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衝突:理念與利益的衝突

2021-01-21 經濟觀察網

有句俗話說,有關美國的一切,都是生意(American’s business is business)。在所有生意中,貿易可以說是國家的生意,其實關於貿易的故事,從美國建國之初就開始了。貿易,在美國國內政治與國際外交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梳理美國貿易的歷史,不僅可以釐清往昔,也可以理解當下與未來諸多問題。美國經濟史學家道格拉斯·歐文(Douglas·A·Irwin)長期關注美國經濟,可以說是貿易歷史領域的領軍人物。他是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教授,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長期為《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國際媒體撰稿,敘事往往邏輯與故事具備。

《貿易的衝突:美國貿易政策200年》是他的新著,800多頁的篇幅,是美國貿易政策領域不可錯過的「磚頭大作」。難得的是,他的敘述並沒有顯得枯燥,閱讀起來並不乏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金特來中國,被問及貿易戰時,就特別推薦了這本書。

美國貿易歷史兩百年,看起來很多紛繁複雜事件背後,其實也存在貿易的主線。歐文認為,美國貿易政策,有個三個目標——因為這三個目標英文字母打頭都是字母R,他總結為「3R」目標。具體是哪三個目標?首先,是稅收(revenue),也就是通過對進口產品徵收關稅增加政府的收入;其次則是限制(restriction),即通過限制進口保護國內廠商免受外國競爭;第三則是互惠(reciprocity),即通過互惠協定減少貿易壁壘和擴大出口。

可以說,這三個目標基本確定了美國貿易政策向度,彼此之間拉鋸構成貿易政策變化。這三個目標,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也正因此,美國貿易政策也因此可以分為三個時代:從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美國貿易政策為稅收而戰;從南北戰爭到大蕭條,美國貿易政策為限制而奮鬥,或者說保護主義,從大蕭條到現在,美國貿易戰爭轉為支持互惠。

美國貿易政策雖然變化感覺很大,但是長期格局想相對穩定。首先從經濟因素來看,主要利益集團的訴求變化相對比較緩慢。比如出口商往往希望降低關稅,而製造商往往希望增加關稅,商品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邏輯大概類似。不同地區的經濟活動,涉及不同行業廠商與工人,不可能在幾十年間就改變,甚至延續數個世紀。比如棉花始終在密西西比州生產,菸草在肯塔基州和北卡羅來納州,鋼鐵在賓夕法尼亞州。由於商業因素,每個州的利益集團和國會議員都在爭取自身利益,多重博弈之下,反而使得大力改變現狀的立法很難通過,使得政策保持穩定。

這種訴求投射到政治領域,體現了黨派政治的理念差異。民主黨的早期支持者多數來自南方,農場主需要出口,所以民主黨主張低進口關稅,而輝格黨與後來共和黨的支持者來自北方工業地區,所以他們往往主張保護性高關稅。在國父詹姆斯·麥迪遜的年代,格局就大概註定了。麥迪遜意識到貿易政策背後的利益集團不同,「應該在何種程度上利用對外國製造商的限制,鼓勵本國製造商?土地所有者階層和製造商階層對這些問題有大相逕庭的結論,而且可能都不是出於對正義和公共利益的考慮。」

黨派利益格局就此劃定,共和黨相對支持保護主義,而民主黨相對而言不那麼保護主義。除非遭遇南北戰爭或者大蕭條這樣的大事件,足以重新調整黨派政治,才能改變美國貿易政策。一般情況下,美國貿易政策即使面臨各種政治經濟的劇烈博弈,表現也非常穩定。

政治因素,黨派政治與共和主義,導致了美國貿易政策在拉鋸中穩定的特點。歐文指出:一方面,美國貿易政策衝突帶來的痛苦,貫穿了美國政治衝突;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地理與政治體制的特性,共同維持了美國貿易政策的穩定性。

在這個清晰簡明的框架下,其實不少細節體現了作者功力,也不乏很多有洞察力的發現。比如1930年出臺的《霍利-斯穆特關稅法案》,使得2000多種的進口商品關稅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很多人都批判這引發了大蕭條,因為法案後美國進口和出口都大幅消減,少部分學者則認為這一法案的保護作用,對於美國經濟有幫助。歐文考證認為這一方案和大蕭條關係不大。關於關稅的利益角色,他指出,全國工會對於關稅往往沒有明確的態度,不同行業協會的影響更大。

