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綠體也可以人造了?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植物還高 | 一周科技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撰文 | 王 爍 魚 蛋 尤 嘉

責編 | 嶺 桐

1

葉綠體也可以人造了!?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植物還高

圖片來源:Pixabay

「葉綠體」 在植物細胞內負責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成養分。最近,發表在 Science 雜誌的一篇研究公布稱,德國馬普研究會等機構研發出的 「人造葉綠體」 可以模仿光合作用,利用陽光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研究人員提取了菠菜的葉綠體的類囊體膜,這種類囊體膜能夠在植物體外 「工作」。隨後,他們將這種膜與一種名為CETCH的循環系統耦合,後者是人造的固碳系統。經過成功耦合後,人造葉綠體就誕生了,其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界植物的還要高。儘管目前技術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能否大規模使用還未可知,可人造葉綠體影響十分深遠。研究人員希望,未來可以通過這種技術合成比普通碳水更有意義的有機物,比如藥物分子。

2

科學家首次發現不需要氧氣就能生存的多細胞生物

宇宙中的一些 「真理」 似乎是顛撲不破的:太陽東升西落,物體都受到萬有引力,多細胞生物需要氧氣才能存活。但近期的科學發現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最後一條規律。特拉維夫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發現,有一種類似水母的寄生蟲沒有線粒體基因組,是地球上已知的第一種沒有線粒體基因組的多細胞生物。這意味著它不用呼吸,生存完全不依賴氧氣。大約在14.5億年前,地球生命開始 「呼吸」 氧氣,其中多細胞生物體內有大量的線粒體,它們是生物進行有氧呼吸必不可少的細胞器。而本次新發現的寄生蟲和單細胞生物一樣,進化出了與線粒體有關的細胞器用以適應在無氧環境下生存。不過,其背後的具體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這一發現不僅改變了我們對地球生命的理解,也可能對尋找外星生命產生影響。

3

古代巨懶或死於自己的糞便

野生動物多死於被捕殺、疾病或自然災害,可你見過被自己的糞便 「殺死」 的動物嗎?數千年前,在厄瓜多的聖埃琳娜半島上,20多隻巨大的泛美樹懶(Eremotherium laurillardi)在一個焦油坑內集體死去。美國和厄瓜多的古生物學家研究後認為:這群樹懶並非死於焦油,很可能是死於被自己糞便汙染的飲用水。一般來說,焦油坑內死亡的動物在骨頭沉積後,瀝青會滲入其中,但該現象並未出現在這批樹懶的骨層內。這表明在樹懶們群居之時,此處還不是一個焦油坑。沉積物也顯示,在樹懶死亡之前,這裡是一個沼澤坑。此外,研究人員還有更 「奇葩」 的發現:化石周邊布滿了糞便所含的植物殘渣。因此,與其說這是沼澤坑,不如說是一個巨大的 「糞坑」。大量糞便汙染了飲用水,導致沼澤水不再適合飲用,這可能最終導致了史前樹懶的死亡。

4

美國啟動首個針對冠狀病毒的基因編輯測試

圖片來源:Pixabay

5月6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通過了新的決議,允許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進行冠狀病毒檢測以供緊急使用,緩解目前測試盒不足的問題。美國上周已經加大測試力度,平均每天進行250000次測試,部分地區正面臨試紙短缺。使用這種新的檢測技術可以大大緩解檢測的壓力。該技術是由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與人合作創辦的Sherlock Bioscience 公司研發,通過 CRISPR 技術檢測鼻、口或者喉嚨拭子中的新冠病毒基因片段。其檢測非常迅速,等待約1小時左右就可以得出結果。

5

基因療法幫助關節炎病人增肌減脂

圖片來源:Pixabay

肥胖相關炎症和肌肉功能喪失是關節炎的重要誘因,而關節炎患者很難通過鍛鍊來增肌。為此,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最新研究試圖開發一種基因療法,以促進受損關節肌肉生長。在內側半月板不穩定的模式小鼠中,科學家通過腺相關病毒遞送卵泡抑素基因,調控多種激素表達而促進肌肉生長,這在緩解骨關節炎症的同時也降低了體脂率。即使小鼠沒有額外鍛鍊,並且持續高脂肪飲食,其關節炎症狀也得到緩解。目前,科學家正在測試該療法對其他肌肉相關疾病的療效。

