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突破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該技術可用於人造地球

2020-12-06 指尖科技說

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

光合作用是人類最愛的化學反應之一,它把無機物轉成有機物,才讓世界充滿色彩,才有了人類。

人類希望光合作用的量可以更快更多,這樣溫室效應就離我們更遠,樹木可以更綠,我們呼吸的氧氣更多。

但是光合作用的量,是有瓶頸的,它的瓶頸就是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自身的需求。

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機物,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生物自身提供能量,生成有機物的量不會超過自身需求。

例如植物自身光合作用最終是為植物自身生成碳水化合物,用於自身維持生命和生長。

生成的碳水化合物的量,總是不會超過植物自身的需求。

突破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

中國科研人員首次突破了光合作用的反應量瓶頸,實現讓藍藻可以超量進行光合作用,並把生成多餘的有用碳水化合物直接排出體外。

可能很多人奇怪,為什麼用藍藻進行試驗?

其實在地球上,藍藻的光合作用對大氣氧氣的貢獻,比植物大得多,地球上大部分氧氣是由藍藻生成的。

藍藻,特別是深海藍藻是我們非常值得敬重的生物。

這次光合作用的突破,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的合成生物學實驗室。

他們通過基因改造,得到一種不斷進行光合作用,並能直接生成蔗糖,且把蔗糖排出體外的藍藻。

在這種藍藻身上,光合作用的反應量是沒有瓶頸的,藍藻可以源源不斷的進行光合作用。

藍藻人造葉片系統

科研人員選擇藍藻,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它可以在極端環境下生存。

人們在深海的高溫溫泉,甚至是缺水的撒哈拉沙漠也能找到藍藻。

利用基因改造藍藻的超量光合作用,以及在極端環境下也能生存的特點,科研人員已開始研發藍藻人造葉片系統。

藍藻人造葉片原理圖

藍藻人造葉片,其實就是把藍藻封裝在一個類似葉片的充滿水的空間裡。

把這種葉片放在二氧化碳環境中,吸收陽光,就可以不斷生成氧氣和蔗糖。

生成的氧氣,直接可以為人類營造可以呼吸的環境;生成的蔗糖直接可以食用。

在地球上,可以做到,只要有藍藻人造葉片和光,人類就不愁沒吃的了。

所以未來人類帶著這個葉片,到地球任何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生存下來,完全就是探險神器。

人造地球不是夢

有了藍藻人造葉片系統,人類還可以製造各種人造地球,包括太空船、太空堡壘。

甚至改造太陽系其他行星,使之成為合適人類生存的環境,包括火星和金星等。

合成生物學實驗室的王文教授還表示,這種藍藻以及藍藻人造葉片系統,其實都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現在得到的藍藻,所生產的蔗糖的量,還不算很高,按照濃度來算大概是每升水1克糖,未來還可以繼續提高;

