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張興/沈建仁/匡廷雲等在光合結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0-11-22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iNature ,作者椰子

iNature

專注前沿科學動態,傳遞科普信息。

光合作用反應中心(RCs)收集光能並將其轉換為化學能,這一過程最終維持了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根據其末端電子受體,RCs被分為I型(Fe-S型)或II型(醌型)。大多數現存的RCs是由光系統I和II(PSI和PSII)代表的異二聚體,它們是從同二聚體RCs進化而來的,類似於在綠硫細菌(GSB)和Heliobacteria中看到的那些。GSB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生長,以一種稱為綠體的光收集結構捕獲陽光能量。Fenna-Matthews-Olson蛋白(FMO)會將這種能量轉移到I型RC(GsbRC),以啟動電荷分離和電子轉移反應。迄今為止,從FMO到GsbRC的能量轉移效率下降的結構基礎仍然未知。

2020年11月20日,浙江大學張興,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沈建仁及匡廷雲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Architecture of the photosynthetic complex from a green sulfur bacterium」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了冷凍電子顯微鏡確定了來自淡色綠藻的FMO-GsbRC超複合物的2.7埃結構。 與其他已知的I型RC相比,GsbRC結合的(細菌)葉綠素[(B)Chls]少得多,並且(B)Chls的組織與光系統II中的相似。如同在其他RC中所見,GsbRC中的兩個BChl層不是通過Chls連接的,而是與兩個類胡蘿蔔素衍生物相關聯。在FMO的BChl與GsbRC之間觀察到相對較長的22至33埃的距離,這與這些實體之間的低效率能量傳遞相一致。該結構包含I型和II型RC的共同特徵,並提供了對光合作用RC演化的了解。

總之,該研究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確定了2.7Å解析度的FMO-GsbRC的結構,這些特徵都具有天線-RC複合體的鮮明的特徵結構,並為解釋其能量傳遞動力學以及對光系統演化的結構見解提供了基礎。

另外,2019年10月19日,Science 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沈建任課題組題為「An oxyl/oxo mechanism for oxygen-oxygen coupling in PSII revealed by an x-ray free-electron las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將SACLA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設備產生的量子束照射到光系統II晶體上,並以高解析度分析了三維結構。結果表明,在催化劑中發現了兩個氧原子,這些氧原子被認為是形成氧分子所必需的,並且通過將它們與量子化學計算結果結合起來,闡明了這兩個氧原子的化學性質。故該研究不僅有望闡明通過光合作用從水分子中提取氫離子和電子的機理,而且還將設計出用於光分解水的人造光合作用催化劑。

2019年8月2日,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隋森芳,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匡廷雲及沈建仁共同通訊在Science 發表題為「The pigment-protein network of a diatom photosystem II–lightharvesting antenna super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導了來自中心硅藻-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PSII) - 巖藻黃素(Fx)葉綠素(Chl)a / c結合蛋白(FCPII)超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該成果也為PSII的超快動力學、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同時為後續指導設計新型作物、提高作物的捕光和光保護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2019年2月8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匡廷雲及沈建仁團隊在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blue-green light harvesting and energy dissipation in diatom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析了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二聚體FCP的x射線晶體結構,解析度為1.8Å,揭示了的每一種色素的配體結構和結合環境,為研究光捕獲系統中單個色素的吸收特性、能量轉移途徑和動力學以及過剩能量耗散機制提供了基礎();

2018年4月,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沈建仁課題組與合作者題為「Structure of photosynthetic LH1–RC supercomplex at 1.9 Å resolu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獲得了LH1-RC超級複合體在1.9 Å解析度下的高清結構。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我們發現了多個關於蛋白亞基和輔助因子的組合特點,為細菌光合作用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017年3月,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沈建仁課題組與合作者題為「Light-induced structural changes and the site of O=O bond formation in PSII caught by XFE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使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技術捕捉到了光激發和黑暗狀態下PSII複合物的結構,發現了QB/非血紅素鐵區域和Mn4CaO5簇在水光解過程中的結構變化,從而從分子水平上揭示出氧氣形成的可能機理。