生意就是生意,但貿易不僅僅是生意。大部分情況下,利益和政治博弈可能會決定政策走勢,但是有時候,純粹基於理念的堅持,也會帶來很大改變。比如,1933年到1944年擔任美國國務卿的赫爾。我們知道,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不少和貿易有關,也涉及爭奪原材料。但是,赫爾的個人理念,在於戰後的首要目標是「為公正的和平創造最終條件」,這意味著,所有國家都可以無差別獲得原材料,而不應該通過貿易限制來表達民族主義。這種信念一直伴隨著美國在二戰後的領袖地位,不僅推動美國貿易政策走向,也改變了世界貿易秩序。

在當時,這樣的看法顯然是過於理想主義的。即使凱恩斯這樣的經濟學家,也認為戰後需要進口配額和國營貿易等經濟規劃,來保證充分就業。他把美國解除歧視性態度的協議草案,稱之為「赫爾先生的瘋狂建議」,為此和助理國務卿艾奇遜也有理念衝突。凱恩斯這樣想,其實也不奇怪。他認為國際貿易中的自由放任主義不少內容是正確的,不過他的思路,往往立足實際角度,希望藉助規劃解決經濟,尤其捍衛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特惠權利。

最終,赫爾的努力還是成功了,不僅僅是利益的作用。看起來,他來自傳統上支持自由貿易的南方,但是他的成果,恰恰在於並不是簡單的政治傀儡。他的努力,更多來自身理念而不是利益集團的推動。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今天談貿易,總是談自由貿易有助於消費者福利等經濟論點,好像經濟的可行性就自我論證政治的可行性。理念很美好,但事實未必如此。從美國歷史來看,貿易看起來是經濟事務,但是在美國這樣律師做主的國家,其實更多體現在政治層面。在過去,國會長期主宰貿易政策走勢,但是從1934年後,情況有了變化。1934年,《互惠貿易協定法案》通過,這讓總統可以與外國達成貿易協議。這意味著總統在貿易方面的角色被放大,而總統可以引領國會。

也正因此,貿易政策出臺,往往是政治理念與黨派政治甚至利益交換的結果。自由貿易往往對於消費者有利,但是消費者往往是分散的,所以沒法形成一致行動的利益集團。在中美貿易戰前,和一位研究貿易的經濟學家聊天,我說,既然自由貿易是經濟學共識,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反對?他說,自由貿易從來不是共識,即使在研究領域。即使道格拉斯·歐文這樣的經濟學家,考察歷史之後也不得不說,經濟學家對貿易政策並沒有大作用。

最典型的即是1930年代,即使1028多位經濟學家聯合上書,懇請胡佛總統不要籤署貿易保護主義的法案《霍利-斯穆特關稅法案》,也無濟於事。這多少讓人想到當下,無論數百名經濟學家聯合上書反對選舉川普,還是上千名經濟學家發布公開信反對貿易保護,雖然有不少關注,但是無助於改變實際政策。當然,經濟學雖然不被政策重視,但是並非沒有用。正如經濟學告訴我們的,貿易始終可以帶來經濟福利,而關稅其實也是間接給消費者徵稅。最現實的道路,經濟學家通過解釋貿易的好處和保護的成本,來影響大眾的觀念,間接影響政策。

按照作者的邏輯,當下美國仍舊處於互惠的框架之下,除非出現大衝擊,否則這個框架不會變。這個答案,足以讓我們對於當前貿易爭端表示放心,但是需要注意在大前提之下,仍就蘊含著變化。比如我們談互惠(reciprocity),這個法律詞彙,也許不僅僅是互惠,在西方理解中,也體現了對等原則,而中方主流理解直到最近幾年還是互惠原則。更重要的,互惠可以是多邊格局之下的互惠,比如WTO框架之下,也可能是小群體的雙方的互惠,類似美國墨西哥加拿大的貿易協定。

貿易衝突,充滿了誤解與衝突,有多少是出於理念分歧?有多少是出於利益衝突?貿易談判其中信息誤差,不僅在於表述的差距,也在於貿易政策的取向與應對。解決貿易爭端,需要知己知彼,並不是僅僅依靠利益或者大撒金錢就可以解決的,否則會很難理解川普所要求的公平貿易的含義,以及美國民眾對於全球化的不滿何以加劇。理解一時有誤,並不可怕,但是長期有意無意的誤導,往往會導致悲劇。我們閱讀歷史,往往希望歷史可以告訴我們未來。不過,對於歷史的考察,不應該太多帶入今天的眼光。歷史的啟發,更多是在於教訓,避免人類一再重複的錯誤,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相關焦點

