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背後是否有利益衝突?

2021-01-21 人民網

原標題:科研背後是否有利益衝突?

  ■科技觀察家

  關於長期使用手機會不會引發腦瘤這個問題,近年來科學界一直爭議不斷,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迥異的「研究結果」,讓公眾看得直昏頭。

  這不,前幾天英國又有報導說,一項由多個國家共同進行的最新研究稱,手機對人的健康造成了「非常真實的風險」,比如罹患癌症、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症等腦部疾病。不過,報導還提示,過去15年來,大多數研究都未能得出決定性的結論。言下之意,此番「最新研究」,也要走著瞧。

  常聽人調侃,現在的科學研究太不靠譜,沒有十足的把握就亮出觀點來。譬如那些論及手機輻射的研究結果,就太多地使用了「沒有足夠證據表明存在聯繫」「可能導致」「大概存在風險」這樣的字眼,讓人難以決斷究竟是否應該繼續使用手機。再有就是,前段時間,關於地球「冰河期」來臨的警告,與近幾十年來大家都已耳熟能詳的「全球變暖」大相逕庭,也同樣令人困惑。

  類似的現象或問題已然不少,甚而導致很多依賴於技術或科學背景的政策論爭。眾所周知,當年美國的布希政府退出旨在遏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其理由之一就是有關全球變暖的論點缺乏確鑿的證據;而前幾年國外亦有報導:一些研究電磁輻射的專家實則是手機產業的說客,手機輻射研究的混亂局面,遠不是科學固有的缺陷與無奈所造成的,背後的利益之爭在爭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從另一個方面看,科學充滿著不確定性,這實際上不足為怪。因為,科學並不是事實的簡單堆集,而是一個把事實和假說或理論結合在一起的有邏輯的系統,也是一個不斷增長、不斷擴展的知識整體。我們今天稱之為科學知識的東西,是由具有不同程度的確定性陳述所構成的集合體。具體到某一科學認識,隨著時間的流逝,證據當會積累得越來越多,那些「利益衝突」將會在辨識中愈加明顯,科學家的共識無疑也會變得越來越強烈——科學的不斷進步和「可靠的知識」便是在這樣一種「智力探險」活動過程中形成的。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放棄科研工作是為避免利益衝突
    為避免利益衝突    校長放棄科研工作    南都:去年你從科研單位到了高校,這個跨度對你來說是不是很大?    金東寒:是的。一個更像企業,為客戶提供適用的產品或滿意的服務;一個是主要培養人的,同時還要進行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所長和校長儘管做的都是管理,但差別很大。
  • 美科研機構開除華裔科學家:清理門戶還是利益衝突?
    據 MD Anderson 透露,NIH 在去年八月向該機構發出的通知顯示,包括這三人在內的科研人員,存在「利益衝突」情況。NIH 要求該機構在三十天內給出答覆,而該機構最終同意配合 NIH、FBI 的調查,向它們提供了員工的電子郵件記錄等資料作為證據。MD Anderson 每年有大量的研究資金來自於 NIH,而 NIH 作為美國政府下設部門,其資金來自於政府撥款。
  • 警惕:科研中的利益衝突
    後來的一天,我與北京的朋友交流版權研究方面的信息,他說他最近關心的是醫學論文中的利益衝突問題。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在西方國家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規範,而在我國還沒有引起重視。可是,隨著我們的醫學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結果將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那時,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將會越來越突出。
  • 螞蟻戰配基金風波:獨家代銷是否有利益衝突?會影響IPO嗎
    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報導,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正在調查螞蟻集團進行的350億美元股票上市的潛在利益衝突,而推遲批准了這個原本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上市計劃。報導稱,中國證監會正在研究螞蟻集團的支付寶平臺作為唯一的第三方渠道讓散戶投資者購買五隻螞蟻戰略配售基金。
  • 科學網—警惕科研中的利益衝突
    後來的一天,我與北京的朋友交流版權研究方面的信息,他說他最近關心的是醫學論文中的利益衝突問題。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在西方國家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規範,而在我國還沒有引起重視。可是,隨著我們的醫學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結果將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那時,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將會越來越突出。
  • 謹防「利益衝突」
    這是一起不經意間浮出水面的典型的利益衝突事件。 何謂「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它指的是,當一個人或組織機構(一方)與另一個人或組織機構(另一方)存在利益關係,一方的判斷損害另一方的利益或維護自身不正當的利益時,便構成利益衝突。這裡的利益當然包括經濟利益,但又不只是經濟利益,還包括專業利益、個人聲譽等。
  • 貿易衝突:理念與利益的衝突
    《貿易的衝突:美國貿易政策200年》是他的新著,800多頁的篇幅,是美國貿易政策領域不可錯過的「磚頭大作」。難得的是,他的敘述並沒有顯得枯燥,閱讀起來並不乏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金特來中國,被問及貿易戰時,就特別推薦了這本書。美國貿易歷史兩百年,看起來很多紛繁複雜事件背後,其實也存在貿易的主線。
  • 科學網—科技日報:遭遇利益衝突,科學家向左轉還是向右轉