6

模仿蚊子「腿毛」,開發無人機避障系統

圖片來源:Pixabay

隨著氣溫升高,人類的一大勁敵——蚊子又將重出江湖。小小蚊子通過遊擊戰和人類鬥得不落下風,靠的是探測和躲避周邊物體的獨門絕技。近日,來自英國皇家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模仿蚊子 「避掌」 的原理,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無人機避障技術。通過腿部毛髮感知周邊的氣流變化,蚊子能夠確定並躲避附近的物體。有鑑於此,研究人員在無人機上安裝氣流探測儀,通過周邊物體對旋翼氣流的擾亂來定位這些物體,這一技術被稱為 「空氣動力學成像」。據稱,其複雜度和成本都低於現有的聲納和雷射雷達技術,尤其在近距離時還更加精準。也許在不久以後,我們就能獲得像蚊子一樣靈巧好用的無人機,價格或許也不會太貴。

相關焦點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可捕獲和轉化CO2...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但近年來被看好的人工光合作用(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則可以模仿植物光合作用,實現對太陽能的轉化、存儲和利用。一項新的研究報導稱,來自德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將微流控技術與菠菜植物的天然光合膜結合起來,開發出了「合成葉綠體」,它能夠模仿複雜的和栩栩如生的光合過程。
  • 人造「葉綠體」和普通的葉綠體有何不同?
    類囊體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因為「光能向活躍的化學能的轉化」在此上進行,因此類囊體膜亦稱光合膜。在地球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給地球和人類補充了氧氣,生命才得以持續發展,那麼我們是否能「造」出葉綠體呢?據一項研究表明:人工葉綠體已經實現,而且人工葉綠體可以成功地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化合物!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的葉綠體是發生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重要場所。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產生了兩種重要的能量載體,即三磷酸腺苷和還原態磷酸二核苷酸煙醯胺(NADPH)。而暗反應則利用這兩種高能分子驅動CO2分子的捕獲,進而合成生物質分子。
  • 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一種非凡過程,即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作為產生光合作用的細胞區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
  • 防疫不給力的政府,支持率反而高了?| 一周科技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多細胞動物中,只有囊舌類的一些海蛞蝓和幾種扁蟲可以從藻類中攝取葉綠體並進行光合作用。在其中一些海蛞蝓中,葉綠體甚至可以生存數周之久,這一現象尤其令科學家困惑。
  •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把陽光變成糖,合成生命科學將改變未來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開創出一種治理二氧化碳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已經發明了一種新的人工葉綠體,即改變植物細胞內部的光合結構,利用陽光和實驗室設計的化學途徑把CO2轉變成糖( CH2O)n。人工光合作用可以用來驅動小型、無生命的太陽能工廠生產治療藥物。
  • 《科學》雜誌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
    Erb教授以及來自法國波爾多大學的Jean-Christophe Baret教授合作,成功開發了一種自動化人造葉綠體組裝平臺,這一平臺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製造出不同的人造葉綠體,不僅可以吸收空氣中的CO2,而且理論上還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合成各種不同的有機物,例如藥物,燃料等。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全球頂級期刊《科學》雜誌上。
  •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加強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一直是不少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目標。光合作用效率不僅有足夠的提升空間,而且其提升意義重大。他們想到了藍細菌(Cyanobacteria)。這些單細胞的原核生物不僅和葉綠體們共享一個祖先,更能夠獨立進行全套光合作用,而且還具有一套輕便的二氧化碳富集機制(CO2-concentratin mechanism,CCM)。 「現在認為藍細菌的固碳效率更高是因為這套二氧化碳富集機制。」
  • 【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研究團隊還從原子水平揭示了高等植物光系統I-捕光天線(PSI-LHCI)各組分的精細分布,發現LHCI全新的色素網絡系統和LHCI紅葉綠素的結構,明確提出LHCI向核心能量傳遞可能的4條途徑。  葉綠體的正常發育和功能維持是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轉化和利用的必需條件。
  • 光合作用的科學史可以這樣講
    他發現了這個結論後緊接著又思考了另一個問題:既然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那麼不同波長(顏色)的光會不會影響光合作用?緊接著他又做了第二個實驗實驗目的:探究不同波長(顏色)的光對光合作用效率的影響實驗原理:三稜鏡能將不同波長(顏色)的光分開。光合作用能產生氧氣。氧氣能使好氧菌聚集。
