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作用超出你的想像!中科院老牌團隊有新突破

2020-09-04 中國科學報

作者:李晨陽

近日,中科院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光合作用光系統等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名列其中。

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生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複合體就像一個個小工廠的不同功能單元,既有向外捕獲光能的『天線系統』單元,也有進行能量轉化反應的『反應中心』單元。」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柳振峰對《中國科學報》說,「解析它們的結構,就像搞清楚一個生產車間裝配線上的設備和物料是怎麼排列的。這對理解地球生命能量工廠的運作原理至關重要。」

中科院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有數十年的積澱,近年來更是在揭示相關複雜超分子體系的精密裝配、工作原理以及調控機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向更高的解析度進軍

「生命科學領域裡,光合作用是一個長盛不衰的課題。」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梅說。200餘年間,國際上與光合作用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經十餘次問鼎諾貝爾獎。

然而,關於植物光系統Ⅱ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卻一直相對滯後。多年來,國內外許多科研團隊都在為解析其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而競跑,但要麼鎩羽而歸,要麼遲遲難以突破。

直到2016年,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柳振峰課題組、章新政課題組和常文瑞—李梅課題組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Ⅱ—捕光天線超級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捕光天線與光系統Ⅱ核心複合物之間的相互裝配機制和能量傳遞途徑。

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玉米葉片、小白菜、菠菜……在常見的高等植物中,研究人員發現用菠菜葉片製備出的樣品具有最好的均一性。然而他們也知道,早些年國際上一個非常著名的科研團隊也在用菠菜材料做類似的工作,但是效果一直不夠理想。

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發現問題出在樣品製備和保存的流程及條件不夠完善,冷凍電鏡設備、技術和方法都沒有達到最佳狀態上。他們意識到,這其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要做多高的解析度?」擅長冷凍電鏡技術的章新政問。

「為了區分複合體中不同類型的色素分子,我們需要朝著2.7埃或更高的目標去做。」柳振峰迴答。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章新政課題組研發出了新的三維重構算法。三個課題組通力合作,在前期3.2埃的解析度基礎上,進一步將超級複合物的解析度提高到了2.7埃。

「雖然總體解析度在數值上只提高了0.5埃,看似很小,但是最終三維重構結果的圖中能更清楚地分辨不同胺基酸的側鏈,觀察到氧原子的突起,並可以區分不同的色素分子。後續工作中,我們團隊又合作解析了更複雜的植物光系統Ⅱ—捕光天線超級複合物以及多個光合作用捕光和電子傳遞調控相關超級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章新政說。

老牌團隊的新突破

除了我們最為熟悉的各種綠色植物外,地球上的光合生物還包括光合細菌、原核藍細菌、真核藻類等。不同光合生物的光系統有著不同的結構和組分。

在生物物理所對菠菜等高等植物潛心鑽研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植物所)把目光投向了藻類。

植物所研究員沈建仁和中科院院士匡廷雲團隊,已經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耕耘了30餘年,是一支「老」牌的「先」鋒隊。

「硅藻具有特殊的捕光天線蛋白,被稱為巖藻黃素葉綠素a/c結合蛋白(FCP)。但是FCP複合體的結構長期無法被解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分子水平上對硅藻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沈建仁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的工作第一次報導了硅藻FCP的結構。」

硅藻光系統Ⅱ-FCPⅡ複合體很適合用冷凍電鏡技術來解析。但是冷凍電鏡對樣品的要求很高。他們通過優化和提高蛋白分離提純方法,獲得了高純度、高活性、高均一性的膜蛋白樣品。憑藉樣品純化優勢和製備高解析度晶體的經驗,他們很快獲得了規則的硅藻FCP晶體。研究人員還巧妙地解決了FCP蛋白的相位問題,解析出了三角褐指藻FCP二聚體的1.8埃解析度的晶體結構。

之後,他們還和清華大學隋森芳研究組合作,兩個團隊分別發揮在樣品提純和電鏡解析方面的優勢,解析了中心綱硅藻光系統Ⅱ-FCPⅡ超級複合體3.0埃解析度的結構。

經過近6年的刻苦攻關,科研人員取得了硅藻光合膜蛋白的第一個晶體結構和光系統Ⅱ-FCPⅡ超大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兩項研究結果都發表於《科學》雜誌。

