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在速生樹種杞柳中長距離運輸途徑首次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1-02-08 科學網

 

 銅在杞柳體內長距離運輸的機理示意圖    亞林所供圖

銅在木質部如何運輸?又如何在韌皮部實現再分配?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生態修復團隊首次揭示了銅在速生樹種杞柳體內的長距離運輸途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速生樹種具有對重金屬積累能力較高、生長快、覆蓋度廣、根系發達且壽命長等特性,在植物修復中應用潛力巨大。目前,人們對於重金屬在樹木體內的長距離運輸過程及相關機制缺乏認識。

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曹旖旎介紹,他們選用前期篩選出的銅積累優勢速生樹種杞柳,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螢光技術(μ-XRF)定性觀測銅在根莖葉中的空間分布,提取並測定木質部/韌皮部汁液中銅的含量。

論文通訊作者、亞林所研究員陳光才說,相關研究揭示了銅在柳樹根系、莖、葉等器官和組織的空間分布特徵,闡明了銅的木質部運輸途徑和韌皮部再分配過程及影響機制,為拓展人們對重金屬—樹木相互作用機制的認識、提升木本植物修復銅汙染土壤效率提供了理論依據。

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北京同步輻射裝置4W1BX射線螢光微分析試驗站等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242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擬南芥維管細胞和韌皮部薄壁細胞(青色)      圖片來源:HHU / Ji-Yun Kim 一直以來,對於葉片中的維管細胞,特別是韌皮部薄壁組織,人們知之甚少。近日,德美兩國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單細胞測序對擬南芥葉片維管細胞進行全面分析。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杞柳,古人借喻人性的植物,孟子的觀點是人性向善還是人性本善?
    通常就是我所見的2-3米高,花先於葉開放,葉在花開後長,亦花亦葉,而後還會結果。杞柳普遍多生於北方山地河邊的溼草地帶,既喜光照又喜肥水而且還要沙壤土才能生長得好,成活倒是方便,扦插即可。山東、河北和東北地區是把它作為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和保護河岸、溝坡、路坡的好樹種廣泛加以種植的。而且更有一個經濟上的意義,就是7—8月月份可以收割枝條,剝皮、曬乾、分級、成捆,貯藏起來,用以編制的筐啊籃啊簸箕等等款式新穎種類繁多的容器。
  • 「毀滅性病害」核盤菌對禾本科植物有益—新聞—科學網
    核盤菌在小麥中內生,具有促生抗病特徵。該項研究揭示,核盤菌可以在小麥、水稻、大麥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內生生長,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內生真菌,為尋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資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論文通訊作者姜道宏介紹,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典型的死體營養型植物病原真菌,可以寄生75個科400多種植物。自1837年首次被描述以來一直都是以毀滅性病原菌的面目出現。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此前,科學家一直沒有在結構層面上闡明任何一個靶標蛋白與藥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致新型殺菌劑創製的盲目性大,周期越來越長,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難以解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研製出能精確識別「敵友」的智能殺菌手段?論文通訊作者、團隊負責人周明國認為,科研工作「要模擬到生物體內的真實情況」。該團隊經過近20年的不斷探索,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新靶標——肌球蛋白-5。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 據介紹,硅藻是海洋主要的浮遊生物之一,貢獻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產力的20%左右,且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特徵與其光系統以及外周捕光天線的功能密切相關。不同於綠藻和高等植物,硅藻光系統II(PSII)的外周捕光天線是結合了巖藻黃素和葉綠素a/c的蛋白(FCPs),具有強大的藍綠光捕獲能力和快速光適應能力。
  • 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國生課題組發展了複雜烯烴的烯丙位碳氫鍵精準(包括高位點、高對映體選擇性)氰化反應,並與香港科技大學林振陽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相結合,揭示了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的新機制。10月24日,這項重要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地幔深處源源不斷上湧的巖漿從洋中脊噴發,向兩側增生,形成對稱的磁性異常帶,構成不斷增長的大洋地殼,與下伏的巖石圈地幔一道構成大洋巖石圈板塊。 但是,該理論仍然在板塊起源、板塊動力、板塊上陸三大難題上面臨挑戰。
  • 研究發現葉邊緣鋸齒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根據一個葉柄上所生葉片的數目可分為單葉和複葉,葉子邊緣也有平滑和鋸齒之分。葉的形態受基因型和發育階段壞境因素共同調控。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生長素運輸蛋白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和生長抑制因子CUC2形成的反饋調控環共同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除此之外,一些小RNA分子如miR164A等也參與葉鋸齒的發育。但是否有其他分子參與調控葉鋸齒發育尚不夠明晰。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高山竹類可擴散至4300米的高山草甸,也可分布於海拔約700米的低山地區,其地理分布特徵為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近年來,簡化基因組方法迅速發展,為解決高山竹類快速輻射分化類群的演化關係提供了契機。 研究結果表明,高山竹類是一個很好的單系,玉山竹屬為單系,得到了傳統形態學的支持;而箭竹屬為多系,其多數分支未得到形態共衍徵的支持,其餘各屬均為單系。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反向工程驗證等手段揭示了與耐受性提高相關的關鍵途徑和關鍵基因。首次發現了3個與大腸桿菌對檜烯的耐受性有關的基因:ybcK、ygiZ 和scpA。該工作的研究策略和結果為生物合成其它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該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