    隨後,這一事件又因另一「權威人士」祝國光的出現而成為學術之爭,更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兩位當事人的雙重身份讓學術研究深陷「利益之門」。 論文有沒有抄襲?藥品是否有毒? 兩個看似沒有交集的論題讓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答案依然未知。然而,當學術之爭發展為「片」「丸」之爭,科研與企業的利益關係成為不得不提的話題。
  • AI 讓學術論文更客觀:機器人助手查找利益衝突
    ,研究的數量每年增加了3%,人力無法應對 新湧現了一批輔助檢查論文潛在利益衝突的AI AI不能也沒有能力直接進行論文是否通過的決策 科學應該怎麼去處理利益衝突?一旦發現存在利益衝突,這就會成為客觀性的障礙,而客觀是科學的基本信條,也是學術和研究的基石,一旦存在利益衝突,科學家報告背後的真相也會受到質疑。 有時候,利益衝突是很明顯的。如果在成果裡面研究人員沒有披露存在商業利益的資金來源,其研究結果的合法性往往就會受到破壞。
  • 北青報:官員讀博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原標題:冰啟:官員讀博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官員讀博士「圖虛名,招實禍。真想建議中組部把這些博士招來考一下。好幾個貪官都是博士。我抨擊不學無術、注水的博士」。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孟學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一番話引起人們注意。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十八大以來,副廳(局)級以上落馬官員超60人。
  • 當代社會價值衝突,是利益衝突還是觀念衝突
    與會專家學者從當下中國面臨的價值衝突困境出發,分析了當前中國社會的價值衝突根源及其表現形式,並就價值衝突背景下的社會秩序建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衝突與價值衝突 衝突是一個動態過程範疇,有「不一致」或「不融洽」等意。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利益衝突詞源探究與防範制度的發展
    關於利益衝突的表現形式,西方學者有「七種說」,即賄賂、權力兜售、資金交易、饋贈與消遣、兼職、未來就業和處理親屬關係;也有的持「六種說」,即自我交易、不正當影響、濫用職權、假公濟私、以權謀私和「旋轉門」等形式;還有「九種說」,包括自我交易、施加影響、任人唯親、兼職和代表、合同、洩密、後就業、禮物、演講費等。
  • 在法治軌道上化解利益衝突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以積極主動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
  • 利益衝突:食品公司如何扭曲了營養科學?
    由食品業界贊助的營養學研究,遠比其他研究更有可能得出支持該產業的結論。與其說是科研成果,不如說它們更像推廣營銷。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很多營養學研究者都曾對本領域的利益衝突問題大發牢騷。其他很多領域(例如醫藥)已經開始採取保護措施,防止業界對科研產生不當影響。相較之下,營養學遠遠落在了後面。奈斯德的發現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例如,一項針對含糖飲料研究進行的綜述分析指出,獨立經費的研究往往發現喝汽水與不良健康後果相關,但是飲料生產商贊助的研究卻不太可能得出這樣的相關性。
  • 利益衝突影響證券研究獨立性
    近日,一券商研究所的某分管領導因為涉嫌利益衝突而被迫辭職,證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越來越引人關注。利益衝突被證券分析師譽為「世紀難題」,妨礙著證券研究的獨立性,亟待求解。  因為利益衝突林林總總,證券研究的獨立性難以保證,導致一些證券分析師要麼不敢說真話,要麼進行利益輸送。
  • 面臨利益衝突時的反應,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人品
    一個人的人品怎麼樣,就看他和你有利益衝突的時候,當你和他面臨利益衝突關係,特別是在利益受損時,他的反應,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人品。香港首富李嘉誠曾經說過:但凡在利益衝突面前,不為所動保持初心的人,往往內心豁達、品行優良,做事肯為對方考慮,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 廣州市紀監介紹多種利益衝突問題情形,已成腐敗發生重要根源
    穿上隱身衣 難以被發現為什麼利益衝突問題屢禁不止,有哪些原因導致查處難?找準問題,是防止領導幹部利益衝突的關鍵。在近年來廣州市的執紀監督和審查調查案件中,幾乎無一例外都涉及利益衝突問題,而廣州市發現的利益衝突問題,也都是通過其他違紀違法問題順藤摸瓜帶出來的。
  • 「無直接利益衝突」危害執政基礎
    洪洞縣裡無好人——我明白這種偏激現象反映著民眾較普遍的社會情緒,如何定義它卻沒好好想過,現在好了,昨天出版的最新一期《瞭望》,發表《我國出現無直接利益衝突現象,參與者只為發洩》的長篇文章,把這種社會情緒定義為「無直接利益衝突」。    無須點撥,讀者們就明白,基於《瞭望》的背景及話語強勢,它突然發表長文提醒政府官員正視「無直接利益衝突」之危害,絕對是有的放矢。
  • 科學網—當科學研究遭遇利益衝突
    當科學研究遭遇利益衝突這項研究在2007年刊登於《柳葉刀》上的一篇論文中,表明在2002年到2004年參與其中的3081名患者中,纈沙坦治療和常規治療對血壓的影響與京都醫科大學研究的結論相似,不過在接受纈沙坦治療的患者中,中風、心絞痛和心臟衰竭的發病率更低。 然而,上述中期報告發現,在最終分析中,由於有意的數據操縱,關於收縮壓數據的12.8%與該大學原有的臨床記錄不一致。
  • 全能銀行的潛在利益衝突及其法律規制
    總之,這些有關經紀、投資、融資及信託的潛在信心因素及有價證券的敏感價格信息,都有可能成為全能銀行在提供全面金融服務時產生潛在利益衝突的原因,而歸根結底這些潛在利益衝突是由於信息不對稱(asymmetion information)而引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