從「率先行動」走向率先成功

這些成果不僅分別入選2016和2019年度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也彰顯了中國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幾位研究者表示,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給予的穩定支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類機構改革以來,依託生物物理所新成立的中科院生物大分子科教融合卓越創新中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大助力。這種支持絕不僅僅體現在經費上。」李梅說,「光合作用領域是一個熱鬧的競技場,國際上許多團隊都在爭先恐後。進入卓越創新中心後,研究所在冷凍電鏡機時和設備條件保障等方面為光合作用研究的順利開展給予傾斜支持,這對我們團隊率先取得成果助益頗大。」

此外,生物物理所和植物所的兩項工作還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大力支持。在「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結構與功能的跨尺度研究」和「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等先導專項的支持下,他們有關光合作用的研究有望做出新的基礎研究成果,發揮更大的應用價值。

「光合作用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它對能源、糧食、環境等人類社會問題也具有啟示意義。」沈建仁說,「我們的工作有助於科學家通過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的機理,從太陽能取得清潔可再生能源;並有助於指導設計高光效的新型作物。」

在「率先行動」計劃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超大分子複合體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隊伍,不僅在光合作用複合體中取得重大突破,還取得了包括TRIC-B通道門控機制、脂多糖跨細菌膜轉運機制、卵子獨特表觀遺傳狀態建立機制、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活性的調控機制,醯基轉移酶蛋白DLtB結構、分枝桿菌能量代謝系統結構等諸多重要成就。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柳振峰對《中國科學報》說,「解析它們的結構,就像搞清楚一個生產車間裝配線上的設備和物料是怎麼排列的。這對理解地球生命能量工廠的運作原理至關重要。」 中科院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有數十年的積澱,近年來更是在揭示相關複雜超分子體系的精密裝配、工作原理以及調控機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目前,國內外光合作用研究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張立新介紹說,「隨著分子遺傳學迅猛發展,相應研究手段和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光合作用機理研究,並著力於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於人類目前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如糧食、能源和環境等。」解析光合作用分子機制,發掘與光合作用調控相關的功能基因和新蛋白,孕育著一系列重大突破。
  • 地表礦物也在進行「光合作用」
    地表礦物也在進行「光合作用」 太陽光不僅作用於地表生物發生經典光合作用,也一直作用於地表礦物發生非經典「礦物光合作用」。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魯安懷團隊揭示了自然界無機礦物轉化太陽能系統。該研究成果4月2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地球陸地上,有機生物和無機礦物共同暴露在陽光下。數十億年來,有機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又有新發現
    原標題: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又有新發現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EAST超導託卡馬克團隊在前期成功探索、實現了雜草型小幅度邊界局域模(Grassy ELM)運行的基礎上,揭示了Grassy ELM產生的物理機制,進而利用這種自發的高頻小幅度Grassy
  • 突破!中科院團隊首次獲崑崙山脈深冰芯
    > 突破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重大突破!中科院傳來好消息,新材料性能大幅度提升
    雖說如今美國才是世界上排行在第一的老大,但實際上這只是論綜合排名,在某些領域中國的技術已經超出了美國太多,而美國最畏懼的也就是中國。中國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飛速發展,儘管如今是個發展中國家,但其實力卻已經遠超了許多發達國家。最近中科院傳來了一個巨大的好消息,石墨烯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能提高了1000倍。
  • 水生植物的生存智慧,真的遠超出了你的想像!
    水裡生存環境特點水生植物對於環境的要求較為嚴苛:溫度的變化需平緩,不能有太大的浮動,不然容易對有機物的生產和積累產生不利影響;保證植物的正常呼吸,植物需要在氧氣充足的環境中才能得以生存。二氧化碳不足、光線不足,會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正常運行。環境中的水是具有流動性的,這樣才能保證水中生物進行日常啃食。
  • 【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週遊記》裡周杰倫魔術,厲害到超出你想像!
    浙江衛視這周六22點剛播了一期,在這一期裡,周杰倫的給觀眾最大的驚喜點,是周杰倫還在學變魔術,並且還很有料。周杰倫採訪中有說到,「他學習變魔術比學習音樂還要用心」。所以在刻苦專研下,周杰倫在節目中就表演了兩個精彩的記憶點很高的魔術。
  • 中科院在晶片技術上有新突破,未來有望成為引領者