2015年5月,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匡廷雲、沈建仁研究團隊合作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transfer pathways in the plant PSI-LHCI super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在原子水平解析度的高等植物光系統I-捕光天線(PSI-LHCI)晶體結構,解析了高等植物PSI-LHCI的精細結構,其中包括16個蛋白亞基和205個輔因子,總分子量約600kDa;揭示光系統I的4個捕光色素蛋白複合體(Lhca1-4)在天然狀態下的結構及相互關係,LHCI全新的色素網絡系統和LHCI紅葉綠素的結構,明確提出LHCI向核心能量傳遞可能的4條途徑。該研究成果對於闡明光合作用機理及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和開闢太陽能利用的新途徑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該研究成果在2015年評為2015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2015年1月,Nature 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日本岡山大學(第一單位)沈建仁課題組與合作者題為「Native structure of photosystem II at 1.95 Å resolution viewed by femtosecond X-ray puls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自由電子雷射(SACLA)技術解析了嗜熱藍藻的PSII的S1狀態的「無輻射破壞」結構,其解析度為1.95Å。該成果為氧氣釋放的機理提供了結構基礎,同時將為水氧化人工催化劑的設計提供藍圖。

光合作用將來自太陽的光能轉換為化學能,從而維持了地球上大多數生命形式。光能首先被各種天線系統捕獲,然後被轉移到被膜包裹的色素-蛋白質複合物中,該複合物稱為反應中心(RC),以引發一系列電荷分離和電子轉移反應。

RC根據其末端電子受體分為I型(Fe-S型)或II型(醌型),並且所有含氧光合生物均包含I型和II型RC。大多數現存的I型RC和所有已知的II型RC是異源二聚體,最有可能是從普通的同型二聚體RC進化而來的,類似於在綠色硫細菌(GSB)和Heliobacteria中看到的那些。特別是,異源二聚體光系統I(PSI)被認為是從同型二聚體RC進化而來的,類似於GSB或Heliobacteria的現存RCs。迄今為止,已經確定了代表所有典型光合生物的RCs結構,除了GSB和酸性細菌的RC結構外,它們提供了有關光能轉換和光合RCs進化的獨特機制的重要信息。

綠色硫細菌(GSB)的Chlorobi phylum嚴格厭氧,並且可以通過使用由以下三個耦合模塊組成的光合作用在極低的光照強度下生長:大型光捕獲綠體,可溶性能量傳遞因子FMO(Fenna-Matthews -Olson蛋白)和膜包埋的I型RC。

綠體是一種橢圓形的囊泡,其中包含大量自組裝的天線分子【例如細菌葉綠素(BChls),類胡蘿蔔素和醌】,並附著在由CsmA蛋白和BChls組成的準結晶基板上。FMO在細胞膜的細胞質側將氯脂質體與RC連接,並且是同三聚體,其中每個FMO單體均與八個BChls a結合。

綠藻科的GSB模型是溫熱的Chlorobaculum pidpidum(GsbRC),它包含六個亞基:兩個82 kDa核心亞基(PscA)的同型二聚體,一個24 kDa Fe-S蛋白(PscB),兩個20 kDa的細胞色素(PscC)蛋白和一個17-kDa蛋白(PscD)。先前的分析表明,每個GsbRC結合16個BChls a,包括一對BChls a'(BChl a環E的132位的立體異構體),其特徵吸收最大值在840 nm附近;四個Chls a;以及氯丁烯或γ-胡蘿蔔素的四種衍生物。

據報導,氯脂體內,FMO內或從氯脂體內到FMO的色素之間的能量轉移效率接近100%。但是,無論是在體外還是在體內,FMO與GsbRC之間的能量轉移,該值均降至35%至75%,遠低於從光收集天線到RC的能量轉移效率。迄今為止,從FMO到GsbRC的能量轉移效率下降的結構基礎仍然未知。

該研究使用了冷凍電子顯微鏡確定了來自淡色綠藻的FMO-GsbRC超複合物的2.7埃結構。 與其他已知的I型RC相比,GsbRC結合的(細菌)葉綠素[(B)Chls]少得多,並且(B)Chls的組織與光系統II中的相似。 如同在其他RC中所見,GsbRC中的兩個BChl層不是通過Chls連接的,而是與兩個類胡蘿蔔素衍生物相關聯。 在FMO的BChl與GsbRC之間觀察到相對較長的22至33埃的距離,這與這些實體之間的低效率能量傳遞相一致。 該結構包含I型和II型RC的共同特徵,並提供了對光合作用RC演化的了解。

總之,該研究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確定了2.7Å解析度的FMO-GsbRC的結構,這些特徵都具有天線-RC複合體的鮮明的特徵結構,並為解釋其能量傳遞動力學以及對光系統演化的結構見解提供了基礎。

