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光合作用實驗成功!一旦量產,地球氣候惡化進程將有望逆轉

2020-09-05 姿勢分子knowledge

眾所周知,如今的地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氣候挑戰,二氧化碳濃度突破了人類記錄和考古發現的新高。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上升,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也越來越嚴重。

全球變暖會帶來一系列更壞的影響,永久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而且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很可能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為了拯救地球生物,科學家們強烈建議世界各國做出自己的貢獻,緩解氣候的惡化。

想要緩解溫室效應,最有效的渠道就是節能減排,儘量使用清潔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我們常說開源節流,這是開源的方法,我們必須同時配合節流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減少已經產生的二氧化碳呢?那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如果沒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地球就不可能出現今天的生態圈。但問題在於,人類對樹木的砍伐從沒有停止,再加上此起彼伏的山火,地球的植被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恢復植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但地球氣候的惡化已經刻不容緩。於是,有人聰明地想到:如果我們人工開發一種光合作用的流程,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想法是美好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非常困難。好在最近,英國劍橋大學的化學家們在Erwin Reisner教授的帶領下,取得了一項可喜的突破,實現了人工的光合作用,有望在未來成為改變地球氣候的有力武器。

這種人工光合作用和植物有所不同,我們知道,自然界植物中最常見的光合作用是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的條件下合成氧氣和糖類,而劍橋大學的科學團隊開發出來的反應過程卻並沒有合成糖類,而是生成了甲酸。甲酸的用途非常廣泛,既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轉化為氫氣。

這個化學反應可以說有著極大的好處。首先它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緩解溫室效應;其次,它產生的甲酸如果直接利用,可以減少工業製備甲酸帶來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如果將甲酸轉化為氫氣的話,也是一種非常清潔的能源,同時這個過程相當於人類以一種新穎的方式來儲存太陽能以備使用,同樣非常清潔。

研究團隊中的化學家王倩(音譯)博士是本次研究的參與者,在發表於《自然能源》雜誌的論文中,她是第一作者。她興奮地介紹說:「這個反應的專一性讓我們非常驚喜,它幾乎不會生成任何副產品。世界上的事難以達到盡善盡美是很正常的,但這一次卻是個例外,它的表現超出了預期。」

(圖片說明:本次實驗中所用到的設備)

沒有副產品,對於這項實驗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首先,這可以避免想要的產物和副產品進行分離的麻煩;其次,沒有副產品意味著反應的效率非常高,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將太陽能轉化為可以儲存的燃料,而不會產生大量沒有必要的廢品,也免去了再去處理廢品的複雜工序。

這次實驗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他們所採用的光觸媒片。這種光觸媒片是由特殊的半導體粉末製成的,研究團隊將它放在了水裡,然後利用陽光進行照射。在含鈷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下,電子就會發生轉移,從而引發氧化反應。除此之外,這個實驗並沒有使用其他額外的設備,而且不需要外加的能源,可以說非常高效又簡潔。

在本次實驗中,他們打造出來的光觸媒片非常小,只有20平方釐米,和一塊餅乾差不多一樣大。所以,它所能進行的人工光合作用還相當有限。不過,Reisner教授的團隊相信,這個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並不是什麼難事,而且成本也不會高得離譜。因此,未來還是有希望將它量產,形成一個產業。

根據他們的設想,未來人類可以打造大型的光觸媒片陣列,就像是農場的大片太陽能電池板一樣。而且,它們吸收的太陽能都能夠以甲酸的形式存儲在溶液中,根據需要靈活使用,非常方便。

值得稱道的是,這個實驗室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這方面的工作,並且已經不是第一次取得類似的成果了。2019年的時候,該實驗室就開發了「人工樹葉」,將陽光和水轉化為燃料。而如今的實驗屬於更進一步的突破,材質更加堅硬,也更容易擴展,最終吸收到的太陽能也更容易儲存。

同時,Reisner教授也闡述了這次實驗的優勢:「氣體燃料的儲存以及它與副產品的分離相對比較複雜,我們始終致力於開發一種能夠產生純淨液體燃料,並且易於保存和運輸的模式,我們希望這項技術能夠開創一條通往可持續並且實用的太陽能燃料生產模式。」