  • 假如人類也有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全球變冷?吃土時代?
    葉綠體由葉綠體外被、類囊體和基質三部分構成,它是一種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葉綠體的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葉綠體的功能:葉綠體的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我們都知道人體是沒有葉綠體的,所以人類不能像植物那樣通過光合作用獲取能量來維持生存。那麼如果人類也有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話,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呢?世界又會怎樣呢?猜想一:每個人身上都長有不少的樹葉大部分植物都有葉綠體,都有葉片來進行光合作用,一些藻類也有葉綠體。除去特殊的不說,如果人要進行光合作用也得需要「樹葉」來發生反應,那麼人的身上就得長樹葉。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張立新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對光合作用分子機理進行研究,目的在於挖掘作物光能利用潛力,為農作物高光效遺傳改良及育種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途徑。  通過五年的合作攻關,該研發團隊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專業雜誌先後發表4篇研究文章,最近又在光合作用高光效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
  • 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在我的認知中,光合作用是植物的專屬,動物都是通過進食獲取營養,今天了解到一種神奇的動物,它改變了我的認知--綠葉海蝸牛。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這種蝸牛並不是天生就擁有這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基因,而是靠後天的基因轉移。這種蝸牛在吃掉藻類後,會吸收其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基因來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種,然後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擁有了這種新的基因後,這種蝸牛隻需要靠陽光就能產生出自己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然後茁壯生長。
  • 植物葉子的結構與光合作用
    葉綠體的形狀變化很大,最不規則的是藻類葉綠體,而高等植物的葉綠體是比較規則的。從上面看,葉綠體呈圓形或卵圓形,橫向大小約5微米;從側面看,呈圓盤狀或橢圓球狀,高約2~3微米。葉綠體本身也不是均勻的,綠色集中在一個個微小的顆粒(基粒)裡。用浸漬和離心法可將基粒從葉綠體裡提取出來,並可把它們打碎成許多圓盤。這些圓盤像一疊硬幣那樣堆成基粒。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葉綠體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的非凡過程。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構成分子機器的細胞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 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本報記者 張晶晶 從無機到有機、從光能到電能再到活躍化學能與穩定化學能,光合作用可以說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地球碳氧平衡的重要媒介。 2016年,通過分子組裝技術將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和光系統II兩種蛋白共組裝,李峻柏團隊成功實現了活性生物分子馬達蛋白的體外組裝,有效模擬了自然界中葉綠體的結構和進行光合作用時的功能。2017年則進一步將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與人工合成的光酸分子共組裝,隨後又把量子點與ATP合酶和光系統II共組裝構建了雜化的複合體系,顯著提升了光能向化學能的轉化效率。
  • 葉綠體中的ATP
    與酶的敘述,錯誤的是A.葉綠體中三碳糖合成澱粉所需的ATP來自細胞呼吸B.NADPH和NADH都市重要的輔酶,並有較強的還原性C.酶在發揮作用時,一定伴隨著ATP的水解D.合成酶時,一定伴隨著水和ADP的生成[答案]C【疑難問題】葉綠體中的ATP除了光反應可以產生外還可以來自於哪裡?
  • 當微流控技術遇上合成生物學,「人造葉綠體」誕生了
    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的非凡過程。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體提供了賴以生存的食物和氧氣。因此,構成分子機器的細胞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最近,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的 Tobias J.
  • 如果人類進化出光合作用,生活將發生什麼變化?
    所以,光合作用在現在是普遍存在於地球的植物界的一種現象,這種能量轉化的現象是根據細胞的結構決定的,動植物的細胞結構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像細胞壁,葉綠體這些東西,動物細胞都是沒有的,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也是有著特定的細胞的,和普通細胞有著教大的區別,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都是特定的,其中有葉綠體的存在,才能進行光合作用。
  • 防疫不給力的政府,支持率反而高了?
    needAccess=true 2 防疫不給力的政府,支持率反而高了? 3 同樣都是動物,為什麼海蛞蝓能進行光合作用?