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染色體數位化重建揭示哺乳動物進化—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猩猩的染色體與祖先最接近。圖片來源:USO/iStockphoto

人類有46條染色體,狗有78條,而一種位於南美洲的被稱為紅兔鼠的小型嚙齒類動物,擁有驚人的104條染色體。數十年來,遺傳學家們一直對染色體在哺乳類動物之間展現出的多樣性感到驚訝,現在他們有可能弄清楚這些差異是如何發生的。

目前,一項針對所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祖先的染色體數字重組研究,揭示了這些緊湊的DNA與蛋白質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變得混亂,這個發現也許會幫助精確地定位人類基因組中可能發生問題的位置,而其中的某些問題是構成癌症與其他疾病的基礎。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遺傳學者Janine Deakin說:「這項研究能幫助我們弄清染色體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的,這種改變操控著染色體的重組過程,而染色體的重組可能引起新物種的形成。這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研究。」

哺乳動物共分為3類:產卵的單孔目動物,比如鴨嘴獸;有袋目的哺乳動物,比如袋鼠和負鼠;有胎盤的或真獸亞綱類哺乳動物,這個大類中包含人類以及其他大約4400種哺乳動物物種。最後一大類在哺乳動物中佔較大比例,約1.5億年前,該類型的早期成員體型約與現代老鼠相當,生活在樹上,以昆蟲為食。

為了理解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染色體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發生改變的,研究人員需要弄清早期真獸亞綱類是如何演化而來的。而這就需要把一些複雜的拼圖重新拼合在一起。

為了弄清真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進化遺傳學家Harris Lewin及其同事和合作者,對真獸亞綱動物家族樹上不同年代的19種各類哺乳動物的基因組進行了比對,其中也包括少許靈長目在內。但這些基因組通常並不會揭示動物的DNA是如何分配給染色體的,它們只是給出DNA的序列。

於是,該團隊成員、韓國建國大學的Jaebum Kim和同事編制了一個複雜的電腦程式,該程序能基於研究涉及的19個物種中現存於世的部分染色體,重建原始真獸亞綱動物的染色體。目前,研究人員已經找出了21對真獸亞綱類祖先的染色體,並將這一發現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結果顯示,儘管過去了1.5億年,這些染色體中還是有小部分得以完整保存,而且,其上的基因排列沒有發生變化,至少在猩猩和人類的細胞中是這樣的。Deakin說:「我發現一些祖先的染色體的穩定性是非常顯著的。」

但Kim和Lewin以及同事發現更多染色體已經被打斷,並在染色體之間或染色體內部交換了位置。未參與該研究的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遺傳學家Stephen OBrien說:「這些變化是2.2萬個脊椎動物基因包裝順序改變的足跡。」

目前,科學家總共發現了162個斷點——染色體的斷開導致其間的DNA散落並能夠圍繞斷點自由移動。他們還發現,染色體的不規則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哺乳動物的種群間不斷改變。Lewin說:「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染色體如何在不同譜系中差異地進化,這就是染色體階梯式變化引領新物種進化的最精彩例證之一。」

這項新研究表明,哺乳動物在早期就開始進化了,染色體斷裂的速率是穩定的,並且相對較低,1000萬年中大約有8條出現斷裂。但是在6500萬年前,在靈長目動物中,除了猩猩,該速率跳升至平均每1000萬年就有20條染色體斷裂。

Kim團隊表示,正因如此猩猩的染色體看起來與古代祖先的最為相似,並且其中有8條染色體是完整且並未發生改變的。而類似這樣「原裝」的染色體人類有5條,老鼠僅有1條。

研究人員同樣揭示了靈長目動物體內得以完整保存的20號遠古染色體,但在山羊和奶牛體內,該染色體卻因為內部重組而發生了巨大變化。老鼠的情況也是如此,與早期真獸亞綱類哺乳動物相比,它們的染色體鏈條也已經非常不同了。但原因卻不同:它們染色體的交換改變並不是在一個給定的染色體內進行,而是在染色體之間完成的,即並非內部重組。

Lewin表示,該研究仍在繼續,並且是博德研究所測序150多個哺乳動物項目的一部分。利用這些基因組,以及有袋目和單孔目哺乳動物的基因,研究人員計劃弄清生活於1.85億年前的首個哺乳動物的古基因組。「我期待看到這些分析的擴展,包括對所有哺乳動物的詳細研究。」Deakin說。