  • 「無直接利益衝突」矛盾的化解理念與路徑研究
    本文基於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基本理念和實踐模式,分析了「無直接利益衝突」矛盾的主要特徵及其產生原因,指出了我國政府在化解「無直接利益衝突」矛盾中應堅持的基本理念:以人為本、包容貴和、共建共享和公平正義,在思想基礎、現實基礎、制度基礎、社會基礎和實踐模式等方面探討了化解「無直接利益衝突」矛盾的路徑。
  • 謹防「利益衝突」
    這是一起不經意間浮出水面的典型的利益衝突事件。 何謂「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它指的是,當一個人或組織機構(一方)與另一個人或組織機構(另一方)存在利益關係,一方的判斷損害另一方的利益或維護自身不正當的利益時,便構成利益衝突。這裡的利益當然包括經濟利益,但又不只是經濟利益,還包括專業利益、個人聲譽等。
  • 當代社會價值衝突,是利益衝突還是觀念衝突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群體、任何一個家庭甚至單個的個體之間都會有衝突。價值衝突通常會以利益衝突的形式表現出來,但究其實質還是價值層面或價值觀念上的衝突。東華大學人文學院黃軍甫副教授認為,現階段,中國不僅應該總結經濟上的發展成就,還應總結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發展成就。當前,價值衝突已成為一個受到關注的社會問題。
  • 警惕:科研中的利益衝突
    後來的一天,我與北京的朋友交流版權研究方面的信息,他說他最近關心的是醫學論文中的利益衝突問題。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在西方國家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規範,而在我國還沒有引起重視。可是,隨著我們的醫學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結果將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那時,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將會越來越突出。
  • 在法治軌道上化解利益衝突
    法律為市場主體平等交易創造了條件,也為市場主體解決利益衝突提供了解決途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把頂層設計與法律治理有機結合,在制度安排上,發揮法律在清晰利益邊界、遏制利益膨脹、協調利益關係、平衡利益訴求、維護公共利益等方面的職能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法治方式處理各種利益衝突  利益結構的變化容易引發社會衝突。
  • 專家:從三個層面防止公權組織利益衝突
    口宏觀上深化體制改革 口中觀上完善制度體系 口微觀上完善利益表達機制  利益衝突不僅包括公職人員利益衝突,也包括公權組織利益衝突。如果對公權組織利益衝突不加以防範,會導致更為嚴重的腐敗。為此,應該雙管齊下,在探索防止公職人員利益衝突之道的同時,也需要對公權組織利益衝突問題進行分析,並採取相應的防範和治理對策。
  • 利益衝突影響證券研究獨立性
    近日,一券商研究所的某分管領導因為涉嫌利益衝突而被迫辭職,證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越來越引人關注。利益衝突被證券分析師譽為「世紀難題」,妨礙著證券研究的獨立性,亟待求解。  因為利益衝突林林總總,證券研究的獨立性難以保證,導致一些證券分析師要麼不敢說真話,要麼進行利益輸送。
  • 重慶高院院長錢鋒:利益衝突考驗法官人品
    利益衝突考驗法官的人品。從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到中紀委十七屆六中全會反覆強調,防止利益衝突已成為反腐倡廉的重點,也指向下輪反腐敗體系建設的方向。在司法領域,同樣存在司法權謀求的公共利益與司法者個體的私人利益的衝突。法官手中法槌可定利益得失,手下硃筆可分利益多寡,無時無刻不面臨利益衝突考驗。
  • 「無直接利益衝突」危害執政基礎
    洪洞縣裡無好人——我明白這種偏激現象反映著民眾較普遍的社會情緒,如何定義它卻沒好好想過,現在好了,昨天出版的最新一期《瞭望》,發表《我國出現無直接利益衝突現象,參與者只為發洩》的長篇文章,把這種社會情緒定義為「無直接利益衝突」。    無須點撥,讀者們就明白,基於《瞭望》的背景及話語強勢,它突然發表長文提醒政府官員正視「無直接利益衝突」之危害,絕對是有的放矢。
  • 科學網—警惕科研中的利益衝突
    後來的一天,我與北京的朋友交流版權研究方面的信息,他說他最近關心的是醫學論文中的利益衝突問題。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在西方國家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規範,而在我國還沒有引起重視。可是,隨著我們的醫學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結果將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那時,醫學研究中的利益衝突將會越來越突出。
  • 利益衝突詞源探究與防範制度的發展
