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論文—科學網

2021-01-11 科學網

 

近日,中外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

這項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在比較了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後,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

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周暘等繪)

「這為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論文第一作者、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周暘表示。

「鴨嘴獸和針鼴等單孔類哺乳動物是非常古老的類群,它們與其他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在演化上是姐妹群的關係,並於約1.8億年前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化開來。它們的基因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1.8億年前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以及這1.8億年間不同哺乳動物類群在演化過程中各自發生了什麼變化。」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研究員弗朗克·格魯茲納說。

該研究還揭示了哺乳動物性別染色體演化的出人意料的複雜模式。「我們都知道,人和其他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通過X和Y兩條染色體決定性別。」論文另一位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周琦說,「但我們的研究顯示,單孔類的性染色體與包括人在內的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性染色體沒有任何同源關係,反而和鳥類更接近。也就是說,我們與鴨嘴獸是在祖先分歧之後約數千萬年內各自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

「這一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物種演化過程中的分子機制。」論文通訊作者,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張國捷總結說,「該研究不僅揭示了精細的染色體結構變異過程是如何影響哺乳動物早期演化過程的,同時也解答了單孔目物種這一特殊哺乳動物類群許多特殊生物學性狀的產生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文靜)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39-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
    近日,中外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這項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在比較了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後,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周暘等繪)「這為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 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出爐」!中外科學家共同完成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1月7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近日,中外科學家共同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已發表於英國著名的《自然》雜誌。論文第一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的周暘博士表示,「現代人有46條染色體,而我們和鴨嘴獸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有60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經過了很多次的變異才形成了今天的狀態。」「鴨嘴獸和針鼴等單孔類哺乳動物是非常古老的類群,它們與其他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在演化上是姐妹群的關係,並於約1.8億年前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化開來。
  • Nature:中外科學家首次重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7日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1月7日,Nature刊發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 現生哺乳動物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成功構建
    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最新上線的《自然》學術期刊。
  • 現生哺乳動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本報北京1月7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最新上線的《自然》學術期刊。
  • 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人類和鴨嘴獸有著共同祖先,為何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記者今日獲悉,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近日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繪製出鴨嘴獸和針鼴的高質量基因組,並據此與人、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等多種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追溯,最終跨越1.8億年,首次成功構建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Nature|科學家首次重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圖: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周暘等 繪)估計了現代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距今的大致年代1.8億年前,之後大約在1.6億年前有獸亞綱哺乳動物共同的祖先出現,染色體數為36條,在8千萬年有袋類的祖先出現,染色體數為14條。
  • 1.8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曾有60條染色體
    中外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1.8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曾有60條染色體針鼴 (Ken Hur ley供圖)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日前發表了一項中外科學家共同合作的成果,他們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並追溯發現哺乳動物祖先可能曾有60條染色體
  • 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哺乳動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月7日凌晨,《自然》發表了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獲得了鴨嘴獸等單孔類哺乳動物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包括人等哺乳動物已有的基因組信息,如同時光倒流般反向追溯了我們整個哺乳動物類群的演化歷程,確認了一些關鍵的事件和時間點,追蹤到了我們共同祖先的遺傳信息,同時也解讀了哺乳動物性染色體演化的故事
  • 鴨嘴獸和人類有共同祖先?最奇怪的哺乳動物進化史揭秘
    當地時間1月6日,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鴨嘴獸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找到了鴨嘴獸奇怪特徵的起源。18世紀末,歐洲人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鴨嘴獸,這種古怪的半水生動物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完整的基因組為我們解答了鴨嘴獸的一些奇異特徵是如何出現的。與此同時,破譯鴨嘴獸的基因組對於理解其他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進化也很重要。
  • Nature:華大等機構揭示鴨嘴獸多條性染色體和卵生之謎
    「我們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論文第一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的周暘博士表示,「現代人有46條染色體,而我們和鴨嘴獸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有60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經過了很多次的變異才形成了今天的狀態。」
  • 華大等機構揭示鴨嘴獸多條性染色體和卵生之謎
    Nature 官網截圖作為最早與其他哺乳動物分歧的物種,單孔目(如鴨嘴獸、針鼴)處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們了解哺乳動物演化歷史的關鍵分支。這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演化地位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對它們的性狀特徵、起源進行研究。
  • 古代染色體數位化重建揭示哺乳動物進化—新聞—科學網
    目前,一項針對所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祖先的染色體數字重組研究,揭示了這些緊湊的DNA與蛋白質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變得混亂,這個發現也許會幫助精確地定位人類基因組中可能發生問題的位置,而其中的某些問題是構成癌症與其他疾病的基礎。
  • 給地球上最奇怪動物測序—論文—科學網
    張國捷表示,解碼鴨嘴獸基因組對進一步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的非常重要,這是真獸類哺乳動物進化成能胎生而不是產卵動物的關鍵所在。 鴨嘴獸屬於一種古老的哺乳動物——單孔目動物,在現代哺乳動物出現之前已存在數百萬年。「鴨嘴獸屬於哺乳類動物,但從基因上講,它是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混合體。」張國捷指出,鴨嘴獸保存了許多祖先的原始特徵,這可能有助於它成功適應生活環境。
  • 日媒:哺乳動物與昆蟲有共同祖先?大腦迴路相似
    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 日媒稱,東京大學副教授伊藤啟等人通過仔細研究果蠅發現,昆蟲將觸覺傳遞迴大腦的神經迴路結構與人類等哺乳動物的非常相似。迄今為止的研究顯示,兩者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中,觸覺外的四感的神經迴路結構都相同。
  • ...張國捷/周琦等首次發表鴨嘴獸和針鼴的基因組,為哺乳動物的演化...
    genomes reveal mammalian biology and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表了鴨嘴獸和短鼻針鼴(後簡稱針鼴)的基因組,並利用其信息對哺乳動物的演化以及單孔目性染色體演化進行了分析,為深入了解哺乳動物的重要演化歷程提供了新的結果。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發現現生熊類最近祖先戴氏祖熊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前所長、古哺乳動物學及地層學家邱佔祥院士領銜科研團隊,優先選擇在臨夏盆地發現的祖熊頭骨及其下頜骨化石進行深入研究,將其確定為一個新種並命名戴氏祖熊,同時揭示戴氏祖熊為現生熊類祖先中最晚和最進步的一個種。  最新出版的2014年第3期《古脊椎動物學報》以封面文章刊發了邱佔祥院士這一研究成果。
  • 人類和黑猩猩有共同祖先,但我們的染色體卻少一對,這是為什麼?
    引言:在人體眾多構造中,有一種物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是染色體。染色體是承載生物遺傳信息的重要載體,如果它發生了異常生物體也會表現出異常。都說人類和黑猩猩有共同祖先,但我們的染色體卻少一對,這是為什麼呢?
  • 鴨嘴獸——地球上最怪異的哺乳動物:為什麼會變得如此怪異?
    現在,由中國和哥本哈根大學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對鴨嘴獸基因組進行了獨特的定位研究,並找到了有關為什麼會變得如此怪異的答案。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該研究論文主導之一、現任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終身教授、中國國家基因庫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研究學科組負責人、張國捷(Guojie Zhang)解釋說:「完整的基因組為我們提供了鴨嘴獸的一些怪異特徵如何出現的答案。同時,對鴨嘴獸的基因組進行解碼對於增進我們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如何進化的理解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