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鼠形化石揭示哺乳動物的早期社群行為|《自然-生態與演化》論文

2020-11-25 騰訊網

《自然-生態與演化》本周發表的一篇論文Early mammalian social behaviour revealed by multituberculates from a dinosaur nesting site報導了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化石樣本,化石中包括多個身處同一地穴的個體骨架,該發現提示哺乳動物可能從中生代就開始具有社群行為了。

雖然今天的大量胎盤哺乳動物都有社群行為,但卵生和有袋類哺乳動物社群性的相對缺乏,讓研究人員一直相信哺乳動物的祖先過著獨居生活,直到恐龍在約6600萬年前滅絕以後才有所改變。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Lucas Weaver和同事描述了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的小型哺乳動物骨骼沉積,這些骨骼來自埋葬在一起的多個跨代個體,時間可追溯至晚白堊世。這些骨架代表了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屬,作者將其命名為Filikomys primaevus。這個屬名來自希臘文filikós,意思是友好的或親切的,形容作者從這些化石中解讀到的行為。F. primaevus腿部強壯,很適合掘洞,這讓它們能組成最多5名個體的跨代挖洞組。根據現存掘穴社群哺乳動物(如兔)的行為,作者認為化石中的個體與它們有親緣關係。

作者總結道,這些化石提供的證據表明哺乳動物在逾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了。

一群未成年和成年Filikomys primaevus在地穴中簇擁在一起,遠處地面上一群鴨嘴龍在遊蕩。

Nature

相關焦點

  • 國際最新研究:哺乳動物或自7500萬年前就開始具有社群行為
    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通過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化石樣本,研究發現化石中包括多個身處同一地穴的個體骨架,提示哺乳動物可能從中生代就開始具有社群行為。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田靜 任波)日前,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新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揭示了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為題發表了山東科技大學地科學院教授周長付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自然》《自然-生態與演化》論文
    《自然》與《自然-生態與演化》本周發表的兩項研究報導了歐洲東南部一處洞穴發掘的早期現代人類遺骸和相關人工製品及其測年工作。這些化石人類代表了迄今已知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Homo sapiens)的最古老遺存。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註:哺乳型動物,是指現生哺乳動物的非直系祖先,和現生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生活在一個時代,後來滅絕) 該化石的發現,揭示了現生哺乳動物的「馬鞍狀」舌骨構造(不利於吞咽)傳承於更為原始的哺乳型動物,可能在整個哺乳動物家族祖先獲得咀嚼能力的最早期階段就已成型。該成果於7月 19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
  • 「超級大陸」發現新物種完整骨架 為理解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帶來線索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超級大陸」的一具完整哺乳動物骨架。該骨架是岡瓦納獸目的首個近乎完整的骨架,這項發現為理解早期哺乳動物的演化帶來了線索。岡瓦納的中生代(2.52億—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化石記錄,遠遠不及北方超級大陸勞亞古大陸。
  • 科學家發現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 揭示袋熊掘洞行為演化
    科學家發現古代有袋類動物新種 揭示袋熊掘洞行為演化 2020-06-26 11:57: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於曉 責任編輯:於曉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論文—科學網
    這項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在比較了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後,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
  • 早期哺乳動物:夾縫中求生存
    哺乳動物與恐龍出現的時間其實相差不多,都是2億多年前。恐龍一出現,就開始向大型化發展,很快就以巨大的體型和運動能力方面的優勢,佔據了當時陸地生態系統裡的統治地位。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們,體型則要小得多,大多數接近於現在的松鼠、老鼠,還是一群毫不起眼的「鼠輩」。因為還處於演化的早期,它們與現在的哺乳動物還有比較大的差別,可以說還是一個「非主流」的哺乳動物世界。
  • 滑翔型樹賊獸研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演化進程
    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中美數家研究機構,在《自然》上聯合發表了關於晚侏羅紀早期燕遼生物群樹賊獸一個新種——阿霍氏樹賊獸的研究成果。新種標本產於河北省青龍縣乾溝鎮髫髻山組,時代為晚侏羅世早期(距今約164-159百萬年前),屬於燕遼生物群。
  • 古代染色體數位化重建揭示哺乳動物進化—新聞—科學網
    目前,一項針對所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祖先的染色體數字重組研究,揭示了這些緊湊的DNA與蛋白質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變得混亂,這個發現也許會幫助精確地定位人類基因組中可能發生問題的位置,而其中的某些問題是構成癌症與其他疾病的基礎。
  • 科技話題:雜交水稻、三峽工程、南極冰蓋擴張、哺乳動物、太陽系...
    ——新華網3研究揭示亞洲大陸氣候在3400萬年前南極冰蓋擴張時的變化南極冰蓋在3400萬年前如何形成?在這次氣候轉型過程中,各個氣候系統伴隨怎樣的變化特徵?尤其是在軌道尺度上如何變化?這些問題是古氣候學的研究熱點。
  • 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人類和鴨嘴獸有著共同祖先,為何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記者今日獲悉,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近日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繪製出鴨嘴獸和針鼴的高質量基因組,並據此與人、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等多種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追溯,最終跨越1.8億年,首次成功構建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1.2億年前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中耳演化新模式:進食或成關鍵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有關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通過報導發現於遼寧凌源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Jeholbaatar Kielanae),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圖景——附哈佛大學張毅教授課題組陸發隆博士特別評論文:賈小方、BioArt   點評:陸發隆(哈佛大學)隨著表觀遺傳學的生化方面的機制研究得日益透徹
  • 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哺乳動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月7日凌晨,《自然》發表了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獲得了鴨嘴獸等單孔類哺乳動物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包括人等哺乳動物已有的基因組信息,如同時光倒流般反向追溯了我們整個哺乳動物類群的演化歷程,確認了一些關鍵的事件和時間點,追蹤到了我們共同祖先的遺傳信息,同時也解讀了哺乳動物性染色體演化的故事
  • 距今約1.6億年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露真容
    新發現的滑翔動物屬於哺乳型動物基幹支系,也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它們均為哺乳動物演化樹的早期分化絕滅支系——賊獸類的新屬種,分別被命名為似叉骨祖翼獸和雙缽翔齒獸。   該重大研究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本報訊 2月2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師劉建妮等人在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國發現具有「節肢」的早寒武世葉足動物》。 6年前,劉建妮和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舒德乾等人發現了一種最先出現成對眼睛,因而開始頭化,但其軀幹和葉狀附肢皆未分節的「神奇羅哩山蟲」。相關文章作為2004年5月出版的《科學通報》(49卷10期)的封面論文發表。儘管這一重要發現可能代表了節肢動物與葉足動物之間的某種中間類型,但它只不過是一個旁支,也走進了演化的死胡同。
  • 水生所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
  • 研究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科研人員以從南極分離到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NJ-7和來自溫帶的小球藻C. vulgaris UTEX259為研究材料,揭示了綠藻在南極環境下的早期適應機制。水生所徐旭東研究團隊從南極分離到小球藻NJ-7,其18S rRNA序列與來自溫帶的小球藻UTEX259完全相同,核和細胞器基因組結構也支持為同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