不過,這不意味著這項實驗已經可以投入正式使用。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提高效率,通過嘗試不同的催化劑,找到更快速的反應過程。同時,他們也希望能夠發現更多的反應模式,獲得其他有用的產物。

總之,這一次實驗的成功絕對不意味著研究的結束,恰恰相反,這意味著這個項目才剛剛步入正軌。如果能夠實現量產,那麼人類將會獲得大量的清潔能源,並且大幅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那樣,遏制二氧化碳濃度的提升已經刻不容緩。空氣中每一份二氧化碳都是一個惡性循環的罪魁禍首,可以導致滾雪球式的惡果。因此,我們迫切需要高效的二氧化碳吸收模式和清潔能源的來源。人工光合作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能夠在開源節流兩個方面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還能更好地利用太陽能。

劍橋大學的化學家們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其他科學家們可以加入到類似的研究中來。當植被的增長速度達不到我們的需求時,通過人類的科技實現人工光合作用,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發展出來的科技不能用於拯救地球,那麼科技也就沒有意義了。

相關焦點

  • 地球氣候有救了?科學家開發人工光合作用,地球或進入綠色時代!
    如今的地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變暖成為了當今世界的大趨勢,即使很多國家制定了相關保護政策,但在大趨勢下仍然有些杯水車薪。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是一系列的,海平面上升,凍土層融化,生命消亡,這些都是未來的結局。如何控制全球變暖?
  • 人造腎臟即將投入實驗 未來有望取代透析和移植技術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2日報導,「人造腎臟」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進行首次人體試驗,一旦成功,將在幾年內投入使用,取代透析和移植技術,挽救人們的生命。人造腎臟首先通過分層的矽過濾器來去除血液中的廢物,然後再通過由實驗室培育的活腎細胞組成的「生物反應器」,以類似於真正的腎臟的方式,將鹽、糖和水重新吸收到血液中。清潔後的血液通過植入體連接的靜脈回流到血液循環中去,而廢物則通過管道排入膀胱。血液具有凝結的自然傾向,凝結成的血塊不僅會妨礙植入體的運作,而且一旦進入到大腦,心臟或肺部,可能會致命。
  • 劍橋大學研發「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燃料!
    近幾十年來,隨著環保呼聲高漲,人類大力研究從陽光獲取能源的技術,除了常見的太陽能光電板之外,「人造光合作用」也是研究的項目之一。近期,劍橋大學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基於相紙(photosheet)的人造光合作用機制,轉換效率高,沒有毒性副產物,而且成本低,是有望商業化的方案。
  • 我國科學家首次突破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該技術可用於人造地球
    其實在地球上,藍藻的光合作用對大氣氧氣的貢獻,比植物大得多,地球上大部分氧氣是由藍藻生成的。藍藻,特別是深海藍藻是我們非常值得敬重的生物。這次光合作用的突破,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的合成生物學實驗室。
  • 美科學家成功模擬光合作用
    在確定光合作用中每種蛋白質的相對數量後,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系列連鎖微分方程式,每個方程模擬了光合作用中的一個步驟。通過不斷的測試和調整模型,研究小組最終成功預測了在真實葉片上進行實驗的結果,其中包括葉片對環境變化的動態反應。接下來,研究人員們對模型進行編程,以隨機改變光合作用過程中每種蛋白酶的含量水平。       模型運用「進化算法」搜尋各種酶,以提高植物的產量。
  • 世界首例人造無核紅細胞誕生 獻血有望成為歷史
    世界首例人造無核紅細胞誕生 獻血有望成為歷史 2008年08月22日 14:11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獻血將成為歷史?
  • 《科學》雜誌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文丨學術頭條光合作用廣泛存在於自然界。葉綠體通過收集太陽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首先是葡萄糖),並釋放出氧氣。這不僅是我們人類和其他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地球碳氧平衡的重要媒介。
  • 健康新知:科學家首次實現逆轉複雜組織的年齡,並成功恢復其功能
    個人健康與國家氣候變化之間還有這些隱藏影響? 近日,據權威雜誌《柳葉刀》發布的第五份年度報告追蹤分析了40多項有關氣候變化與健康的指標。這也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忽略的兩者間關係的潛在影響。提出了隨重要趨勢的惡化最令人擔憂的前景等。
  • 韓發現逆轉細胞老化關鍵蛋白質,有望幫你「重返年輕」
    科技日報記者 邰舉日前,韓國一項聯合研究從分子水平闡明了幹預和逆轉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老化的機理和關鍵蛋白質。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研究人員建立了細胞衰老調控網狀模型,通過仿真發現,PDK1蛋白質(3-磷酸肌醇依賴性蛋白激酶1)可能逆轉細胞的老化進程。隨後,研究人員通過正常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進行實驗,驗證了這一發現。實驗結果顯示,經過幹預,皮膚中原本已經減少的膠原蛋白合成可以重新增加,皮膚再生能力也可以提升。