同時,染色體斷裂將有助於指導研究人員理解疾病的產生。「有很多醫學症候群涉及染色體重組。而且,還有很多可能未被發現。」O』Brien表示。(唐一塵編譯)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論文—科學網
    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周暘等繪) 「這為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論文第一作者、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周暘表示。 「鴨嘴獸和針鼴等單孔類哺乳動物是非常古老的類群,它們與其他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在演化上是姐妹群的關係,並於約1.8億年前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化開來。它們的基因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1.8億年前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以及這1.8億年間不同哺乳動物類群在演化過程中各自發生了什麼變化。」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研究員弗朗克·格魯茲納說。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昆明植物所獲悉,由該所和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 失去Y染色體的尼安德特人—新聞—科學網
    但一項新研究發現,大約10萬年前,智人男性與尼安德特人女性的結合讓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發生了變化,甚至讓整個族群原有的Y染色體被取代。 這項近日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解開了一個謎:為何科學家無法找到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已對數十名尼安德特人的DNA進行了測序,但由於男性化石中的DNA保存不當或被細菌汙染,現有的大多數樣本皆來自女性。
  • 科學家畢生研究鳥類染色體進化—新聞—科學網
    它解釋了偶然的基因突變如何將一個物種置於不尋常的進化路徑上。 突變使2號染色體的大部分發生倒置,使其不能與等位染色體配對並交換遺傳信息。倒置後1100多個基因作為一個巨大「超基因」被遺傳下去,並最終導致兩個不同的「形變」——不同鳥類亞型,它們的顏色和行為均不同,而這些都與倒置的演變有關。
  • 多篇文章揭示染色體的奧秘!
    近年來,科學家們對染色體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重要研究成果進行解讀來揭示機體染色體的奧秘,與大家一起學習!【3】Autophagy:有絲分裂中溶酶體功能揭示染色體穩定性doi:10.1080/15548627.2020.1764727在最近一項研究中,Bellvitge生物醫學研究所(IDIBELL)和巴塞隆納大學(UB)的研究小組與梅奧診所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溶酶體和自噬過程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活躍性,並且表明其對於有絲分裂是必需的
  • —新聞—科學網
    未參與該研究的英國劍橋大學人口遺傳學家Aylwyn Scally說:「我相信非洲南部是人類進化的一個重要地區。」但是,對現存人類DNA的研究並不能揭示我們祖先的確切位置。「如果我們這個時代所有人的祖先都出現在一個小區域,那將是令人震驚的。」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結合分子鐘的推斷,研究團隊重建了該類群的演化歷史及其與橫斷山隆升的關係,並討論了影響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可能的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生物地理學期刊》。 高山竹類是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獨特的分支,包括8屬約210種,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少數物種分布至東亞其它山地、南亞南部和非洲山地。
  •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
    近日,中外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這項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在比較了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後,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周暘等繪)「這為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但最近的研究發現,不僅僅是目標位點的遠處,CRISPR–Cas9也會在目標位點附近引入不必要的突變,這是傳統方法所不能檢測到的。
  • 哺乳動物轉錄組和翻譯組共進化
    哺乳動物轉錄組和翻譯組共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3:42 德國海德堡大學分子生物學中心(ZMBH)Henrik Kaessmann和Evgeny Leushkin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最小靈長類揭示數千萬年視覺進化—新聞—科學網
    這些研究發現,與嚙齒類動物等其他哺乳動物不同,視覺信息是由位於視覺皮質的專用小型計算單元處理的。 由於不同靈長類物種有不同的體型,人們不禁想知道這個基本的計算單元是否隨著身體亦或是大腦的大小而變化。例如,在灰鼠狐猴身上,它是簡化了還是縮小了呢? 來自馬達加斯加的灰鼠狐猴最小靈長類動物的一種,體重僅為60克。
  • Y染色體的倔強進化史
    遺傳決定性別的動物,一般都有專門的性染色體:哺乳動物中主要是XY系統,為雄異配型;鳥類和蛇類主要是ZW系統,是雌異配型;還有一種苔蘚中常見的UV系統,是單倍體生物特有的性別決定系統。人類是XY系統的雄異配型, Y染色體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從X染色體變異而來。最初的研究認為Y染色體大概在3億年前進化出來。
  • 蝙蝠如何在6500萬年裡戰勝病毒—新聞—科學網
    對大鼠耳蝠及其5種近親進行的基因組測序揭示了蝙蝠進化的秘密 這一成果是「研究蝙蝠超級免疫系統的一個極好起點」,未參與該項工作的研究蝙蝠進化的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Laurel Yohe表示。 蝙蝠有1400多種,是地球上種類第二豐富的哺乳動物。它們生活在除南極洲的所有大陸上,重量從2克到1000多克不等。它們能飛行並利用回聲定位,其中有些能活41年——對這一體形的動物而言,這是很長的壽命。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給地球上最奇怪動物測序—論文—科學網
    張國捷表示,解碼鴨嘴獸基因組對進一步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是如何進化的非常重要,這是真獸類哺乳動物進化成能胎生而不是產卵動物的關鍵所在。 鴨嘴獸屬於一種古老的哺乳動物——單孔目動物,在現代哺乳動物出現之前已存在數百萬年。「鴨嘴獸屬於哺乳類動物,但從基因上講,它是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混合體。」張國捷指出,鴨嘴獸保存了許多祖先的原始特徵,這可能有助於它成功適應生活環境。
  • Nature:華大等機構揭示鴨嘴獸多條性染色體和卵生之謎
    「我們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論文第一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的周暘博士表示,「現代人有46條染色體,而我們和鴨嘴獸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有60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經過了很多次的變異才形成了今天的狀態。」
  • 雌性哺乳動物細胞中為何會有一條X染色體出現功能失活?
    2020年2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雌性哺乳動物有兩條X染色體,而雄性哺乳動物只有一條X染色體,因此有機體會進化出一種顯著的解決方案,從而防止兩性在基因表達之間出現嚴重失衡,即在每一個擁有兩條X染色體的細胞中,一個完整的X染色體都會被沉默從而抑制RNA進行轉錄;這個過程被稱為X染色體失活(XCI,X-chromosome inactivation
  • AI重建頭頸CTA血管精準省時—新聞—科學網
    近日,記者從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獲悉,該院教授盧潔團隊在《自然—通訊》刊發的一項研究表明,利用3D卷積神經網絡設計開發一個可實現頭頸CTA血管分割的後處理系統,自動完成頭頸CTA血管重建 目前,臨床上完成頭頸CTA的圖像後處理主要依賴於技師手動勾畫重建,平均一個病人的後處理約20~30分鐘。隨著頭頸CTA檢查數量的不斷增多,後處理重建技師的工作壓力逐漸增大。同時,由於頭頸血管走形迂曲且與顱骨關係密切,對人工智慧的算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