    1973年,加拿大制定了《利益衝突指導原則》,被認為是利益衝突立法的雛形。1985年,加拿大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利益衝突條例》,並於1994年和2003年分別制定了《利益衝突與離職後行為準則》《公共服務的價值與倫理規範》。2006年,在前述立法的基礎上,加拿大制定了專門的《利益衝突法》。
  • 周農:用多種機制防止利益衝突
    創新監督機制,用制度的威力防止利益衝突。一是加強重點對象監督。比如2012年,省水利廳在對機關工作人員家庭主要社會關係進行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湖南省水利機關工作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暫行辦法》;省交通運輸廳出臺了《湖南省交通運輸廳建設項目技術服務招標及委託防止利益衝突若干規定》,設定了交通運輸行業公職人員12條行為規範;省司法廳加強對全省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管理,出臺了《湖南省律師和律師事務所避免利益衝突的規定》;省高級人民法院、省公安廳等單位從防止利益衝突角度出發
  • 公開作者利益衝突對同行評審無影響
    公開作者利益衝突對同行評審無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8 13:05:56 美國哈佛大學Leslie K John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公開作者利益衝突在同行評審中的作用。
  • 全能銀行的潛在利益衝突及其法律規制
    全能銀行潛在的利益衝突及其危害  所謂利益衝突(conflicts of interest)是指某個人或某些人同時對於不同的某些個人、某些集團或組織以及某種事物在忠誠度和利害關係上發生矛盾的現象。  要考察全能銀行潛在利益衝突的法律監管制度,首先要弄清產生利益衝突的原因,進而弄清其危害,然後才好利用法律監管手段「對症下藥」。一位資深律師曾精闢地指出:「引發利益衝突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且在不斷變化中。」
  • 專家談公共決策過程中的利益衝突及其治理
    在這四個環節中,利益衝突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公共議題選擇環節中的利益衝突表現為決策者在選擇公共議題時不能準確掌握並公正對待各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公共議題的選擇是公共決策的邏輯起點,決策者需要通過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確定其合法性、緊迫性,並綜合當前政府公共資源總體水平與經濟社會形勢作出選擇。缺乏完善的利益傳遞機制是公共議題選擇環節發生利益衝突的重要原因。
  • 科學網—當科學研究遭遇利益衝突
    當科學研究遭遇利益衝突這項研究在2007年刊登於《柳葉刀》上的一篇論文中,表明在2002年到2004年參與其中的3081名患者中,纈沙坦治療和常規治療對血壓的影響與京都醫科大學研究的結論相似,不過在接受纈沙坦治療的患者中,中風、心絞痛和心臟衰竭的發病率更低。 然而,上述中期報告發現,在最終分析中,由於有意的數據操縱,關於收縮壓數據的12.8%與該大學原有的臨床記錄不一致。
  • 科研背後是否有利益衝突?
    原標題:科研背後是否有利益衝突?  ■科技觀察家   關於長期使用手機會不會引發腦瘤這個問題,近年來科學界一直爭議不斷,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迥異的「研究結果」,讓公眾看得直昏頭。眾所周知,當年美國的布希政府退出旨在遏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其理由之一就是有關全球變暖的論點缺乏確鑿的證據;而前幾年國外亦有報導:一些研究電磁輻射的專家實則是手機產業的說客,手機輻射研究的混亂局面,遠不是科學固有的缺陷與無奈所造成的,背後的利益之爭在爭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從另一個方面看,科學充滿著不確定性,這實際上不足為怪。
  • 利益衝突:食品公司如何扭曲了營養科學?
    無論在哪兒,她總能看到刺眼的利益衝突。「我只需要看看標題,就能一眼看出來哪些營養學研究是由業界資助的。」這位紐約大學教授如是說,「實在是太明顯了。」奈斯德總能看到許多名字扎眼的研究論文,比如「康科德葡萄汁、認知功能和駕駛表現」(康科德是一個葡萄品種),還有「食用核桃之於糖尿病易感者的影響」 。
  • AI 讓學術論文更客觀:機器人助手查找利益衝突
    ,作者與編輯、評審存在合作,客觀性就會受到影響 過去兩個世紀的時間裡,研究的數量每年增加了3%,人力無法應對 新湧現了一批輔助檢查論文潛在利益衝突的AI AI不能也沒有能力直接進行論文是否通過的決策 科學應該怎麼去處理利益衝突?
  • 租房小知識:城鎮房屋租賃糾紛利益衝突化解機制
    三、房屋租賃糾紛主體利益衝突之多維化解途徑設計經分析,城鎮房屋租賃糾紛表現為出租人、承租人、次承租人,以及租賃管理者四方間之交錯利益衝突,究其利益衝突之緣由,宏觀層面受政府調控政策之負面效應及租賃市場之供求失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