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靈長類揭示數千萬年視覺進化—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大腦樣本對比圖

鼠狐猴        圖片來源:Daniel Huber/ University of Geneva

靈長類動物在眼前便能處理視覺信息,這有點類似於數位相機處理像素。

為了理解人類視覺能力的起源,瑞士日內瓦大學科學家,聯合德國馬普學會和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等機構合作者,調查了這些計算單位能否跨越靈長類動物之間巨大的尺寸差異。

研究人員比較了鼠狐猴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發現這些視覺處理單元的大小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是相同的,與它們的體型無關。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當代生物學》。

「所有靈長類動物在視覺系統中共享相同大小和組織的處理模塊,這表明這些模塊很可能出現在早期和某個特定的時刻(破壞性創新),而不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進化。」該研究通訊作者、日內瓦大學基礎神經科學系教授Daniel Huber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最小靈長類動物

視覺在演化史上是一個重要主題,但是除了節肢動物化石中鈣化的晶狀體以外,視覺系統中的其他部分通常很難在化石記錄中保存下來,因為眼睛和大腦的軟組織在死亡後分解得很快。

之前,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科研人員提出了一條時間線,指出所有動物群的一個擁有視蛋白的共同祖先出現在大約7億年前。不過,最初這種視蛋白被認為是「盲」的,然而在接下來的千萬年裡,視蛋白經歷了關鍵的遺傳變化,有了探測光的能力。

隨著演化,生命越來越複雜的同時,視覺系統也在不斷發展。為了更好地觀察周圍的世界,靈長類動物使用複雜的眼球運動集中視覺;鳥類、昆蟲和嚙齒類動物則通過移動頭部來做同樣的事情。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發現,與嚙齒類動物等其他哺乳動物不同,視覺信息是由位於視覺皮質的專用小型計算單元處理的。

由於不同靈長類物種有不同的體型,人們不禁想知道這個基本的計算單元是否隨著身體亦或是大腦的大小而變化。例如,在灰鼠狐猴身上,它是簡化了還是縮小了呢?

來自馬達加斯加的灰鼠狐猴最小靈長類動物的一種,體重僅為60克。鼠狐猴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物種,和最早進化於5500萬年前的靈長類動物有很多相同的特徵。

「我們選擇鼠狐猴有兩個原因。首先,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因此,如果大腦迴路的小型化或簡化發生在體型更小的物種中,那應該在鼠狐猴的大腦中十分明顯。」Huber說,「其次,鼠狐猴被認為是早期靈長類動物的『典範』,因為它與我們最早的祖先有許多共同的特徵,例如小體型、棲息地、食物來源和樹棲生活方式等。」

不要介意大小

為了弄清視覺和體型的關係,研究人員使用光學腦成像技術研究了鼠狐猴的視覺系統。研究人員將代表不同方向的幾何圖形呈現給鼠狐猴,並將神經元對視覺刺激做出反應的活動進行了成像。

經過反覆測量,研究人員能夠確定處理表單信息的最小單元的大小。「我們期望看到一個微小的單位,與鼠狐猴的小體型成比例,但我們的數據顯示,它們的測量直徑超過0.5毫米。」Huber說。

在與馬普學會研究人員的合作中,Huber將鼠狐猴大腦中的數百個單元圖像與其他更大的靈長類動物視覺迴路的數據進行了比較。研究小組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60克的鼠狐猴、7公斤的獼猴,甚至更大的靈長類動物(如人類),這些視覺處理基本單元大小几乎相同。

研究人員表示,結果表明,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靈長類動物,視覺系統的基本模塊都沒有發生微型化演變。這表明,人們的視覺系統得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保存,並揭示了視覺在從遠古祖先到現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這些視覺處理單元在大腦中的排列方式是完全相同的,遵循著同樣的數學規則。研究人員還發現,到目前為止,所有被研究的靈長類動物的每個視覺單元的神經細胞數量幾乎是相同的。

十年前,馬普學會動力學和自組織研究所物理學家Fred Wolf就曾指出,視覺系統的進化可能會受到普遍數學原理的支配,但他至今仍對這種不變性感到驚訝。他告訴記者:「5500萬年的大陸分離帶來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進化過程。我本以為在這些神經模塊中,物種之間會有一些共性和特徵差異。但事實是,幾乎不可能把它們區分開來。」