    中科院在晶片技術上有新突破,未來有望成為引領者!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個國家和企業都在積極開發新技術,希望儘早突破新技術民間其他的追趕者甩在身後,在領域上擁有絕對的優勢。尖端技術現在也是國內很多企業和科研單位所在意的,一旦有技術上有新突破,不僅是自己會因此感到驕傲,也能給國內的這個產業帶來積極影響。
  • 中科院院士來好消息,耗時10餘年,量子計算終於迎來突破
    顯然微觀粒子的複雜變化和相互作用,已經遠遠超出傳統電腦的計算範圍。因此需要量子計算機來模擬量子問題。2020年11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宣布該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什麼叫光合作用?怎樣提高果樹的光合作用?有哪些提高途徑?
    文/三庚說農【原創】光合作用,是綠色葉片在陽光照射下,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由根系吸收的水分,經過極其複雜的生物生化過程,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氣。這些碳水化合物在植物體內再經過複雜的變化,而轉化為澱粉、脂肪、蛋白質等有機化合物,貯藏於根部等貯藏組織中,供生長發育之用。
  • 人類對能源的依賴遠遠超出想像
    □ 卜昌森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我們對能源的依賴遠遠超出想像。  一次短暫的停電事故都能造成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癱瘓、城市運營的癱瘓。  這還僅僅是電力中斷,難以想像如果全部能源供應中斷,將是一副何等混亂畫面?會導致何種嚴重的後果?  能源是人類社會尤其是近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對能源利用的不斷進步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能源利用的革命導致了工業革命,最終導致了人類社會的革命。可以說,沒有能源,就沒有現代文明,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能源利用的發展史。首先,對火的掌握是古人類從眾多物種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 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中國跨出重要一步—新聞—科學網
    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220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於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倍~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光合作用是高效利用太陽能的最好榜樣,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將為建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繼而開發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提供結構基礎。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光合作用,火星上植物生長釋放氧氣成為可能
    光合作用是將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它是任何綠色植物的必不可少的生命過程,因此「尋找新的光合作用」的想法聽起來很奇怪。這項剛剛發表《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徹底重新定義了我們應該如何在新的空間尋找生命,無論是在地球上或宇宙中。如果植物群能夠在沒有可見光的情況下超越「紅色極限」生長,我們可以搜索更多的星球,去尋找生命是否存在。因為很多系外行星的可見光環境很差,反而是僅紅外光較為充足。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 突破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宋傑)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神經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的難題。這一成功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這一突破也實現了「領跑、彎道超車、三個面向」的目標,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於能在一年內產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 中科院取得突破,新技術成國之利器!一旦普及,有望替代矽基晶片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不僅要全面入局光刻機的製造領域,而且還兼顧了晶片設計和製造方面的技術攻關。得益於院內的濟濟人才,中科院在多年來掌握了不少晶片領域的核心技術。2020年,中科院又取得新突破,這次產出的新技術將成為國之利器。
  • 人造光合作用實驗成功!一旦量產,地球氣候惡化進程將有望逆轉
    好在最近,英國劍橋大學的化學家們在Erwin Reisner教授的帶領下,取得了一項可喜的突破,實現了人工的光合作用,有望在未來成為改變地球氣候的有力武器。研究團隊中的化學家王倩(音譯)博士是本次研究的參與者,在發表於《自然能源》雜誌的論文中,她是第一作者。她興奮地介紹說:「這個反應的專一性讓我們非常驚喜,它幾乎不會生成任何副產品。世界上的事難以達到盡善盡美是很正常的,但這一次卻是個例外,它的表現超出了預期。」
  • 人工光合作用的新突破:超分子光催化劑誕生
    自然界中,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人類所需的氧氣以及植物做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人們一直試圖複製這個能量轉化過程,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水平中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使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燃料,特別是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