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同時為後續指導設計新型作物、提高作物的捕光和光保護效率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於8月2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

據介紹,硅藻是海洋主要的浮遊生物之一,貢獻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產力的20%左右,且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特徵與其光系統以及外周捕光天線的功能密切相關。不同於綠藻和高等植物,硅藻光系統II(PSII)的外周捕光天線是結合了巖藻黃素和葉綠素a/c的蛋白(FCPs),具有強大的藍綠光捕獲能力和快速光適應能力。然而硅藻PSII-FCPII超級複合體的能量傳遞、轉換和光保護機制長期未得到闡明。

研究人員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發現,硅藻的PSII-FCPII超級色素蛋白複合體由兩個單體組成,包含230個葉綠素a分子、58個葉綠素c分子、146個類胡蘿蔔素分子、以及錳簇複合物、電子傳遞體和大量的脂分子等;硅藻PSII-FCPII的反應中心與藍藻和紅藻相似,但是具有額外的兩個核心亞基和一個特有的外周放氧亞基,且各外周天線亞基排列方式與已知的綠藻和高等植物明顯不同。研究人員在硅藻PSII-FCPII複合體中發現了多條捕光天線向反應中心的能量傳遞途徑,以及可能的重要非光化學淬滅位點和保護放氧反應中心。

沈建仁和匡廷雲團隊一直致力於高等植物和藻類光系統和捕光天線蛋白的研究工作。2019年初,該團隊首次報導了羽紋綱硅藻——三角褐指藻FCP二聚體的1.8埃解析度的晶體結構,描繪了葉綠素c和巖藻黃素在硅藻光合膜蛋白中的結合細節。此次成果是該合作團隊在前期光合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工作的拓展。

《科學》同期刊發了德國光合作用研究專家Claudia Büchel教授撰寫的評述「How diatoms harvest light」,稱讚硅藻的兩個研究成果是「該領域突出的研究工作」「這兩項研究工作揭示了硅藻FCP捕光天線複合體的多樣性和柔性,對於研究光合生物LHC超級家族成員在不同光環境條件下實現多樣的光能捕捉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是一項裡程碑式的工作」。

DOI: 10.1126/science.aax440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事宜,請聯繫: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來源:科學網 8-18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這項工作對於探索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破譯大腦運轉密碼具有重要意義。中心主要通過發展和應用冷凍電鏡斷層三維重構顯微成像、高通量全腦三維光學顯微成像、高時空精度的電生理與電化學檢測和智能計算等技術,獲取和分析腦神經系統精細結構和活動的海量數據信息,揭示神經系統信息處理的機制和原理,而這些基礎研究成果除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也可能會啟發新一代人工智慧和腦疾病診療技術。」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我國首次解析硅藻光系統-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結構—新聞—科學網
    硅藻是海洋主要的浮遊生物之一,貢獻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產力的20%左右,且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特徵與其光系統
  • 最新《Science》:揭示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原子結構!
    來自同一合成批次的納米晶體通常在尺寸、晶格畸變和缺陷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精確測定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原子結構是了解和預測其物理性質的前提。本文作者通過開發了的具有原子解析度的3D液體池電子顯微鏡,展現了由單個批次合成的具有關鍵結構差異的Pt納米晶的高解析度3D原子排列。得到的結構信息能夠為今後改進合成和理解當前材料的性能提供重要的新指導。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4月10日晚10點,這項重要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 此前一天,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在Nature上聯合發表了新冠病毒的重要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pro)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地質效應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海山作為大洋中典型的突變地形,通過與深海環流相互作用,產生一系列複雜的動力響應,對深海物質及能量輸運有重要意義。其中,反氣旋帽(海山上方類似「帽子」的反氣旋環流結構)是最顯著的動力響應之一,大量基於錐形海山的數值模擬研究已揭示其經典模型,但其是否適用於近年廣受關注的深海平頂海山還不得而知。
  • 施一公團隊再解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結果出乎意料,Avagacestat結合在與Semagacestat幾乎一致的位置,也存在『位阻』,但其相互作用呈現更為『鬆散』的狀態。」楊光輝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提示我們Avagacestat的底物選擇性或許和這些相互作用形式的不同有關。」同時,為更全面的闡述所有類型抑制劑的作用機理,研究人員還進一步解析了γ-分泌酶結合過渡狀態類似物(TSA)抑制劑L685,458的結構。
  • 【科技前沿】張興/沈建仁/匡廷雲等在光合結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該研究將SACLA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設備產生的量子束照射到光系統II晶體上,並以高解析度分析了三維結構。結果表明,在催化劑中發現了兩個氧原子,這些氧原子被認為是形成氧分子所必需的,並且通過將它們與量子化學計算結果結合起來,闡明了這兩個氧原子的化學性質。故該研究不僅有望闡明通過光合作用從水分子中提取氫離子和電子的機理,而且還將設計出用於光分解水的人造光合作用催化劑。
  • 溫度壓力雙向調控金屬玻璃結構序—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的這種雙向調控揭示了金屬玻璃結構態的豐富性和自由調控性,將推動對金屬玻璃結構的理解和應用。相關研究發表於近期的《自然—通訊》 。 金屬玻璃兼具金屬和玻璃兩種材料的特性,具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同時為玻璃態物質的基礎研究提供了特殊的模型體系。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副研究員張兆軍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殺菌劑生物學團隊揭示了殺菌劑作用靶標——肌球蛋白的三維結構。未來,在該成果基礎上開展新型殺菌劑的設計和生產,有望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靶向殺菌。國際微生物學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理學》(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在近140年的現代殺菌劑發展史上,人類先後研發了400多種殺菌劑用於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控。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
  • 甲醯肽受體FPR2結構為抗炎藥物研發奠定基礎—新聞—科學網
  • 硅藻,硅藻,你為什麼這麼擅長「捕光」
    被稱為自然界「奇葩」光合物種的硅藻為什麼特別擅長「捕光」?
  • 新冠病毒重要藥物靶點-RNA聚合酶精細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自然》:研究揭示端粒酶關鍵部位三維結構
    圖片說明:端粒酶結構示意圖美國科學家近日利用X射線結晶學方法,揭示了控制細胞衰老定時機制的端粒酶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活性部位的三維結構,就可以聚焦於這一點上來弄清為什麼抑制劑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修改以便更有效地進行綁定,從而增加藥物的效力。」
  •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次揭示完整藻膽體的三維結構
    其中存在於藍藻和紅藻中的藻膽體是迄今已知的最大的捕光蛋白複合物,它位於膜表面,並與位於膜中的光和反應中心結合,能將吸收的太陽光以極高的效率傳遞給光合反應中心以便進一步轉化為有機物並釋放氧氣。這個巨大的超分子複合體的組裝機制和光能在其中的傳遞機制一直是光合作用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新聞—科學網
    冷凍電鏡揭示了去鐵鐵蛋白的原子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