  • 科學家首次逆轉都卜勒效應 隱形鬥篷有望實現
    當一個物體和一個觀察者漸漸靠近時,光波的頻率便會增加,進而從紅色波長變成藍色波長目前通過測試都卜勒效應使得太空人能夠測試星星接近或者遠離地球的速度;使得雷達能夠測試物體的速率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墨爾本斯維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和上海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成功逆轉了光學領域的
  • 全國首例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在我院獲得成功
    12月12日,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區,由肺移植、胸外三科趙高峰教授,產科楊蕾教授和體外支持中心ECMO團隊負責人李軍共同主持的我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成功,意味著鄭大一附院體外支持中心將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開創性地應用於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
  • 科學家發明「人造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簡單來說,溫室效應又被稱作「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科技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不斷被排放到大氣層之中,地球越來越暖,因溫室效應引發的一系列極端異常氣候,如今已經逐漸顯現在人類面前,為人類敲響了警鐘。
  • 地球磁場將顛倒 科學家:磁場逆轉會在百年內重演
    致全球電網癱瘓 患癌機率將陡增  如果北極變成了南極,同時南極變成了北極,我們的地球將如何?雖然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這樣的事件在歷史上卻真實地發生過,且不止發生過一次,最近的一次是大約78萬年以前,而這一地球磁場逆轉的現象將在百年內重演,屆時將對電網、通訊系統及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 鄭大人成功實施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功實施國內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該實驗由肺移植、胸外三科趙高峰教授,產科楊蕾教授和體外支持中心ECMO團隊負責人李軍共同主持,將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開創性地應用於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這對於治療胎兒早產具有十分積極重要的意義。
  • 可量產人造血液將成為現實?
    科客點評:隨著科技的發展,日後的醫療技術將有更大的提升空間,這也是我們口中所常提到的科技改變生活吧。 輸血是搶救病人的常見治療手段,由於應對的往往是危急患者,所以充足匹配的血包乃重中之重。據BBC報導,家們一直在探索人造血液的批量生產法,但苦於紅細胞的指標總是不盡人意。
  • 人造血新進展:適合任何血型 稱已在實驗兔身上測試成功
    近日,據外媒報導,日本國防醫學院在血液和細胞治療行業權威機構美國血庫協會旗下雜誌發表論文稱,人造血已在實驗兔上測試成功,並且不同於目前的人類血液,人造血能常溫保存一年以上,輸血時也不用考慮血型問題。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可能是「九章」太過耀眼,以至於昨天的另一重磅消息被人忽略了,媒體也鮮有報導,那就是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成功,並成功進行了首次放電因此,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甚至是領先水平。「人造太陽」的重要性想必不用多說,一旦成熟商用,帶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革命性變化。
  • 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一種非凡過程,即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作為產生光合作用的細胞區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
  • 韓國「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 有望促進可控核聚變反應從夢想走向...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KSTAR)中心宣布,在與首爾國立大學(SNU)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聯合研究中,成功讓等離子體在超過1億攝氏度高溫下連續運行了20秒!比2019年的時間(8秒)延長了2倍以上,創下新世界紀錄。這一成果有望促進可控核聚變反應從夢想走向現實。
  • 【工業之美】對抗全球氣候變暖 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塑料
    一則「北極圈罕見32℃高溫,有生之年,北極熊或將消失」的消息,將全球氣候變暖的表現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直觀地擺在了人們面前。儘管有極地氣候研究人員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澄清,32℃高溫只是很小範圍的局地極端天氣,6月以來,整個北極圈內的平均溫度與歷史記錄相差不大。但與往年相比,今年夏季確實出現了更多高溫天氣。「我們難以證明異常氣候的出現與氣候變暖直接相關,但氣候變暖確實提高了異常氣候發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