視覺迴路是「超人」

「對抗住」數千萬年的演化、不懼宿主體型大小,也許靈長類動物擁有的視覺迴路比之前人們想像得要強大得多。這些強大且沒有出現壓縮的迴路堪比「超人」。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為了解靈長類視覺的起源提供了深刻的見解。首先,這些視覺處理單元被保存得如此完好,說明其很可能在靈長類歷史的早期就已經進化,這表明在視覺的形成方面,我們的靈長類祖先從一開始就擁有與我們相似的視覺能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視覺系統不能被壓縮或縮小。因此,「看」這一過程似乎需要一定數量的神經元來確保其最佳功能。

因此,研究人員表示,對於視力極佳的小型靈長類物種來說,比如鼠狐猴,視覺系統相對於它們整個大腦的大小來說必須相對較大,才能容納足夠數量的視覺處理單元。事實上,鼠狐猴超過1/5的大腦皮層用於視覺處理。相比之下,與視覺相關的神經迴路僅佔人腦的3%。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靈長類的整個視覺系統都是一成不變的。之前,一項研究對波多黎各聖地牙哥島80多隻不同恆河猴食用30種樹上的果實進行了2萬多次單獨觀察。研究人員發現,一些靈長類動物的眼睛擁有3個不同種類的光敏視錐細胞,而不是兩個。擁有三色彩感覺的雌猴比擁有兩色彩感覺的雌猴能更快地找到果子。而靈長類動物產生這種三色彩感覺是因為它讓人類的早期祖先能更容易地看到綠色森林海洋中色彩鮮豔的成熟果實。

另一方面,除了揭秘視覺的數千萬年進化,這項研究還強調了保護鼠狐猴等靈長類動物棲息地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馬達加斯加的森林中。「這些棲息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同時也帶走了了解人類起源的寶貴鑰匙。」Huber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cub.2020.11.02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
  • 古代染色體數位化重建揭示哺乳動物進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USO/iStockphoto 人類有46條染色體,狗有78條,而一種位於南美洲的被稱為紅兔鼠的小型嚙齒類動物,擁有驚人的104條染色體。數十年來,遺傳學家們一直對染色體在哺乳類動物之間展現出的多樣性感到驚訝,現在他們有可能弄清楚這些差異是如何發生的。
  • 兩種重要經濟蟹類基因組密碼告破—新聞—科學網
    三疣梭子蟹         唐伯平供圖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俗稱河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經濟蟹類,目前我國每年河蟹產量為80 在這7種節肢動物中,蝦蟹相對進化速率最小,其中對蝦進化速度最慢,其次是絨螯蟹和梭子蟹。「相對於昆蟲,蝦蟹類進化較慢,可能是它們生活的環境相對於昆蟲更加穩定。」唐伯平說。
  • 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在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中發現了三維立體結構的存在,證明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水不是以單一水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過氫鍵作用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子簇,俗稱水團簇。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銅在速生樹種杞柳中長距離運輸途徑首次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生態修復團隊首次揭示了銅在速生樹種杞柳體內的長距離運輸途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速生樹種具有對重金屬積累能力較高、生長快、覆蓋度廣、根系發達且壽命長等特性,在植物修復中應用潛力巨大。
  • 中國科學家揭示視覺擁擠效應的神經機制—新聞—科學網
    日前,採用基於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群感野技術,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方方教授課題組揭示了視覺擁擠效應的神經機制。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探索小臭鼩的春夏秋冬—新聞—科學網
    其中最令人驚奇的當屬戴耐爾現象(Dehnel’s effect),即以鼩鼱為代表的部分哺乳動物,其顱腦與重要臟器的體積在冬天會縮小高達20%,在這樣極端變化下,鼩鼱的大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小臭鼩演化出日間休眠以及冬季的「戴耐爾」現象。為了探索神奇的「戴耐爾」現象,研究團隊利用核磁共振、在體雙光子鈣成像、原位雜交等技術,從大體解剖追蹤到細胞水平的變化,從行為學追蹤到皮層神經元活性的變化,明確了冬夏兩季動物皮層神經元構築的變化。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新聞—科學網
    6月3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這款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每小時可分揀垃圾5400次,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它的「目力」很好,可以快速在大量垃圾中精準識別可回收物,助力全國垃圾分類工作,幫助環保企業技術升級。 「一個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可以高精度分揀多種不同品類的垃圾,有效分揀率可達95%,最高分揀速度5400次/小時,工作時間24小時/天。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重建了高山竹類的系統發育關係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只用幾百年,人類就抹去了數千萬年的進化史
    關注 領研網(ID: linkresearcher),訂閱最新「科學60秒」英語新聞,不再漏掉任何一次新知 plus 練耳的機會~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提出「烏蘭戈楚衰退」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