另外藍藻人造葉片系統生成了蔗糖後,還可以搭配其他工程菌,生成維生素、胺基酸、能源、藥物、各類化工材料等等,最終形成整個人造生態系統。

而且這樣形成的人造生態系統,是高度可控的。

王文教授還描述了一個憧憬:未來人類在太空旅行,可以只需要背著一個背包大小的裝置,就可以維持氧氣和食物供應。

指尖科技說小編對這個憧憬充滿期待,這樣的未來,別說地球,整個太陽系都是我們可以活動的家園了。

相關焦點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可捕獲和轉化CO2...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該方法可用於從環境中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的分子——例如燃料和藥物,更重要的是,它使碳循環的整合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它)展示了合成生物學的重大進步,以及構建自持合成細胞的關鍵裡程碑。」
  • 我國「人造生物圈」試驗成功:或用於月球基地
    本報記者 王東亮昨天17時04分20秒,北京航天城內,隨著一聲「開艙」的口令,中國航天員中心唐永康、米濤結束為期30天的封閉試驗,順利走出我國首次受控生態生保系統試驗平臺密封艙。與其他密封艙需要外部供氧不同,這個艙體內的氧氣完全由其搭載的4種蔬菜產生。
  •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突破技術瓶頸更有利於稀土產業發展
    近年來,經過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我國在稀土應用方面取得一項又一項新的突破。近日,上海研發團隊首次成功研製了99.999%稀土改性氧化鋁,也就是5N稀土改性氧化鋁/超高純稀土改性氧化鋁,填補了我國在該項生產技術上的空白。換句話說,我國突破了超高純稀土改性氧化鋁技術「瓶頸」。
  • 我國昆蟲飼養和病毒提取技術瓶頸已突破
    日前,河南省濟源白雲實業有限公司建成我國最大的昆蟲病毒生物殺蟲劑原藥生產基地。該公司高品質昆蟲病毒生物殺蟲劑原藥首次採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棉鈴蟲群養技術和系統集成的病毒分離提純技術,大幅度提高了產品的病毒含量,突破了嚴重製約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技術瓶頸,促進了世界昆蟲病毒生物殺蟲劑產業提升。
  • 我國「細胞培養肉」技術獲重大突破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用動物幹細胞生產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該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前後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11月21日,中國農學會組織專家對該成果進行了技術評價,認為該成果有三個突破,一是首次分離得到了高純度的豬肌肉乾細胞和牛肌肉乾細胞,突破了培養肉研究難以獲得高純度單一細胞群的瓶頸。二是創立了豬和牛肌肉乾細胞體外培養乾性維持方法,初步解決了傳代過程中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減的難題。三是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使我國躋身於本領域國際前列。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我國核聚變取得新突破
    所以人們一直在期待的,則是人類對於核能的最理想使用方式,那就是可控核聚變,也就是「人造太陽」。就目前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來說,實現核聚變並不是難題,困難的是如何實現可控核聚變,而我國則在這方面達成了令人欣喜的成就。據多家媒體報導,我國新一代託卡馬克裝置HL-2M在2020年底成功實現了首次放電。我國這次實現放電的條件是在1.5億℃高溫下進行的,這一溫度就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基本門檻。
  • 葉綠體也可以人造了?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植物還高 | 一周科技
    最近,發表在 Science 雜誌的一篇研究公布稱,德國馬普研究會等機構研發出的 「人造葉綠體」 可以模仿光合作用,利用陽光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研究人員提取了菠菜的葉綠體的類囊體膜,這種類囊體膜能夠在植物體外 「工作」。隨後,他們將這種膜與一種名為CETCH的循環系統耦合,後者是人造的固碳系統。經過成功耦合後,人造葉綠體就誕生了,其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界植物的還要高。
  • 我國「人造生物圈」試驗成功 未來太空可種菜養魚
    這是我國第三代生態生保系統試驗出艙現場。  中國航天員中心副主任鄧一兵將試驗的成功解讀為:中國航天員有望在太空吃上自己種植的新鮮蔬菜,並實現植物提供用氧。屆時,中國的宇宙飛船和空間站及未來的月球基地都不必再為攜帶大量制氧劑和生活物資而發愁了。
  • 我國科學家「人造生命」獲重大突破
    目前,我們處在簡單模仿自然的水平,真的去創造尤其是脫離大自然的『藍本』去創造幾乎不可能,所以距離『100%人造生命』還差得很遠。」 大手筆改造酵母染色體基因組的過程中,覃重軍深深感慨於自然的神奇。「微生物的變化非常快,你稍做改動,大自然就會以完全嘲笑人類理解能力的方式,變化出更多可能。」 他認為,科學家一定要有堅定的倫理操守。
  • 我國科學家發現礦物可進行「光合作用」
    眾所周知,有機生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近期北京大學課題組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暴露在陽光下的地表無機礦物也可吸收並轉化太陽能,從而發生礦物的「光合作用」。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全文在線發表。
  • 我國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並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HL-2M是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模擬核聚變研究裝置。該裝置比上一代型號HL-2A更緊湊,等離子體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遠超HL-2A的5500萬攝氏度,等離子體體積三倍於HL-2A,等離子體電流強度六倍於HL-2A,可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將大力提升我國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相關關鍵技術研發水平。
  • 我國靶材行業急需突破人才和技術瓶頸
    目前,江豐電子攻克了晶片製造用超高純金屬材料的提純及濺射靶材製備的核心技術,開發出用於晶片製造的超高純金屬濺射靶材的全套生產工藝,公司產品70%以上銷往以臺積電等為代表的280多家海外晶片製造工廠,並在國際領先的7nm技術得到量產應用。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一種非凡過程,即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作為產生光合作用的細胞區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 並實現首次放電
    聊點科技【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 並實現首次放電】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小央視頻、快科技、國際核電的那些事近日,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報導,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記者昨天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昨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