參考消息:DOI: 10.1126/science.abb6350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iNature」(Plant_ihuman)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技前沿】張興/沈建仁/匡廷雲等在光合結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近5年8篇CNS,植物所沈建仁組在植物和光合細菌 「光系統 II」方面做出了系統進展
    今天我們關注到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日本岡山大學沈建任課題組的近幾年的進展,該課題通過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等方法,在原子水平上闡明光合作用機理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包括:該研究成果被Science雜誌評為2011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通過我們公眾號iPlants統計,該課題組在2014年-2020年總共發表了97篇論文,其中包括作為通訊作者的5篇Science文章,3篇Nature文章。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1-01-11 10:25:51 如何讓金剛石「聽話」,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來源:科學網 8-18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整體結構十分獨特,包括外周捕光天線綠小體(chlorosome)、內周捕光天線FMO(Fenna-Matthews-Olson)和鑲嵌於細胞膜上的反應中心(GsbRC)(圖1)。綠硫細菌的光反應中心為鐵-硫型(type-I型),其核心由兩個相同的蛋白亞基構成(即同質二聚體)。
  • 中科大在量子通信等尖端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
    2001年,潘建偉回到中科大組建量子通信實驗室,在不到20年時間裡,他和團隊取得累累碩果,研究成果6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5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4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  量子科技世界前沿的突破,只是中科大誓攀創新之巔的一個側影。
  • 碳納米管取得重大突破,超強纖維有望應用於各大科技領域
    5月16日,據清華新聞網報導,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喜德教授團隊合作,在超強碳納米管纖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接近單根碳納米管理論強度的超長碳納米管管束,其拉伸強度超越了目前發現的所有其它纖維材料
  • 我國在航天發動機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已全球領先
    就在今年年初的時候,航天科技801所,成功完成了20千瓦霍爾發動機的第一次點火實驗。總點火時間長達8小時,連續點火次數超過30次。就在世界各國都在為等離子推力器研究攻關時,我國卻在大功率霍爾發動機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從以前「毫牛級」的小功率邁進了「牛級」的大功率大門。霍爾發動機是未來太空飛行器的推力器,是目前最先進的電推進發動機。主要用在長期執行太空任務的太空飛船或是太空衛星的推進調控。因為霍爾發動機不需要消耗任何的固體或液體燃料,主要的推進劑就是氙氣。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此前,中核集團先後發展了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並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樹立了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座座豐碑
  • 科學網—以重大科技前沿問題為牽引打造學科高地
    以重大科技前沿問題為牽引打造學科高地 華南理工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就瞄準這一領域進行重點布局,從美國聖巴巴拉大學引進曹鏞教授團隊,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曹鏞的帶領下,高分子材料與器件團隊經過不懈努力開發出系列高性能氧化物半導體材料,並成功實現產業化推廣,有力支持了我國新型TFT技術和柔性AMOLED顯示的發展,推動我國顯示技術從平板時代走向柔性時代。
  • 基礎前沿交叉領域2019年進展與趨勢
    基礎前沿交叉領域2019年進展與趨勢[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20, 42(6): 608-622.在數學及其交叉、物理及其交叉、化學及其交叉、納米科技方面,世界主要國家部署戰略、計劃,對基礎前沿交叉領域的發展進行頂層設計。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兩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啟動
    「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項目面向超越當前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新粒子和新物理的重大基礎前沿研究,開展暗物質直接探測實驗、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以及核天體物理領域關鍵核素合成過程和恆星演化等基礎科學前沿研究,探究極深地下近零宇宙射線本底條件下各類基礎前沿領域探測新機理、新方法、新技術,發展極低輻射本底屏蔽新方法與新技術,為我國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領域的重大基礎前沿物理問題研究提供平臺支撐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在8月15日舉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中科院老牌團隊有新突破
    作者:李晨陽近日,中科院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光合作用光系統等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名列其中。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
  • 黑科技 中國量子通信取得重大突破
    量子通信揭秘:美國服了)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榜首。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019-02  本報訊(邵龍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裴楠)病毒感染因其變異性強、傳播迅速等特點成為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戰,對機體抗病毒機理的深刻認識是應對病毒感染的關鍵所在,日前,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基礎前沿領域發展觀察|2019科學發展報告
    黃龍光 邊文越 張超星 冷伏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2018年基礎前沿領域取得多項突破:超導粒子物理量子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自動合成+人工智慧正在改變傳統有機合成,簡單有效的納米材料製備方法助力多領域的發展一重要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