紐約時報》關於約30名中國學者赴美籤證被吊銷或遭遇行政覆審的報導引發國際輿論強烈關注。
去年5月30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在回應有關「美方將對涉及機器人、航空和高科技製造業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的籤證期限縮短到一年」的報導時表示,大家都知道,人員往來是促進各國包括中美兩國間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礎。
她提醒道,我們認為中美雙方應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使兩國人員往來更加便利,進而為兩國各領域交流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